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东莞清溪松岗碗窑探秘






[日期:2015-02-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古伟平 柯 坚 [字体: ]

 


今年6月,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广东“十大新发现”,其中,东莞市有两处入选,一处是位于东莞清溪镇明清时期的古窑场,一处是东莞石龙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广九铁路桥旧址,前者更是位居十大新发现之首。

近日,记者来到清溪,探访松岗碗窑遗址。

搜寻失落的“明珠”

松岗碗窑遗址位于清溪镇松岗村北部一块偏僻山岭上。在清溪文广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我们驱车穿过清溪繁华的街道,朝北进发。

经过一个村落,沿着大坑水库的边缘缓慢爬上山坡,行到无路,便下车步行。那狭窄崎岖的小路,像条黄丝带飘向山的深处。道路两旁是葱郁的树林,为这漫长的小路增添了森然之气,各色野花点缀在绿树丛中,使这里有了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转过几道弯,秋阳云影下,一片高低参差的荔枝林中,隐约见到几个石头垒成的池子和夯土筑成的墙体或墙基,这里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松岗碗窑遗址。

虽然我们在来松岗碗窑之前,事先已做了一些功课,初步地了解了一些有关松岗碗窑的资料,但当我们踏踏实实地踩在这片土地上,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它的气息时,心里不免还是有些失落:曾经一度辉煌且历史久远的碗窑,现如今却是满目萧条。我们的脚步追随着目光捕捉到的遗迹,时高时低地仔细搜寻那已失落的“明珠”。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还能看到几处保存尚好的龙窑和残留的墙体、淘洗池,它们虽然饱经了岁月的销蚀,却依然景致独特。

青花残片彰显高超技术

碗窑遗址以谷底溪流为界,分为两区,溪流以东为东区,以西为西区。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东区古窑窑址。以龙窑为核心的作坊遗址为民国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目前可见的遗迹有窑炉,残留有夯土墙体或墙基的房址6间,灰砂构筑的淘洗池2处,石块构筑的圆形池1处,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岭岩矿,废品堆积场等,还有遍地的破损瓷片、垫烧的垫圈以及装烧的匣钵。

窑炉位于东区西北面,依山而建,为龙窑。已探明窑炉长14.1米,有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混凝土方形柱。

仔细查看地上的青花残片,我们大为吃惊。瓷器以青花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紫金釉白花杯、紫金釉碗及酱褐釉单色瓷等。器类有碗、杯、碟、盘、盒等,均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青花瓷色非纯白,白中带灰,施釉均匀,釉面滑润透亮,胎为灰白色,胎质细腻,纯净,青花成色沉稳艳丽。青花纹饰有“双喜 ”、“寿”、“团鹤”、“米”等,有些瓷碗底部有“礼昌”、“尝贾光”、“振兴”等字款。笔法飘逸,随意中透着洒脱。出土的残件依然闪现柔美的光泽,诉说当年的辉煌景象。

而西区遗址现已面目全非,只发现了龙窑残迹,尚存有几百件碎瓷残片,均为青花瓷碗,成摞粘连在一起的残次品。其年代为清代,瓷器烧制方法明显与东区不同。

让人不解的是,东莞清溪镇从前只是一个小山村,怎么会有如此高的制瓷水平?当年,是什么理由,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小山沟中建立这座瓷窑?清溪镇没有发现遗存的完整器,那么当年这些瓷器又是销往何处了呢?

发掘日渐湮没的历史

时值傍晚,我们踏上归途。碗窑遗址下不远处有一村落,我们下了车,询问村里的老人家,年已古稀的老人热情地和我们攀谈,但他说之前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窑口,只有一个传承了上百年的地名,叫“碗窑吓”。

随行的清溪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松岗村《清河堂》族谱记载,张氏三世祖张瑞岳于明崇祯年间从福建平和县迁居至松岗村。结合这段记载,专家推测,是窑工从平和带来了青花瓷生产技术。清初村民在西区开始造窑烧造日用瓷器,晚清至民国在东区壁窑烧瓷,抗日战争期间停烧。

据当地人介绍,改革开放前,松岗村的小河可通罗马村,而罗马村的石马河可入东江,即水路可以将此处产品运出。

在出土的瓷器中,发现了一只盒底烧有“广生行制”印款的瓷器盒,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898年清末在香港成立的“广生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堪称中国本土化妆品地道的先驱。此瓷盒很可能就是“广生行”当年用来盛装化妆品用的包装盒。同时也说明,松岗碗窑有过批量订制的情况,该处窑炉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规模。

松岗碗窑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它曾经熊熊燃烧了200多年的窑火也早已熄灭,松岗碗窑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只有那些随处可见的瓷器碎片和废弃的窑址,还留在人们的视野中,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辉煌的岁月……

发现碗窑:缘于偶然

碗窑遗址的发现缘于一次偶然。

2008年冬,喜爱根雕的清溪当地村民李官雄像往常一样扛锄头上山寻找树根。在松岗村北部的碗窑下,意外发现在枯枝腐叶的草丛下有零星的青花瓷片,这使本来喜爱古物的李官雄感到格外好奇。继续寻找,他发现越来越多的残瓷碗底。随后几个月,他经常进山探查,又在对面的北山上发现了一些瓷片。他将瓷片带回研究,多方取证,认为可能是明清时期古碗窑遗址。次年3月,他将这一线索反映给清溪镇文物部门。

2009年4月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文物普查队组成调查小组对清溪松岗碗窑遗址进行了专题调查,确定了这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碗窖,并发掘出两座龙窑和一批瓷器。考古队于2010年6月至7月,对碗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探明多处遗迹,出土大量文物。

专家解读:在省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

“该窑址遗物丰富、产品质量较高,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工艺流程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窑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广东目前所见的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这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的评价。他说,虽然松岗碗窑始烧年代并不久远,也并非是广东文物调查中发现的仅有的烧窑遗址,但窑址较完好地保存了从取土、炼泥、制坯到烧制成器等各个生产环节的重要遗迹,这在珠三角地区是罕有的发现,为全面系统地研究该窑从掘矿采土到烧造成器的整个工艺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家都知道青花窑从江西景德镇起步,后来从福建漳州传入广东,广东大埔、饶平都有零星的青花窑址,之后又传到香港,在香港发现过大埔碗窑窑址,而东莞清溪

松岗村窑址的发现,刚好是青花窑址发展线路中的重要一站。”

邱立诚介绍,清溪松岗碗窑瓷业生产在造型、胎釉、纹饰、工艺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在一窑中同时烧制青花和酱褐单色釉瓷器的窑场,在我省古代窑业中尚为首次发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