背景: 阅读新闻

古玩行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






[日期:2016-03-13] 来源:古玩元素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但凡涉及收藏的人,几乎没有人不做着“捡漏”的美梦,期望凭着运气和眼光占个天大的便宜。从拍卖行到小地摊,目前各种捡漏往往是交学费的多。

靠捡漏换楼换车在业内不是传说,但目前市场上处处遍布“地雷”,就是行家也会一不小心中了“埋伏”,捡漏已逐渐成为过去史。即便如此,“捡漏”这一行当仍旧有着前仆后继的群体,相比武汉大小藏家数十万人的庞大群体,以一线古玩商人为主的武汉及周边的捡漏者,保守估计也有近万人,从过去的单纯捡漏,到现在的边捡漏边打货,这一行当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宋代哥窑瞬间折价 从拍卖行到地摊捡漏梦碎

上周四,专业“捡漏人”胡先生夫妇带着一件瓶口破损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来到徐东古玩城,瓶身上印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图”,凭着多年从业经验,他断定这是一款宋代哥窑,价值不菲。
据介绍,该瓶口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摔出来一个小缺口,后来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损处锋利割手,用钳子想将其夹掉,结果造成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捡漏”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知识,背后还需有可靠的行家作为技术支撑。为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了常年有着业务往来的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

熊胜华的鉴定结果不免让胡先生夫妇有些忐忑。这款瓷瓶产于景德镇民窑,根据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窑瓷瓶。“一方抵三圆,这是六方器型的珍贵所在。这件瓷瓶估价约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达10万元以上。”

这个瓷瓶是胡先生刚从鄂州农村入手的,为收来这个瓷瓶,他先后跑了一年多的时间。据其透露,该瓶的收购价为8000元,很明显,加上10多次往返游说的车马费,这笔生意明显亏了。

随同带来的还有一件瓷碗,鉴定结果依旧是“大路货”。这次下乡不但未有收获,反而倒贴了不少,“农村可收到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目前精品货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妇这样专业从事捡漏的群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古玩一线商人。他们的身影,在农村收藏市场甚至拍卖行处处可见。
捡漏故事:下乡捡漏成过去史 捡漏达人转行开起副食店
每天早上9时,位于崇仁路收藏品市场不远处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杨还是习惯性地在门口支起一块收购牌“高价收购银圆,瓷器,邮票,老版人民币”,这块收购牌已陪伴老杨走过了9个年头。

90年代初,老杨夫妇下岗在家,迫于生计他极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古玩商人,“当时觉得做这事很掉面子”。当年他与大哥隔三岔五地下乡“收货”,每个月至少有一个星期吃住都在农村。

老杨回忆,每次外出回家总有不小的收获,有时一个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赶上一两年的工资。“我儿子的婚房,还有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几年赚来的。”

只要村里哪儿有唱戏、赶集等人多的场合,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现场支起一块广告牌,就会有人上前询问,拿出东西,几元钱就能收到价值百元的东西,很平常,“以古钱,瓷器,‘文革’藏品居多”。

令老杨最为得意也最为惋惜的一次捡漏,是于1994年在新洲农村收到一大一小的两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镏金像,主家告诉他,家中老伴去世时才告诉他家里有传下来的这么两尊神像,“老太太比较迷信,说这样的大神在家里供不起”,前后不足半个小时的交流,老杨便凭经验以500元的价格将其拿下。

为能卖个好价,老杨将这两件宝贝足足在手里捂上了好几年,还曾携宝前往北京找过买家。2000年时,他将这两尊神像以25万的价格出手,被广州的一位收藏者买走,“据说前年拍出了80万”。

“过去是下乡捡漏,如今是农民用漏来捡你。”从2000年起,老杨就很少下乡了。“好东西越来越少,人们认知也高了,有时为卖个好价,和你玩心理战,你越加价越是表现得急切,对方就越吊你胃口。”老杨打趣,现在人们受五花八门的鉴宝类节目影响太深,曾经“下乡”收获颇丰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懂的人比猴子还要精,不懂的漫天要价,甚至比拍卖行的价还高,能把你气死。”老杨在超市门前支起的收购牌,“个把月没人问一次很平常”。

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地雷”已从农村埋到了城里
随着艺术品投资的火热,下乡捡漏群体越来越大,前几年圈内流行起了“埋地雷”,在农村所谓“埋地雷”,即把一些高仿品放置在农村亲戚朋友家中,用来喂狗或是用来种花,然后编好故事放出风,等待捡漏者上钩。

上周末,武汉收藏品市场内,安徽来汉摆卖玉器的周从兵谈及捡漏生涯感慨颇多。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下乡捡漏,刚开始几元就能买到好货,慢慢的精品东西越来越少,假货却越来越多。
2000年他在阜阳一农家老太太手上收来一对传世玉镯,对方称儿子结婚需要重起房子,这对玉镯是他出嫁时姥姥赠送的嫁妆,“老太太已经80高龄了,玉镯用红布裹了四五层,故事也合情合理”。周从兵最终以12000元的价格果断买下,“朋友看过都说是真的,我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着”。

本想将玉镯带至北京大赚一笔的他,在临交易前将玉镯送到地质研究部门进行鉴定,结果为“玉是真的,但是经过化学处理提炼过杂质的”。

在收藏界,有一条从古至今不成文的行规:物件一经成交,概不退换,一家愿卖,一家愿买,假的也只能自认倒霉。自从这次打击后,周从兵开始格外谨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时候碰到真东西,因为犹豫不决最后失之交臂”。

