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熊钢如:人们对陶瓷艺术判断标准不甚清晰






[日期:2014-08-3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字体: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称人们对陶瓷艺术判断标准不甚清晰—— 

  在中国陶瓷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德镇以集大成者的姿态,辉煌地体现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卓越成就。9月3日至14日在广州岭南会展出的“景德镇当代大师陶瓷艺术精品展”,将迎来一批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熊钢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景德镇众多的陶瓷艺术家一道,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开拓着21世纪陶瓷艺术新辉煌。

  立志去景德镇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一只卖了2个多亿的“鸡缸杯”搅得收藏圈沸沸扬扬。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历史悠久的“瓷都”景德镇,有一位能将鸡在瓷器上画得出神入化的国家级大师——熊钢如。他画笔下的鸡,雅淡诙谐,既富有草根生活的无限趣味,又有着盎然向上的精气神,似乎比那只天价鸡缸杯更接地气儿,更加切合当代人的情怀。若非如此,景德镇的人也不会送给熊钢如一个亲切的称呼:“雄(熊)鸡公”。

  熊钢如的老家在江西丰城县。离他家不远处,就是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的古遗址。小时候,熊钢如经常在古窑址玩耍,也常捡拾一些好看的瓷片回家把玩,对瓷艺的爱好也许就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在了他幼小的心间。

  幼年时,熊钢如的父母双双早逝,小小少年成了孤儿,被迫独自在这世间艰难求生。课余时间,他打柴捉鱼,为自己攒钱读书。挣扎着上到高中时,熊钢如有幸碰到一个特好的老师——班主任宋老师,知道他喜欢陶瓷,并且有不错的绘画天赋,便积极鼓励并予以指导。他告诉熊钢如,洪州窑虽然比景德镇烧造的历史更悠久,但用的是火候不高的软质瓷,景德镇使用的则是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若是喜欢陶瓷,一定要去景德镇才能大展拳脚。在老师的鼓励下,熊钢如在1960年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在陶瓷学院经过四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之后,熊钢如于1964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景德镇雕塑瓷厂,很快便在强手如云的厂里崭露头角。24岁那年,他根据自己做过翻砂工的体验,创作了一件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铸》,在华东地区美术展中亮相。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炼钢工人的形象,头戴一顶附有滤色镜的鸭舌帽,手持劳动工具,炯炯有神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两条胳膊上鼓起的肌肉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这件作品在美术展上引起极大轰动,后来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以最熟悉的“鸡”入画

  不过,熊钢如在生产一线没有待太久的时间,很快就进入了管理层。1986年,他被提拔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全江西省陶瓷工业的技术工作。“在厂里主持工作的时候,我还可以用业余时间搞搞雕塑,进了公司之后就彻底失去了这个条件。雕塑可以说是陶瓷领域里的‘重工业’,需要很大的场地,成块的时间,对原料也有要求……这些条件在公司里都不具备,而我又不想丢掉专业,所以就只有转型了,从陶瓷雕塑转到了陶瓷绘画上来。”熊钢如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挤出几个小时来画画。因为在陶瓷学院时就为造型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他对于使用笔墨在宣纸上描画,并没有太费周折就找到了感觉。而将笔墨语言转换成陶瓷语言描绘到瓷器之上,就更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不过,熊钢如深知在专业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山水、人物、花鸟几大门类当中选择主攻花鸟,并且又在花鸟门类中选择了自己最有体验的“鸡”来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鸡的观察比较深刻。而且‘鸡’在民间的意头很好,和‘吉’谐音,有消灾驱鬼的含义。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还赋予了鸡‘五德’:文(有冠为文)、武(有距为武)、勇(敢斗为勇)、仁(见食相呼为仁)、信(报时不失为信)。可见,鸡是相当具有‘正能量’的动物。”

  熊钢如的绘画语言独到,善于用简洁的块面构建雄鸡的精神抖擞与母鸡的温柔内敛。《四季大吉》四条屏上的红冠金爪、顾盼生辉的雄鸡、《世上只有妈妈好》中俯视着小鸡而真情流露的母鸡,都令人过目难忘。同时,熊钢如的笔墨又有极强的概括力,以简取胜,虽然颇有不合法度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于简洁中出神入化,充满笔墨趣味和生活情趣,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不傍人门户的独特风貌。

  熊钢如

  对话

  釉色、图案必须为造型服务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陶瓷的造型、釉色和上面的装饰图案,哪个最重要?

