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元代和明代初期的青花水墨画






[日期:2014-12-14]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高建军 [字体: ]

      之所以把元代和明代初期放在一起研究,是因为元代青花的风格到明初期还在继续借鉴,并且人物故事画装饰在器物上在明代初期还在流行。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物故事图,笔者把他作为青花水墨画的开端,所以把元代和明代初期归为一个时期。

      在元代之前,青花并没有受到世人的青睐。据考证,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用钴土绘制的蓝色器物,但是唐宋并没有大面积生产青花,而青花水墨画也就无法产生了。元代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蒙古人在13世纪崛起,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作战,向南先后吞并了西夏、金、南宋,而向西蒙古族打到了西欧,联通了欧亚大陆,疆域之大史无前例。西亚很多国家是伊斯兰国家,《古兰经》中视蓝色为最尊贵的颜色,蒙古人也崇尚蓝色。蒙古国建立后,西亚伊斯兰国家和蒙古人在欣赏审美上有相似之处,加上蒙古人重视手工业生产,这也是促使元青花兴起的原因。




      元青花中的人物故事图,如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图,尉迟恭救主图,三顾茅庐图,周亚夫屯细柳营图,昭君出塞图等等,青花器物上在短短几十年突然间出现这样精美的画面,在同时期陶瓷窑口,乃至唐宋时期都没有过。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起因不少学者这样认为:一是受元代戏曲兴盛木板刻画的流行,二是受同一时期元代绘画的影响。刘新园先生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发表的论文《元青花特异纹饰和将作院所属浮梁磁局与画局》一文中提到“它就是将作院设置的工艺美术品设计局……其规模大于瓷局,拥有工匠百余户。仅设计‘样制’的工匠就有百余户,可见该院生产规模相当惊人。”此片论文是刘新园先生为研究特异纹饰攥写的,但笔者认为元代在京的画局专为瓷局设计画面是属实的,而如此精美的人物故事图同一时期其他窑口并没有烧制,显然这是景德镇定制烧成的,笔者还认为画师或者画家参与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绘制。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在京供职,赵孟頫精通书画能被元人赏识,可见当时在宫廷里从事书画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手工业,画家参与设计,顺应统治者要求是很有可能的,也正是因为有庞大的设计创作群体,才会使青花水墨人物故事题材大量绘制。在绘有人物故事图的元青花器物中,笔者对比现有的图片资料,发现元青花水墨人物选用瓷胎造型多用元以前流传的宋代器物造型。而出口西亚的大盘上并没有出现青花水墨人物故事图,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所用器型是梅瓶,还有一些人物故事图选用玉壶春瓶,直口罐等。人物故事图题材源自传统文化,器物选择就很自然的继承了宋代造型。


      在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可以看到很多绘有历史人物的画面,而画中的内容都是先贤大家,诗词文学中有不少是歌颂这些人物的。在绘画表现内容方面,还有很多题材,国画中经常绘画的题材,竹林七贤,虎溪三笑,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三顾茅庐等等。这些题材被历代画家屡画不腻,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其画的内容深深打动着画者。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给当代青花做出了有力的前证。诗词以文字表现,而绘画是以图像传递给观众,读一首诗要细细的去体会,而观者脑海中会想象成一幅画面,这种想象就是诗词带给观者的意境。青花有很长的历史,青花水墨画所产生的画面效果是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所画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唐代张彦远“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傅抱石说“绘画主要的目的是宣传教育的工具”,元青花水墨人物故事图正是符合这一理论范畴,青花从元代开始就秉承着这一传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