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 一砸千金为正名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由上海市政府鼎力相助的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刚刚落幕,在位居江之头、“共饮一江水”的瓷都景德镇,由江西省文化厅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牵头,也举行了一次主题完全雷同的研讨会,名曰: “首届中国元青花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叶佩兰等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并对元代窑址的遗物和部分仿制品进行了实体分析与研究。会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张浦生作了中心发言,他再次重申了“中国元青花瓷器存世只有300件”的观点,并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劝诫民间收藏爱好者要冷静对待,不要冲动,以免购买赝品、浪费钱财。

  毫无疑问,张浦生的观点得到大部分与会专家的认可。

  象人们预料的那样,这次“官方”意味浓烈的元青花研讨会,除开给“无派”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集合反击“有派”观点的机会以外,也并未收到什么实质性的功效。界外公众大多对此反应冷淡,民间收藏界人士则公开在网上发表言论,斥之为:“闭着眼睛说瞎话!”还有的人甚至言词激烈地称故宫专家是“一帮不出宫门、抱残守缺的老朽”,并公开指责部分专家关于元青花“只有300件”的理论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亵渎”、“造成元青花外流的犯罪理论”。

  对于民间“有派”人士的攻击,宫里的专家们一般不在公开场合进行个体还击,多半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表现出“大家风范”。

  据记者调查,大部分真正以兴趣为前提的普通收藏者,对于两大阵关于元青花有无之争并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他们心里早有答案:“元青花不止宫里专家说的那样少,也没有社会上流传的那么多”。但由于牵涉到自身利益,自然站在“有派”一边的藏家人数更多,最为难的要算夹在两派专家之间的拍卖公司,为什么?你想想,面对高额利润的元青花交易,若是一味支持“宫里”的“无派”,你上哪儿弄货去?若是赞同宫外的“有派”,势必造成“满城尽是元青花”的无序场面,元青花泛滥成灾,那价格还能上得去吗?所以,他们的做法一般都相同:一面警告藏家,真东西没有那么多,你送拍的对象我往紧里看。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寻找证据,说服“宫里”的专家承认国内有元青花存在,好让投资者踏踏实实的去拍卖公司竞买。

  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某拍卖公司当老总。不久前,他给我讲述了一件不可告人的秘事。

  “去年秋天,我亲自约请了宫里宫外两位国家级文物鉴定老专家,出京去给一个有关元明瓷器的传说作鉴证。离开北京时,在火车上,那位宫里的专家与另一位‘有派’专家打赌,一个说:‘要是见着了元青花,我砍下脑袋给你们当凳子坐!’另一个则开玩笑道:‘还是留着脑袋吃饭用吧!’

  “第二天,我们来到江西与福建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正在修公路,推土机掘开了几公里的山丘,听一些民工说,经常会在施工时出土一些陶瓷器。当天晚上,我的内线——当地一个搞建筑的包工头,领着我和两位专家来到一个土堆前,让他手下的工人扒开面上的浮土,又向下挖了大概两米多深,露出一个青砖砌的古窖,从里面取出一对云龙纹兽耳罐,一只是青花釉里红,另一只是釉里红。两位专家在开挖前对现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后来又打着电筒对窖内情景进行了辨识。回到旅馆,他们一致确认那一对兽耳龙纹罐是元代景德镇的窑口所烧制。

  “第二天夜里,那个包工头又领着我们翻过一座山,在另外一处山凹里扒了一座老坟,亲眼目睹了一只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梅瓶出土。你猜怎么着?在回北京的路上,那位宫里的专家还坚持说:‘不要以为我认输了,这只是一个圈套,事先埋下去的东西!’我问他:‘先甭管是不是圈套,您看这几件东西是真是假?’他回答说东西都是真的。我又问他:‘既然东西是真的,按照你们的理论,元代瓷器只有300件,而且精品全部都在国外,那这些事先埋下去的东西又从何而来的呢?’另一位‘有派’专家揶揄道:‘那还不简单,从故宫偷出来埋在这里的呗!’接下去,大家都不吱声了。”

  “后来,你猜怎么着?”朋友神秘地告诉我:“那位故宫的朋友回京后就开始撰写论文,承认民间存在元青花精品。他的一些同事听说后,纷纷给他打电话,说他亲眼见到的是一场阴谋,一场针对元青花之争的全国性大阴谋。最终,那位专家的文章官方刊物不给刊登。可是不管怎样讲,这也算是故宫后院起火了,有‘宫内人’敢公开出面证实民间确有元青花存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