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八旬老人成功烧制出蛋壳陶






[日期:2014-08-07] 来源:舜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多次反复试验,胶州李哥庄镇冷家庄的八旬老艺人叶广德不负众望,终于做出了一款与出土的蛋壳陶相类似的黑陶艺术品。
    叶广德,今年80岁,他是家族黑陶手艺的第四代传人。他从事此行业已60多年了。
    据老人介绍,胶州薄胎黑陶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杰出代表,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工艺水平最高,陶土经过精细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为中华国宝一绝。他烧制成功的这个蛋壳陶壁厚度约0.5毫米左右,高度约30厘米,整个陶身约五六十克,符合蛋壳陶的概念。这只是个试验品,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还能生产出比这一款更好的作品。
    叶广德自称是叶氏制陶的第四代传人,600多年前受困于生计,他们的祖先叶氏就是那个时候从云南迁往北方的部族之一,在叶氏先祖中一直流传着一项神秘的技艺,就是现在黑陶的制作技艺。叶氏部族在迁徙到大沽河沿岸的冷家庄村时,发现这里有水有粘土,做陶艺是最佳选择,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了,并将这项制陶技艺传承下来。
    据他介绍,由于一年比一年岁数大,又苦于手艺没有传人,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干这又脏又累的活。他从去年就开始琢磨这项工艺,虽然出土蛋壳陶的地方在日照,但他坚信,青岛这个地方也同样是龙山文化主要集聚地之一,有那么好的土资源,肯定能成功。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成形。
    “为了能制作出蛋壳陶,我差点烧掉了一吨粘土。 ”据叶广德介绍,沽河的黑泥手感细腻,主要分布在村东北地下四五米处,陶土层也仅有三四十厘米厚,这些土经过千万年沉淀质感非常细腻,经水浸泡过完筛子后,即使放进嘴里也感觉是滑滑的,没有一点砂的感觉。
    也只有这样细腻且具有一定粘度的黑土,才能做成很薄的工艺品。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那里的工艺最复杂,需要掌握一定的硬度和粘度,太软那么薄撑不起来,太硬在厚度上又不好把握。因此,经过多少次试验,自己也记不清了。这一个是过完年后一周前放进去的,今天出窑才成的这个效果。

    新闻延伸
    青岛黑土成“稀土”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象征符号,青岛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作为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陶器以黑陶和灰陶为主,红陶为次。陶器多为轮制,胎质坚硬,可辨器型有灰陶盆、黑陶杯、鼎、罐等。青岛在胶州的冷家庄、即黑的窝洛子村、城阳的西城汇以及黄岛大场镇驻地都分布着烧制黑陶用的原料——粘土。近年来,随着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这些宝贵资源也将面临着无人开采的局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