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考古发现全国最大龙窑——江西赣州七里镇古窑遗址






[日期:2015-01-12] 来源:江南都市报   作者:聂强 [字体: ]




    周屋坞龙窑遗址   
   
    内空4.27米 比常见的宽一倍多
    或为我国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 
    窑室降高扩宽 烧成率高不减产 是窑业技术发展史上一大突破
  在江西,说起宋元四大名窑,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的七里镇窑不得不说。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其所烧产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与白瓷,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以及黑釉瓷,产品曾经漂洋过海外销到韩、日等国。12月29日,已被列入为“国保”单位的七里镇窑,又取得考古重大成果——新发掘出的七里镇宋元窑址,已发现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
  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领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发标说,此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土了3条龙窑,其中周屋坞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这些龙窑保留的筑窑技术信息,是具有非常重要考古价值的窑址考古新发现。”
   

七里镇窑第三次发掘出土的瓷器
 
   
    发现
  3龙窑藏3万件宋元瓷器
  作为“国保”单位,需要找到七里镇窑的代表性产品,并对其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由此,今年7月至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与赖屋岭两个窑包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经过5个多月的发掘,截至目前,考古队在两座窑包的4个发掘区,共发掘出土了3条龙窑和近3万件各种釉色的宋元瓷器。”肖发标说。古人有云:南青北白。而七里镇窑的瓷器则是不青不白,又青又白,称之为青白瓷。“这次发掘了有2万件左右的青白瓷。”他认为,从出土的青白瓷看,当时的七里镇煅烧技艺达到了景德镇的水平。“酱釉瓷,作为七里镇独有的瓷器,在此次考古发掘也有不少出土。”记者注意到,在大量出土的瓷片上,出现了“刘”、“严”等众多字样。就此,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应属于产品订制的信息,但也有专家认为其中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这应该是一个吉州窑的香炉。”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一边拿起这把香炉,一边邀请我省吉州窑研究专家张文江。两位专家认为,在七里镇窑址发现吉州窑产品,可以说明,在南宋时期,我省各名窑之间的交流就比较密切。
  成果
  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
  其实对七里镇窑址的考古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早在1986年和1991年就先后进行过两次。今年第3次发掘,能带来怎样的新成果?
  “这次考古发掘的最主要成果,不在于出土什么精美的新瓷器,而在于调查并发掘了几座宽度达到4米左右的特大型龙窑,特别是在周屋坞窑包发掘的龙窑,保存了高达3米多的窑壁和8个层次的完整窑尾,对破解长期困扰古窑址考古界的唐宋龙窑砌筑技术带来了希望。”在肖发标看来,这座龙窑的砖砌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的龙窑。“相对以前发现的宋代龙窑一般不到1米的壁高来说,显得特别高。”
  同时,这座龙窑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龙窑。“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龙窑的窑尾部分,但其最大内空仍然达到了4.27米,如果是龙窑中段,肯定更大,保守估计其中部最宽处可以达到4.6米以上,这比各地常见的宽仅2米左右的唐宋龙窑宽一倍多。”他提出,正因为这座龙窑特别高、特别大,所以保留了最全、最丰富的宋代窑炉建造技术信息,超出了以前考古界对宋元龙窑的常规性认识。
  或为我国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
  站在周屋坞龙窑处,能清晰地看到,这座龙窑保留了多次改、扩建的痕迹。“这座龙窑从南往北共存在8个层次的窑炉遗迹,上面7个窑炉是在第八层窑的基础上,不断向后延伸和向两侧扩大建造的。”按照肖发标的说法,记者注意到,不仅改、扩建的痕迹在窑壁上清晰可见,而且在窑尾完整保留了6个层次的挡火墙和烟室。“这种在原地通过多次加高、加长来延续龙窑寿命的筑窑方法,在其他宋元窑址中也有应用,是一种常见的节能环保的筑窑方法。”他提出,周屋坞龙窑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改、扩建次数最多的龙窑,因此,也可能是延烧寿命最长的龙窑。
  新解
  唐宋龙窑就有烟囱设计
  以前由于资料有限,很多考古专家认为,斜坡形龙窑就像一根卧倒的烟囱,其坡度本身就具有烟囱抽力的作用,所以在窑尾不用再设烟囱,只需留排烟孔就行了。
  此次考古发现,周屋坞龙窑保存了比较完整的6个窑尾烟室。肖发标从此论证,这说明唐宋龙窑是存在烟囱设计。此外,他还进一步发现,周屋坞龙窑窑尾挡火墙上的排烟孔设在墙顶,与马蹄窑的排烟孔设在窑底不一样。
  窑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周屋坞宋代龙窑在发掘时,基本不见匣钵与瓷片等窑业垃圾,揭示出这座龙窑的产品烧成率非常之高。
  据分析,周屋坞宋代龙窑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烧成率,是由于其通过降低窑高,限制匣钵柱的层高,来防止底层匣钵开裂。因此,这种通过扩大窑室窑床宽度,来弥补因降低窑室窑床高度,而减少的窑室装烧量,达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烧成率的方法,是一次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窑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之路。
  焦点
  神奇的烧结块为何如混凝土
  在周屋坞龙窑,现场残留的窑顶烧结块,引起了现场的诸多国内考古专家的关注。肖发标从采集到的窑顶混凝土观察,它的烧结度非常高,硬度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混凝土。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专业教授郑乃章经过他的实验,带来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经过半个多月的检测,认定现场发现的神奇烧结块,应是经过1000度以上温度煅烧。
  根据实验,郑乃章推测,周屋坞宋代龙窑,其窑拱是先用毛竹(或柳枝、松枝等)搭建成雏形,后用黄土内外覆涂至一定厚度,待阴干而建成供使用;在窑炉烧成时,高温作用下,毛竹灰与黄土作用生成了具有保温作用的磷酸铝。每次重烧前,仅需在该窑拱内外复涂一层毛竹灰与黄土的混合料即可。
  意义
  对探讨青白瓷始烧年代有重要价值
  12月29日,赣州市召开了七里镇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
  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多地的专家。他们认为,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科学、规范,地层层位关系清楚,遗迹、遗物丰富,发现了从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层,对探讨七里镇窑的生产史和青白瓷的始烧年代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在周屋坞揭示的一处多次改、扩建的宋代龙窑遗迹,最宽达到4.2米,是古代窑炉考古的重大发现;建议尽快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时启动七里镇窑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全面、长久保护好七里镇窑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