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陈扬龙口述史——我对工艺美术的几点看法






[日期:2015-03-03]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扬龙卷  作者:王文章 [字体: ]

    以自然为师,写生是提高技艺的主要方法

    我年少时,学艺很艰难。名师难求,范本难得,因此我选择了写生,以自然为师,在自然中观察,在生活中练功夫。那时正如练功的人一样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身上时常备有纸笔,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写生的机会。没有花的时候,就写野花野草、农作物,天气不好时就采摘到家中来画。写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样坚持了很长的时间,也渐渐体会到了写生的乐趣。

观察花草的结构

随时随地采集资料

    写生能培养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我时常写生,仔细观察花卉的结构、姿态。平时,辛夷花很多是笔挺向上的,有木笔之称。记得一次大雨过后,我看到辛夷花花瓣舒展、花蕊裸露,展现出来的不是木直而是柔美。这种偶然的朝夕变化启发了我要养成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一个艺术工作者要能有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感人所不能感的观察力,作品才会有自己的心声。

    有人说我画的牡丹摒弃了妖艳媚俗的旧套路,体现了牡丹生机勃勃、清雅而高贵的气质,我想这是夸赞了,但我画牡丹不走前人的老路也是得益于我坚持写生的结果。在我几十年的写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是三上菏泽画牡丹。

1975年,省里组织各陶瓷厂矿的美工集体写生,我们十几位同志同行到了牡丹之乡菏泽。初到菏泽,牡丹的硕大、艳丽、华美、壮观令我惊喜若狂。刚开始看到牡丹,那感觉就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好,什么都新鲜,画的多是花头。随着对牡丹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深入,慢慢画的场景就越来越大。那时没有相机,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量搜集,把它画下来。坐下来就画,不记得一口气画了多少张,也不记得画了多久,强烈的日晒都觉得温柔,很快就度过了十来天旺盛的花期。夜晚大家聚在一起翻阅了一大摞画稿都认为我画得很不错,但我认为似乎并没有将牡丹画好。我带着满脑子的牡丹踏上了返家的路程。为什么无法表达牡丹这种神美?回家后我认真思考了很久。

陈扬龙20世纪80年代写生稿

陈扬龙20世纪80年代在菏泽写生

1987年研究所又组织去菏泽,这次我带上刘中怀、汤春华、黄小玲3个学徒一起。故地重游我已不像上次那样兴奋,经过认真思考,我明白如果不先掌握对象的基本结构,很难神形兼备,无形,神将焉附?于是我便深入观察牡丹的结构,细心推敲,要求自己要画一幅成一幅,起码要有真正的参考价值。从发现、搜集、创作构图到进一步搜集丰富这个题材的一切,我已不再盲目地见什么画什么了。不断地观察自然,深入自然,也终于从自然中悟出了一些东西来。画了一个月的牡丹,有的当时觉得好,后来又不好了,我想我有点进步了,因为能看出自己的缺点了。那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自己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取景构图,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们讲解存在的问题,把自己的作品挂起来让他们观摩。在这个学习与教导的过程中,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也在提醒我要尽量避免,正如古人所言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又何尝不是我在另一方面的老师呢?通过写生我也训练了自己的基本功。

陈扬龙20世纪90年代在菏泽写生

    1990年,我再次到菏泽写生,我希望不要像前两次一样在每个细微事物上都去追求,把自己变成一个照相机,意尽则神枯,要画的是物与我的关系。

    这一次写生我发现牡丹有一种情意,花与花左右顾盼像姐妹在说悄悄话一样,我画赵粉的时候,真觉得它像一个低头含笑的姑娘。这次写生是我最满意的一次,同时深感画画不是件容易的事,越深入越难,若非兢兢业业,认真观察,集中精力,很难画出心中的那份敬意。

    三到菏泽,百余张的牡丹写生稿真实地记录了我从初见牡丹的震撼到细心刻画牡丹的结构,再到深入体会它的精神世界这一心路历程,整个过程也让我对牡丹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随着对事物认识的逐渐深入,我看小花、小草,觉得它们也很有感情,有一种别样的美,所以后来我画的题材越来越丰富,都是从自然中而来。比如《炸酱草》选取的题材就是我家门前的一大片空地上的小草,每天一出门就能看见。司空见惯的景色有时会突然触动你的内心,平静地看着它,仿佛它在跟你交流,很自然就画了下来。

陈扬龙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小景物,创造的《小山果瓶》

    《小山果瓶》来源于巧合,我在上京拜望杨永善老师时,在他家中偶然见被单上有一组组活泼的山果,印象良深,很是喜爱,并唤起童年时登山摘山果的美好回忆,回家后搜集记忆,完成此作。根据画面反复推敲,瓶体圆满微鼓,颈直口宽,与山果的小巧、稚拙相映成趣。点、线、面在处理上法度严谨,色彩清新明快,鲜活可人,可谓秀瓷可餐!此作与王维的《秋夜独坐》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相比,虽同为吟秋之作,但寓意迥异:一是悲愁,一为喜庆。很多时候的设计是不可思议的,没有特意而为之,只是一种自然流露而已。图案装饰我很久没有设计过了,而这次小山果的拙朴、秀美也启发了我造物忌巧

