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探究临汾窑






[日期:2015-02-01] 来源:网络  作者: 葛培忠 [字体: ]
      临汾窑,古代北方著名瓷窑,旧时称平阳窑。浙江省有平阳县,为避免混淆,便改称为临汾窑。窑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龙祠村及峪里村一带。
      《中国陶瓷史》载:临汾窑宋代开始烧瓷。国家文物局1999年出版的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介绍说:“近几年山西地区发现唐代白瓷窑址中,以平定、河津、乡宁等窑较为重要,这些瓷窑的发现,有助于全面探讨唐代北方白瓷的发展。”关于乡宁窑址曾向原乡宁县文物局长闫金铸请教过。他说:“乡宁窑遗址在乡宁县西坡镇老窑头村一带,当地带‘窑’的地名有好几个”。乡宁窑距临汾窑约120公里,乡宁在唐朝就开始烧瓷,而有瓷土、有煤的临汾在唐代也更应该建窑烧瓷了。果然,在1989年由汪庆正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瓷器词典》有这样的句子:“平阳窑(临汾窑),唐代重要窑址,在今山西临汾。其产品胎色较白,但釉欠细润。”
      清代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记载:“平阳窑亦西窑也,平阳府所烧。唐宋皆陶,有砖窑,大而容器多;有土窑,小而窑器少”。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述:“平阳窑,在山西平阳,宋时所建。其胎与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称曰土定,平阳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其质在半瓷半瓦之间,其釉光且润,细而发黄,多有蛇纹开片”。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和到窑址考察,可以了解到临汾窑瓷器烧造和品种以黑、白瓷为主,兼烧钧瓷和青黄瓷等。器型以碗、盘、罐、枕、灯具等器物为多。黑釉器物中有两种碗为典型元代造型。一种直口碗,数量较多,直口部分长约10多毫米,中间内凹,直口下内收。釉漆黑光亮,有的釉面呈油滴。同样造型的碗还有酱釉品种,其釉色纯正,断面胎体呈白色。另一种为直壁浅式碗,足微外撇,为北方元代常见的碗式之一,其胎较厚,釉亦很光亮。白釉盘、碗有的里心有印花装饰,白地盘内壁饰三朵太阳形黑色花纹。此外,有折沿盆,沿上有三周弦纹。碟呈酱色,下为黑色。各式罐,有直颈、圈口、双系等数种造型,有的肩部有梅花形凸点纹。瓶有葫芦瓶、梅瓶,还有黑釉小执壶、灯盏及划花、剔花、刻花文字瓷枕。白釉和白地黑花盘碗多采用刮釉支烧,梅瓶则采用肩部刮釉支烧。
    总之,临汾窑制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有刻花、剔花、划花、彩绘等,戳印黑花装饰技法新颖,独具风格。临汾窑黑釉瓷器其釉面纯黑且亮,古朴端庄。黑釉窑变结晶釉产品有兔毫釉、油滴釉。釉变丰富多彩,美仑美奂,体现了临汾窑在黑釉装饰技法多样性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记载:“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鹤壁窑,临汾窑也发现过油滴结晶釉标本,以临汾窑为多”。油滴,古称滴珠,是一种在高温下生成的点状结晶釉,斑点大小不一。这种油滴多呈金色或银色光泽,衬以黑色的釉面,似夜空上洒满了点点繁星的画面。那漆黑的碗面上散播着银色的星点,那星状结晶斑飘逸晕散,美妙神奇,叹为观止。可以说,油滴釉茶盏是临汾窑的代表产品。
      兔毫釉也是一种黑釉瓷器,为黑釉结晶釉品种之一,因其在黑釉或褐色釉层中透射出均匀细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故名。其形成是由于瓷土含氧化铁成份高,在高温下,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料带至釉面,当温度升到1300℃以上时,使釉面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细长似免毫的条纹。呈色的不同有金兔毫、银兔毫等。毫毛颜色由深渐浅,由密渐疏,均匀细密,万千变化。这精美绝伦的外观瓷品也是临汾窑的代表作。
      临汾窑瓷器器型工整精美,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品种多,其代表产品丰富了山西陶瓷的品种,尤其油滴和兔毫类制品可与建窑媲美,体现了山西民窑非凡的创新能力和造瓷技术的水平。