从崇仁路收藏品市场,到徐东古玩城,红巷艺术城,甚至闹市街头,当漫步于三镇,一派农村“包围”城市的现象。而目前,随着下乡收货的群体越来越少,“地雷”已开始主动埋进了城里,等待上钩者。

远的不说,仅广埠屯,傅家坡人流密集处,时常可看到有人摆卖出土文物。卖家可谓精心装扮,头戴施工帽,脚踏沾满黄土的雨鞋,所卖的宝贝更是沾满泥土,散发着文物气息。不仅如此,还有协作者假扮成过路市民,有模有样地询问宝贝的来历、价格。“就是粗劣的工艺品。”周从兵介绍,这些所谓的出土文物进价往往几十块钱。

许多普通收藏者正是被埋雷者极具诱惑的故事,忽悠得眼花缭乱,最终失去理智。正是由于暴利和有大量的上当群体,使得之前的农村埋雷转向到城市。

名画捡漏:收获财富上千万

凡玩字画玩出了点名堂的,应该听说过10年前在成都文物市场上发生的一则故事。有人拿着傅抱石的真迹叫卖,可惜没有人识货,当时北京的一位藏家刘袁伟汉也是经历者之一。2002年,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到了500多万元,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刘袁伟汉。

后经多方打听,刘袁伟汉得知此人家中还有大量藏品,他随即邀请多位专家来到对方家中,把大量最终确定为真迹的名作收入囊中,包括张大千、潘天寿、黄胄、启功、苏葆桢、陈子庄等大师级作品近300件。刘袁伟汉此举虽然倾其所有,但却给他带来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收益,上千万自然不在话下,也奠定了他的收藏地位。故事听起来似乎天方夜谭,但的的确确真实发生。

【专家点评】:武汉嘉帝拍卖陈前武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捡漏,捡漏要具备多项先决条件。”刘袁伟汉的故事确实是传奇,但一般普通人是模仿不来的,首先得有雄厚的资金,其次身后得有强大的专家团队作为支撑。没有起码的鉴赏知识,贸然出手,买回的就不是藏品,而是随时引爆的地雷,让你无法承受。

现在收货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下乡一个星期往往一无所获,偶尔相中一件,总是因为价格而谈不拢而作罢。这是不少捡漏人的普遍说法。漏为何越来越难捡?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老百姓对古物的认知程度已大大提高,甚至过度化认知,出现了“病态”心理。

去年下半年,几姊妹拿着自称上百万元的一个瓷瓶找到熊胜华。仔细询问后得知,这只瓶子是祖传下来的,几年前有捡漏者多次上门,收购价从最初的2000元一直提升到2万多元,老父还是没舍得卖。“那个贩子估计也是烦了,走的时候丢下一句‘一百万你卖不卖’。”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完全是一句玩笑话,结果老父当真了,子女们更当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家人都认为拥有了稀世珍宝,直至去世,老父仍没有卖掉瓶子的念头,他将这件传家宝作为遗产交给了后人。

为了分配均匀,原本和睦的四姊妹天天为此争吵不休,相互之间开始了猜测和不信任,最终找到了熊胜华,让其给瓶子估个价。
“属于清朝中期的民窑,可以值几万元。”鉴定结论让四姊妹大跌眼镜。就在熊胜华的工作室内,几人再次扯皮争夺瓷瓶的所有权,互不相让。

谈起这个故事时熊胜华忍俊不禁,几个人久分不下,在他的调解下,四姊妹最终采取“抓阄”的方式来定夺,拿到瓶子的人给另外4人每人一万元。这事才得以圆满解决。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加之频繁举办的鉴宝类活动和节目的推动,社会大众对所持藏品的认识也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场鉴宝活动,必定吸引成千上万人的持宝人,有人甚至开车拉着行李箱运来“宝贝”,持有者报价千万,上亿元的比比皆是,可最终能如愿者可谓沧海一栗。

从业多年的熊胜华对此表示担忧。由于普通人不具备专业知识,加之社会上的收藏氛围,造成收藏界的自负思想太过普遍,“期望值过高,都希望手中的藏品是国宝”,在其接受的藏品鉴定中,10人就有9人“活在自己的理想中进行收藏”。

武汉捡漏群体近万人:下乡捡漏的同时也到工厂打货

武汉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万健昨日告诉记者,该会成立20年,会员最高时达2000余人,经过去年的整顿,目前专委会18个,在册会员约600人。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在武汉及周边的收藏爱好的群体至少达数十万人,但真正成“家”的寥寥无几,而古玩一线商人,捡漏者至少有近万人。

“一个苕货在买,一个苕货在卖,还有一个苕货在等待。”这是拍卖圈的经典名言。意思是说,不少收藏者自觉具备良好的专业眼光,买到的都是真货,就算买了假货也不愁出手,因为还有人接手。

武汉嘉帝拍卖负责人陈前武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征集秋季拍品,短短数月9幅齐白石作品送拍,大部分都是捡漏者送来的,但最终鉴定通过的仅一幅,“退回去的作品无非流入市场,再次寻求买家,谁接到谁倒霉”。

“现在都是抱着投资的心态,捡漏成功其实如同彩票中奖,都是小概率事件。”陈前武说,玩收藏最重要的是心态正,特别是捡漏,前提是要具备条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捡漏。

熊胜华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五六个人携宝找其鉴定,除了少部分普通藏家,大多数是“捡漏”的人,捡漏群体中不少就是古玩一线商人。

他称,随着民间精品的枯竭,目前一线商人进货途径无非有两种,一是下农村,旧城区改造时从居民手中收购老器物,再就是奔赴全国各大窑厂,古玩商城“打货”,贩卖工艺品,“多数古玩商人都是新老结合着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