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花水墨画的技法及类型






[日期:2014-12-20]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高建军 [字体: ]

    混水法


      青花瓷画中有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经常被画师采用,这种独特的渲染方法叫作青花混水,这种画法只局限于景德镇,在其他绘画领域并没有这样称呼。正是因为这种技法的出现,青花和水墨画更加的相似了,混水可以达到水墨画中均匀的层次,也可以达到写意晕染的效果,所以说混水技法的出现标志着青花水墨画的形成。研究青花混水对于青花水墨画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古籍《陶说》对“混水”一词这样描写:“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可见混水一词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其技法一直沿用至今。朱焱是当时江西巡抚的幕僚,有很多著作,在文学和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攥写《陶说》的时候,他参考经史子集中有关景德镇的文献,考察当时的瓷艺师傅,结合实际与理论结合写成了《陶说》。可以得知朱焱在《陶说》中明确混水的写法是有理有据的。而今天的景德镇是有地方方言的,当地画师与人交谈时都称呼混水(fen sui),随着这样的叫法和流传,大多数人叫青花混水都称呼“分水”了。

      青花绘画据考证有700多年历史,从元代到今天,青花绘画方法一直在丰富。通过历代青花瓷图片对比,不同朝代不同年代呈现了多样的青花瓷器。明清最具特色的就是出现了混水技法,《陶说》记载:“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画款相同,必致参差,难以识别。故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从中可以看出,青花圆器已经开始分工明确,勾线和渲染开始分开作业。元代到明代初期,大部分青花都是通过毛笔直接勾勒踏笔,绘制画面。在元代国外的订购和蒙古族的喜好几乎都是以图案为主,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画面内容和画法。圆器是通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底部,往往要装饰二方连续的图案或四方连续图案,这些纹饰就必须用线条进行勾勒。到了明代,随着汉文化不断的影响青花瓷,元青花这种满构图图案花纹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民的需求。从官窑到民窑,思想得到解放,青花瓷画丰富起来,尤其是民窑,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形象生动,抽象概括。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画大量的用运了青花混水,例如远山用青花混水画法,有一种烟云漂浮的感觉,意境深远,人物和花鸟颜色显得更加细腻清爽。青花混水的出现增加了青花瓷的表现力,使其更加抽象概括,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花料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混水的效果,优等青花料在泥坯上用混水表现,烧制成瓷后,呈现出青翠色,透过釉面清澈见底,釉面光泽且颜色亮丽。而差等的青花料烧制后,犹如泥塘浑浊不堪,青花料颜色暗淡发蒙,所以选用上等青花料是绘制青花水墨画的必要前提。罩在青花料上面的釉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混水后不罩釉面,烧成颜色呈黑色,往往青花料和石灰釉(青白釉)的结合最为贴切,温婉如玉,清澈见底。按道理,白釉最能体现青花的颜色,但是烧成后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生机。笔者认为,青花料发色属冷色系,青白釉呈淡青色也属冷色系,二者最能融为一体,所以青花料和青白釉是最好的搭配。

        混水的画法也很讲究,混水的毛笔都是羊毫制成,吸水性好。这种笔不同于普通毛笔,笔尖和笔肚有一个弧度,样子像鸡头,所以称作鸡头笔。鸡头笔笔尖垂直坯体的时候,水就会顺笔尖流在坯体上,手指挤压笔肚,力大力小会影响水流的速度。茶叶水量混入青花料的多少决定了青花的浓淡,而茶叶水的浓淡也决定了混水时笔尖带动青花料的快慢。当鸡头笔平侧时,浮在泥板的青花料又会被吸入笔中,泥板是有厚度的,大面积的水不尽快吸掉,就会破坏坯体,这也是青花混水的特色。在青花混水时会把青花料分成“头浓” 、“正浓” 、“二浓” 、“正淡” 、“影淡”,笔者认为这是古时绘画大量器物的一种方法。众多的器物堆放在一起作业,依据官样本绘图就必须分工明确,这是有利于当时青花批量作业的。

