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 一砸千金为正名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令人不解的是:专家与专家的意见相左,本来也属于正常的学术现象,可以公开讨论、争议,哪来的“阴谋”之说?更没有必要背靠背、通过徒弟们大打口水战。再说,既然目前还没有人能拿出一份数据充分、切合实际的元青花鉴定标准,双方为什么不能坐到一起,心平气和地取长补短呢?

  记者曾就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这一结论的出处进行过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说法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1993——1996年,蒋女士在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馆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元代青花瓷现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尽管蒋女士的这一段话只是一次个人考察意见,但多年以来,却一直被国内舆论广为引用。而且,其中“现在所知的只有300件”一语,被误传为:“全世界只有300件”。

  记者以为,古往今来,什么文字案、文字狱,似乎从来就与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尤其是一些玩文好事的没落士人,更凸显有这方面的嗜好和恶癖。可是岔开来讲,中国文博界有些文字游戏也太有标新立异之意味,特别是某些专家们,对某些数字似乎情有独钟。就说这“300”吧——元青花,“只有300件”;宋代汝瓷,“只有300件”;红山玉器,“只有300件”……如此种种,要说是巧合,重合数太多。要说是刻意,在我国各民族的迷信字典里头,似乎也找不出“300”是吉利数字的依据。那又为什么凡是有价值的文物只有300件呢?真是令人百思难得其解!

  跳出圈子,冷眼旁观国内元青花专家们的“有派”与“无派”之争,说得嬉皮一点很小儿科,因为少有历史常识与逻辑知识的人都明白:对于任何事物的一次性个体调查,绝无可能成为对该种事物的最终属性认定。平心而论,无论从时间与空间上考量,蒋博士的调查结论都不能作为对元青花存在形式的“盖棺定论”。道理很简单,历史的事理存在于文字记忆中,而历史的物理却只能产生于对历史遗物的不断发掘过程之后。

  事实如此,就在蒋女士作出上述结论后不久,在江西省的高安县、九江县、河北保定、北京元大都等地,都出土了不少非常精美的元青花瓷器。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现还会继续。所以记者认为,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看,元青花的“国都”永远都在CHINA,而不会是在别的什么国家。

  记者曾多次接触过两派专家的领军人物,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或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放弃许多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不去研究,长期围绕着一个幼稚的命题,乐此不疲地进行“攻城”与“守城”之战,不禁心存疑惑:难道紫禁城内的专家们就真的认为“全世界的元青花只有300件”?而紫禁城外的专家们就真的认为“满城尽是元青花”?

  不客气地说,倘若往深里追究,对于“有无”两派专家这一场口水战,其中包含着很大的个人因素:“有派”身后的利益群体、“无派”身前的既得名誉,都是显摆在桌面上的事。

  不可否认,在文物鉴定的问题上,故宫的专家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来自自身职责的压力。作为紫禁城的“守门人”,往大里说,他们是中国文物的守护者,他们必须高度保持国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既要尽最大可能的收藏并解读不断出现的文物精品,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各种方式流失,又不能让假的、似是而非的赝品混入国家文物宝库,以保持历史文化的纯洁性;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通过盗墓、海捞、民间收购、国外买进的文物大量涌现。同时,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高科技含量的赝品也成批量充斥市场。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为了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广大收藏爱好者希望借助文物鉴定专家的“法眼”帮他们“长眼”、把关。像元青花这一类的天价藏品,无论站在经济利益还是收藏成就感的角度上,大家更是希望得到最高权威的认定。这样一来,不管紫禁城里的专家们愿意不愿意,他们都无以替代地成为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的一个重要瓶颈。说得直白一点,许多人都把利益与荣誉之“宝”,全押在他们身上。因此,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yes or no”,都会强烈地刺激这些人的神经中枢。

  正因为如此,紫禁城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资深专家,平日里多半呆在宫内四门不出,在学生们的协助下著书立说,谢绝一切来自民间的鉴宝邀请,你给多少钱都不会去惹是非,即便是拍卖公司发出邀请,他们同样不买账。记者曾试着突然袭击,拎了藏品直接找到一位在国内最负盛名的老专家,请他给看看。老人家不着言语,慈颜相向,就如同当年佛祖在灵山面对弟子“拈花一笑”,大有让“你自个儿参禅去”之深刻意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