    近些年来,有人跟我说既然你钟情于牡丹,何不在晚年建一个自己画的牡丹陶瓷馆,画各种各样的牡丹瓷瓶。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一个人要画出不同形式、千姿百态的牡丹,除了要有自己语言和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不能缺乏对待生活的感受。在创作时我也在追求,但不是一种有意识的从技巧上的改变,追求的是内容,有了内容,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随着年龄的渐长,日积月累,自己的感受、感情就日益融入作品,有时感情深厚的话,不变也变了,也可能自己不自觉,而别人就认为你变了。希望将来建个牡丹陶瓷馆能记录下我一生的感情、思想,能给后人留下一些什么,我希望是一种人生态度吧。

    要沉下去,走出来

    齐白石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面对现在醴陵瓷业千人一面的现象,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首先要沉下去,我们艺术工作者首先要有远功利的态度;其次要苦练功,不能仅靠一点天赋。

    从艺者不要向钱看,也不要重虚名。作为一个大师,自己有了这个名声,就要看到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现在有一些艺人,老想快速成名,名利心比较强,还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苦功打基础,都很浮躁,他们有的因为生活压力大,想赶快弄一点钱,但欲速则不达,越找捷径反而绕得越远。反之,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路。我们从艺者应当好好创作,不要重名利,既要忘却高兴也要抛弃失望,这才是真正从艺人的心态。历年来取得一点

荣誉,我不太放在心上,我还是像以前一样,遇到问题就问,经常向同行请教,也喜欢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好友徐建章跟我说:评上大师,你没有变,我们也没有变。你要变了,我们就变了。这句话含义深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大师,要起一个带头作用。

    学习贯穿整个人生,艺人往往是最勤于工作的,不工作技艺就容易生锈,而时间都要靠自己去挤。人的生命太短,年轻时不学,不打下坚实的基础,老了后悔就来不及了。有时间要画,没时间也要画,只要能坚持,技巧自然会提高。除了刻苦,学习的方法非常关键。学习不能贪多,应熟练地掌握某一种表现对象。既想画这,又想画那,这样不仅肘间浪费了,结果什么也学不好。我喜爱牡丹,从第一次牡丹写生起就十几年不断深入刻画牡丹,专攻一点,一点通了,其他也就通了。过去很多画家就是这样做的,有成功的经验。所谓熟能生巧,就是不用起稿子也能够画出来。比如我创作牡丹时,自己认为好像熟悉了,但实际上到生活中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不少东西,如牡丹的动态、神情还没有充分地准确地反映出来。所以必须通过不断地画、不断地观察,才能有所提高。

    陶瓷除了绘画,在工艺和技术中,同样要保持这样深入研究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做色标试验,我认真钻研颜料配方,观察不同颜色在不同的釉料、不同窑型中产生的变化。有了这些刻苦执着积累下来的经验(时间长达5年),才能给创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没有沉下去,就不可能走出来。我发现现在很多艺人拿着照片、画册就忙着搞创作,这样效果肯定不好,甚至会闹笑话。风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用自己的语育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语言即使非常笨拙,毕竟还是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受了感动的事情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我也是用自己总结的薄施淡染表达自己对于釉下五彩心里话。虽然得不一定很好听,但一定很诚恳。我认为,待人和画画都应该用真诚心,说老实话,而对生活的感受要勇往直前,不断地、勤奋地、努力地探索,哪怕不成熟,也要坚持。多年来,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釉下彩的深入探索。

现在很多醴陵人都在仿制我的作品,有的甚至在我这里买了作品然后再拿同去仿制。我先不说仿制的粗劣与否,问题在于他们永远无法仿制我几十年对艺术的一颗真诚之心。对于这些人,我除了怜悯也希望他们有个生活出路。但他们这种东拼西凑的做法,耽误的是自己的一生。

陈扬龙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陈扬龙2011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薪火传承非遗展”

随着技艺的提高,1986年我被研究所内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被省里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2012年担任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并获得文化部授予的首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称号。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我却时常告诫自己:要沉下去,走出来,不要被名利迷惑。我还是像以前一样遇到问题不懂就问,经常向同行专家请教。

2012年,陈扬龙获得的国家非遗传承人证书、奖牌、奖杯

大师是一个荣誉,一旦向钱看就完了。不管大师还是非大师,最终都是靠作品说话。之前别人最早接触我们的时候,彼此也不熟悉,也不是看什么大师,就是看作品。所以对陶瓷艺术工作者来说,不是看你搞了多少花哨的东西,而是看你搞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你对陶瓷本身的认识了解有多少,你对陶瓷艺术贡献了多少,你的这个名声有没有足够的含金量,要考虑自己的艺术贡献,而不是整天想着来吹嘘自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