      临汾窑址在宋金元时在平阳地面上不是一处,应是多处。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北宋窑址
      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炳(中国古陶研究会正、副会长)教授主持对龙祠村龙泉滩上宋代窑址进行发掘考察,发掘出残瓷片数百片、件,部分瓷片在故宫博物院古瓷片标本馆展出,并标明山西临汾窑宋金瓷片标本。但当时发掘的确切地点,在1960年以后被盖房占用,大概地点在龙祠村汾西水管会和基督教堂一带。北宋时代是一个政治相对宽松、经济发达、市民生活相对繁荣的时期,北宋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喜欢斗茶,斗茶的工具是茶盏,而兔毫、油滴是瓷器中的精品,使用的人当然是当官的和有钱的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宋代诗人杨万里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的诗句,而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中也说:“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乎,忽惊千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的诗句传颂。宋代的茶具,陶瓷茶具是主流。宋代的“点茶”要求用茶粉末点冲,茶叶的碾成使用的是碾钵,而茶盏是宋代茶文化中最有特色一种器具。宋人的点茶是在茶盏内最后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用筅“击拂”茶汤时,在盏面形成了乳花。宋微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有详细的描述,当时人们在点茶的同时进行比试,就形成比试茶艺的活动——斗茶。《大观茶论》中所谓“乳雾汹涌,溢盏四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这是点茶斗茶的最佳效果,正是这种斗茶的要求,使得宋代黑釉茶盏非常流行,其中以福建建阳窑为最,而北方的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的窑口也在制造黑釉茶具,这是中国茶文化与瓷文化交融中的“玄色之美”。
      兔毫盏的出现,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因为它一方面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及精神上的追求,又符合宋人那种恬淡雅致且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再之它的成品率并不高,宋微宗曾说:“盏于青绿上好,兔毫为上。”所以其产品特别少。
      元代临汾这个窑口继续烧造油滴,但随着斗茶风俗的逐渐消失,所烧的油滴碗多为十五六公分左右的大碗,碗内油滴布局过于均匀,有意为之明显,胎质粗松,碗内底刮釉漏胎,碗外釉不到底,质量明显下降。这与元代的社会大背景是有相当关系的。
      二、元代窑址
      龙祠始建于唐,是为纪念平水之神的祭祠庙,宋以后称“平水神祠”,清末民初称“龙子祠”。它包拥着的村落历史上叫窑院村。今村中龙祠水母殿后还留有几处清代作坊窑,村中原有一座小渣山,是由烧瓷所产的废渣堆积而成,高约20多米,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村人叫渣圪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天气晴朗时站立渣顶可以望见临汾城内铁佛寺的高塔和鼓楼。20世纪村人修路时,将废渣铺了路,仅路面就有几公里。再后来,村民在清出的地基上盖了新房。如今,还有几座院子就修建在未清理的渣堆上面,现留存的渣堆断面尚有4米多高,由下往上均为金元时代的残渣碎瓷堆积层。
      这个金元窑址东西长410米,南北宽39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数字源于2011年山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2003年初秋,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耀虎带队在此窑址探坑做小面积发掘,出土金元时期各种瓷片标本及窑具数百片、件。出土器物资料介绍:“有黑瓷、白瓷、钧釉、酱釉、茶叶末釉和青黄釉等器物。白瓷多为粗胎,施化妆土,釉泛黄;细胎白瓷较少,其特征看与霍州窑产品同;窑变油滴的烧造水平较高,钧釉器物也占一定比例,但多粗糙。装饰手法有黑画花、黑戳花,刻划花、划花填彩,刻划诗文等”。