  熊钢如:中国有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一件陶瓷器皿来说,造型是“皮”,釉色和图案是“毛”,这个主次关系是很明显的,不能本末倒置。陶瓷的釉色也好,装饰图案也罢,都必须跟造型协调、和谐、统一,形成整体之美。

  广州日报:但现在景德镇似乎有一个潮流,就是很多“陶瓷大师”变成了“陶瓷画家”。大家的关注点似乎过多地落在了绘在陶瓷上的画上面?

  熊钢如:这和我们目前的市场不够成熟有关系。人们对瓷器好坏的判断标准不是特别清晰,盲目追求画面之美,甚至很多时候对于什么样的画才算是好画也不清楚,令一些庸俗之作也大有市场。这种现象又非景德镇独有,比如浙江龙泉的青瓷、宜兴的茶壶,本身是很高雅脱俗的,现在也有人在上面加各种彩,味道都不对了。我虽然不排斥在陶瓷上做装饰,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协调、和谐、统一”。

  但我认为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这件事情,因为实际上业内对瓷器的造型和绘画必须要“协调、和谐、统一”这一点,已经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景德镇陶瓷学院现在有两大专业:一是陶瓷设计,主要以造型为主;一个是陶艺,是以陶瓷装饰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的学院教育,是将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作为专门的学科来对待的,没有厚此薄彼。而且学院里还会经常办一些学习班,对一些常年从事拉坯的工匠进行艺术训练,让他们也开始意识到,简单的陶瓷造型里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美感空间,让他们逐渐学会带着艺术的眼光去工作,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靠传承甚至是本能在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景德镇陶瓷造型的水准。

  广州日报:我在采访中也接触到一种言论,他们认为陶瓷上就不该画画,应该像宋瓷那样,以器型和釉色取胜,这样才纯粹、简洁,才是中国瓷器的最高境界。

  熊钢如:这种观点又有些极端了。考察中国陶瓷的发展史,绘画和陶瓷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七八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彩陶,老祖宗已经开始在陶瓷上进行各种装饰,这是我们瓷器传统的一部分。宋朝的瓷器虽然更强调器型美,以纯色釉为主,但其实当时的刻花技术也有绘画的内容。纯色釉的瓷器自有其迷人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定彩绘陶瓷的价值和意义,否则还谈什么百花齐放?

  实用陶瓷艺术化

  要符合基本规律

  广州日报:您特别擅长在瓷器上画鸡,笔下的鸡神气活现、威风八面,不禁让人想起最近风头无限的鸡缸杯,您认为那上面的鸡画得怎么样?

 

  熊钢如:我觉得鸡缸杯可能更加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毕竟那个年代此类的陶瓷作品,存世量不多,具有一定稀缺性,今天的人们可以依托这个小小的杯子,对当年的陶瓷工艺技术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就杯子上面的那幅画而言,虽然我认为水平比较一般,但它毕竟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貌。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陶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熊钢如:我们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传世瓷器,就既是实用器,又是经典的艺术品。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现在的陶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陶瓷;一是陈设艺术陶瓷。但现在又有人提出一个口号,叫“实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有点像是“跨界”艺术。让实用陶瓷变得艺术起来,我认为不是不可以,但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规律。一个瓷碗,造型可以极尽美感,但首先你得能做出来,得符合工艺生产的标准;其次是造型不是想怎么美就怎么美,还要能实现基本的功能性。

  我们景德镇现在有一种珐琅瓷,在茶具上做一些捏花雕塑,非常漂亮,展示效果也不错。但是,作为实用茶具,我认为它是非常失败的。因为不好清洗,一碰就坏,唯一适合它的命运就是永远待在陈列柜里。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产品,市场反应特别好,国内外的销售情况都不错。虽然有市场需求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我坚持认为实用器具一定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且要以实用性为主。

  大家简介

  熊钢如,1941年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8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99年被评为研究员。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