     青花混水是一种表现方式,根据画面层次不同,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混入水的多少调出自己所需的青花料,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灵活用运。比如王步先生所画的青花混水鲶鱼,并不是把青花料调配成五种色阶画成的,明显的看到从鱼的头部到尾部,由浓到淡一气呵成。现在业界大多数都说“分水”,字面意思很有可能会误导画者把水分着画,相信画国画水墨的时候,画家不会把墨汁调配成五等份然后渲染作画。混水技法是先勾线还是先混水,王步是这样认为的“先勾线条,在勾了的轮廓内分水,等于填色一样,因有规定范围,易于绘很整齐的花纹,画的人容易掌握。可是先勾线后分水,往往会将已画的线条触动,使其模糊不清,再者有了固定范围也受拘束,特变不便于表现写意画,因它要出轻重和阴阳然的效果。先分水后勾线,画者可以挥洒活泼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画生动,线条也保证清爽,不过初学的人不易掌握。总括两种分水方法,前者操作较易,但绘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不及后者鲜明,活泼。从效果上看来,先分水后勾线是较好的。”(王步所说的分水就是混水)笔者认为王步的见解是合理的,笔者想补充一点浅见,因画面要求不一样,采取勾线和混水的方法也要不一样,在青花水墨写意的时候要先混水后勾线会比较合理一点,如果画工笔还是先勾线后混水适合一点。 

       釉中青花水墨画

       坯体彻底干燥后施釉,在施好的釉面上作画,画好后再施一层透明釉或者不上釉,入窑高温烧成,这就是釉中青花水墨画。由于颜色是在釉上作画然后烧成,用笔必须迅速干净利落,釉面快速吸水的特性决定了画者可以反复叠加用笔,也决定了用笔必须干净利落,稍一停滞水痕便会留下,这些都是釉中青花水墨的绘画特点。釉面厚度大约在两毫米左右,青花料在窑炉升温过程中会慢慢渗入釉体,成瓷之后,青花料是和釉面融为一体,就产生了这种晕染发散的效果并且有颗粒感。釉中青花水墨画青花颜色呈现颗粒状排布,就像有一层薄纱罩在画上。这种颗粒便于反复渲染,吸水性更强,适合做工笔绘画,这是釉中青花的特点。在写意画方面,毛笔和坯体接触的时候,水分会迅速散开在坯体表面,这种釉中的特性犹如生宣纸水墨发散的效果,这种特性也是釉中青花的特点。在元明清三代青花水墨画中,并没有大量出现釉中画,而在今天,釉中青花水墨画在大量的运用,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釉下青花水墨画

        釉下青花水墨画通常情况下直接用青花料在坯体上作画,然后施釉高温烧成,这叫釉下青花水墨画。烧制好的釉下青花水墨画,看上去透亮清爽,釉面和青花颜色还有瓷体呈上中下排列,破碎的青花瓷片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三者的关系。虽然青花料会融入釉面一些颜色,但大部分是在釉面下的,瓷体也会吸收一些青花料,但大部分颜色还是在瓷体上的,这是釉下青花水墨画的特点;不同于釉中青花水墨画,釉中青花有颗粒质感,看上去有一层雾气罩在上面,釉下青花则更加清爽,明亮,透彻见底。虽然釉有厚度,青花颜色却在影青釉的演衬下更加幽兰沉静,这就是为什么青花会选择釉下绘制的原因,乃至于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是属于釉下青花。

      时至今日,在瓷器釉下绘画中,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颜色釉等料色,唯独只有青花最稳定。青花料在未烧之前和水墨画中的墨十分相像,毛笔和墨汁的融洽度,青花料一样可以达到,青花料和影青釉的稳定性为青花混水技法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而混水的熟练运用会更加增强青花的表现力,青花水墨画会更加丰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