      这个瓷窑除了烧造大量的日常用瓷外,它还烧造临汾窑标志性产品——元代临汾窑瓷枕。临汾窑调查所见瓷枕有腰形、长方形等几种。这种枕施半釉,釉下施化妆土。胎质较粗。釉色白中泛黄。长腰枕型较长,有长方或长方抹角两种。枕面双线框内一般刻有诗文或花卉纹饰。瓷枕收藏多者是杨永德伉俪,他是香港知名文物鉴藏家和著名企业家。他在捐赠给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100多件瓷枕中,标出窑口为山西晋南的达30多件,其中就有临汾窑的产品。
      三、峪里窑
      峪里村的名望源于流传很久的一句名谚:“收秋不收秋,但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老天滴一点,盔罐峪里买大碗”。这反映物候气象的谚语,能看出先民对丰收的祈望,这祈望中透析出峪里窑的生产瓷器规模。
      峪里村位于龙祠村西南309国道入山处,在20多年前只要到过峪里村的人都能看见,家家院里都有一个馒头型瓷窑,院墙上竖满了匣钵、垫柱、垫圈、垫饼和残品缸之类,院落依坡而建,层层叠叠,是峪里村特有的一道风景。这风景能使人们想到世代的峪里人就靠烧瓷生存繁衍。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瓷土和煤,才使窑火在这个山沟沟整整燃烧了1000多年。
      峪里村有一条叫东沟的山沟,老百姓院里的几座老窑一直使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半山坡尚存二三米厚的渣堆。从此处捡到的瓷片就有金元时代的黑釉盘碗之类的碎片,其瓷片胎质均匀较细,器型规整,釉面乌黑发亮,铁锈斑流动自然。临汾窑典型的直口碗、三片红碗(俗称狗添碗)与金元时期较高质量的黑釉窑变釉类产品这个窑口也在烧造。
      峪里窑还有几种产品今略介绍如下:
      1、黑釉荷花缸:这种缸体外周有贴塑粘贴的图案,均系民间喜闻乐见的荷花、龙凤、牡丹、緾枝莲、狮子滚绣球。百姓们放在院里可养鱼养水草,放在家里可盛粮装面,既实用又好看。这类荷花缸大的直经1米多,重300余斤,可装几石(dan一石等于10斗)小麦。小的高约1尺,贴塑精美可爱,有的缸还有年款,但都是晚清与民国烧造的。
      2、剪纸漏花:峪里窑工将民间剪纸移植于黑釉瓷器上,这是一大创举。一件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剪纸漏花瓷器使人耳目一新。
      3、白釉兰花碗:传说是一个杜姓河南人在清末民初流落峪里村建窑开始生产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他一反专烧黑瓷的传统,创烧出白釉兰花瓷碗,这兰花飘洒,大花大叶,兰色翠兰鲜艳,色彩对比清楚美观。后逐渐发展到生产盘、盆、罐、瓶,丰富了市场。白兰花瓷的出现,似一朵飘香的花朵,延续了峪里窑的生命,并张扬了峪里窑的声望。它与黑釉瓷相依相拥发展,使峪里窑名望一时。
      4、黑釉油灯:这是一种大众化的产品,也是峪里窑另一种特色的产品。灯有一层、二层、三层、四层,每层都以园盘立柱组合。在无电灯时代,家家必备,多者数台。今天临汾城内百汇市场的一些古玩店,就收集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黑釉油灯,基本上全是峪里窑烧造。在这里我们能想象到那灯火万家的光明里就有峪里窑工们的倩影。
      峪里人和峪里窑紧跟着时代的脚步,从解放初期生产的猫儿枕、牛角罐,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产水缸、黑白瓷生活用器,到改革开放又生产陶制水管、耐火砖。随着市场的供不应求,使峪里瓷窑像雨后的蘑菇遍村生长,遍地瓷窑成为一道特殊的风光。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也使峪里人腰包鼓了起来,于是在峪里村外309国道边盖满了新房,峪里村又新建了许多瓷窑,进而影响了临汾河西一带建起了更多的耐火窑。北杜、晋掌、苏村、官硙、录井等村就约有数百座,临汾市惠龙耐火材料厂和平阳耐火材料厂的产品声名远扬,销向了全国各地。
      时间进入到21世纪,由于污染严重,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焦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化工厂)下马关停,因为没有了市场需求,峪里窑一夜之间突然停烧。峪里窑在它生命的晚年紧跟时代,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也顺应时代,偃旗息鼓,停止了燃烧。
