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离奇的文物贿赂案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六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言之凿凿,合情合理。包专家说的都是“大实话”!

  按照现有的法律条款,无论如何,只要包专家的确不是因为收了好处费而故意开出两张自相矛盾的鉴定书,他就没理由受到法律制裁。换句话说,小丁想讨还损失的任何法律要求等于白提,他输了官司,还赔了律师费。

  小丁输了官司,包律师败了名声,这场官司打下来,表面上看没有赢家,可是鹬蚌相争,最后还是有一位“得利”的渔翁——他就是在监狱里将要服刑的吴大贪官。这话怎么讲?乍一听去谁都免不了一头雾水,可是等你把这一层“玄机”整明白了以后,还会有更大的雾水在前头等着罩你。

  先还是拿第一层“玄机”说事儿吧!小丁与包律师这一场沸沸扬扬的官司,少不了传到贪官吴奈的家人耳朵里,他的律师一拍巴掌,兴奋地说:“真是天赐转机!”当天,他就代表当事人吴奈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理由是文物鉴定本来就有两种方法,“眼学”不能代表科学,要求对那两件赃物进行科学测试。假若测试结果是“赝品”,那么吴奈受贿金额就只剩下区区几百元钱,别说判罪,如果宽容一点他还可以官复原职。

  在接下来的二审法庭辩论中,公诉人驳斥被告方的“赝品说”,提出让对方出示能证明两件赃物是“赝品”的直接证据。被告律师冷不丁向法庭出示一张新近取证的两件瓷器的“碳14”测试报告单,上面结论明确:“……经综合测试,是当代仿制的赝品……”

  这一下法庭炸开了锅,原告方手执专家小组鉴定报告义正词严主张为此一审判决,被告律师拿着仪器检测报告大叫冤枉,说朋友间两三百块钱的礼物不能算行贿受贿,要求还他当事人一个清白。

  只有休庭。而且这一“休”就是两年。在这两年中,吴奈被抓了放、放了抓,原因是两件赃物分别送多家机构进行仪器测试,又先后换了两拨鉴定专家,今天被说做“赝品”,就放了他,明天被鉴定是真品,又将他收监……

  赝品、真品,真品、赝品……这起官司再打下去,还有完吗?这个案例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却又更象是一个近似于循环“从前有座山”之类的哲理故事。我们不妨暂且收起猎奇心和对案件情节上的逻辑推理与判断——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毫无意义,不亚于重复那个“先有蛋?先有鸡”的愚蠢命题——然后再将吴奈文物受贿案束之高阁,并且绕台一周做360度全方位旋转,全息透视和筛选个中的内涵,看看是否还能找到别的思维兴奋点。

  首先,从文物到赃物这一精神物化的嬗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文物的原本价值体系已经被彻底颠覆和异化,它的基本属性遭到了阉割与篡改。原本作为人类不可复制、无可取代的精神产品而跨越时空、独立存在的历代文物,被贪婪的人性改造成为可以复制、可以亵渎、可以换取蝇头小利的时尚糖果或能够牟取暴利的金钱替代品……

  其次,透过这起案例,我们还无奈地发现:由于文物价值的货币化定位,导致鉴定手段大大滞后于高科技制假,文物流通市场的游戏规则被严重流氓化,各地所谓的“古玩市场”和大部分“艺术品”拍卖场基本沦陷为尔虞我诈的夺金场,金钱至上、骗术为王。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游戏规则的流氓化又直接导致了严谨的法律原则被松懈、甚至坍塌,在金钱这面魔鬼的旗帜下,一股疾风骤雨似的黑色冲击波,已经将中国文物业置于万劫难复的境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