      我们探寻峪里窑的时候,始终注视着峪里村的古建标志——翠微桥。道光二十三年(1843),峪里人修建该桥时,峪里窑主王姓、武姓等就捐助了数百两的白银(有碑文记载)。可巧的是,一位王姓捐助人的后人给我讲了一段建桥逸闻。当年建这座跨度两丈长、两丈高的大跨桥时,使用的硬旋,就是用峪里生产的大水缸、盔作模型的。脚手架也用的是缸盔之类。完工之后,折卸的缸还能作为商品出售。这是峪里先民的一个睿智壮举。如今翠微桥上的魁星阁已修复完毕。当我挥手告别它时,它似乎继续回忆峪里窑的风雨沧桑,见证着峪里窑的变迁。
     四、海子边窑
      钧瓷片是古瓷收藏者喜欢的瓷片之一,但在前面谈到的几个窑址中均未见到。可喜的是钧瓷片在临汾老城内就有发现。鼓楼东边的叫八府囫囵的地方,原是历朝府县官吏住宅之地。2000年前后,鼓楼广场、军分区干休所等地扩建改建,笔者在这儿捡到了许多精美的瓷片,其中以宋钧瓷片最多。古瓷爱好者们说这些钧瓷就是临汾窑所烧,一片一个样,挂红斑的也有。有诗为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挂红,价值连城”,“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出时”。读着这些诗句,握着这拥有半透明乳光釉下布满似蚂蚁蛋大小一样的钧瓷片时,真叫人喜在心头,爱不释手。
      2001年前后,就在紧靠鼓楼的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门诊楼工地上,得到挖土民工赠送给笔者许多片天兰色釉的钧瓷片。顺着民工手指引的方向,看见了只剩一二平米大小的一座烧窑内壁,那琉璃形状似的黑褐色物体紧贴在黄土边,它使笔者心中一惊,这不就是钧窑窑址吗?那窑壁经过千万次的烟熏火燎,十分坚硬,用手触摸,已无灼热。其实再红红火火的日子,也经不起岁月的冷却沉淀,生生灭灭决非人力可以扭转。当第二天拿上像机准备拍照时,那个珍贵的钧窑已消失在挖土机的轰隆声中了。但就在这窑址往北50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大批精美的耀州窑瓷片。刻花的、划花的、五代的、宋元的应有尽有,这些盘碗都没有使用过。静下心来细想一想,这应是当时耀州瓷器的集散地,附近还有专烧钧瓷的窑。
      宋金时期,平阳经济发达,又处于驿道要塞,平阳还是蒙古贵族拔都的封地,高等级瓷器有好的消费市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骑马走……到了一个叫做Pianfu(平阳府)的大都会,这里有许多商人,城市非常美。人们依靠商业和工业生活,这里出产的绢非常多。”他提到平阳是“大都会”,“商人”从事“商业”,那“工业”的内容一定包括陶瓷业。故在平阳城中建窑开店,存在前店后做坊的现象很自然,也很普遍。
      因为这个窑址距海子边只有二三百米,瓷窑生产也离不开水,故笔者称作海子边窑(今山西师范大学那个2000多平米的古代水塘)。
      五、神刘窑
      约在1998年前后,在尧都区尧庙镇神刘村西北,古代红莲寺遗址附近,正筹建一座洗煤厂。此处曾出土了大量的“千秋万岁”瓦当和有“万岁”字样的10个字精美汉砖。笔者去考察时,张姓厂长又送给几片瓷片,一看,呀!是钧瓷!我问哪儿捡的?张厂长说推土填沟,在沟边推出一个烂窑,比砖窑要小得多,大约2米多高,这些瓷片是在窑边捡的。随即我让张厂长指认地方,但看到的地方已填平了,茫然中,心里想,窑边有钧瓷片,莫非是烧钧瓷的窑?
      出土“千秋万岁”、“风梁宫當”瓦当和“万岁长安乐,赐臣鹤延寿”十字汉砖的庙宇,一定是座规制相当高的庙或殿之类,有人说是汉武帝册封卫子夫时的宫殿,还有人说是唐代以前的官家建的红莲寺,那香火一定很旺,朝拜的人也一定很多,窑主们选择这样的地方生产销售,这绝对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况附近离汾水很近,有舟揖之利,还有古驿道的陆路方便运输条件。这个窑址张厂长和推土机手见过,他们不会编故事吧,况且瓷片是不会编造出来的。因为窑址在神刘,就叫做神刘窑吧。
      可以这么讲,临汾窑(平阳窑)开始于唐代,停烧于20世纪末,1300年薪火不断。
      临汾窑盛兴于宋,由唐时的斗茶之始,到宋时的斗茶之盛,与瓷器制品有很大的关系。茶盏最有名者为福建的建盏。宋代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最为妥用。”文人们彰扬了建窑瓷。而当年范仲淹,庞籍、谢景初、宋敏求、韩琦、杜衍、孙沔、郑戬都来过临汾,孙复、文彦博、司马光、狄青也回过故乡,都用过那龙子祠的水,想必是用平阳窑所产的盏斗茶的。
      宋人的斗茶之技和元代拔都由平阳向西域输出茶、瓷、丝,都能反映出中国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瓷文化的追记中,平阳窑的油滴釉、兔毫釉瓷器是一朵奇葩。
      写有关平阳窑的文章不是很多,之所以我们用笔回顾,只是想彰显昔日平阳窑的那段历史和那些曾经的辉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