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日期:2015-03-06]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各个窑室内部,都用砖砌筑隔墙。最长的一座残长79.5米。产品以白瓷为主,器类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瓶、壶、罐、盂、粉盒、人像、动物玩具等,釉色有白、影青、青、黄、酱褐等多种。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层较薄,一般不开片或极细的鱼子纹片。纹饰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孔。北部猪头山一带多生产美术瓷,釉色多样;韩山中部主要生产影青瓷和青釉瓷;粉丝厂后山一带多见黑釉、酱釉产品。器物中有相当数量的观音、佛像以及小洋人、哈叭狗,说明产品远销国外。日本、东南亚也曾出土笔架山窑的产品。笔架山窑出土的一件瓷佛像座,刻有“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水东窑”等文字,证明这里就是古籍文献中所记载的水东窑,年代为北宋。此外,发现一座宋墓打破了5号窑,墓中出土的铜钱几乎包括所有的北宋帝号钱,而在窑中的堆积物出土一枚“元丰通宝”,表明该窑的废弃时间不会早于1078~1084年(北宋元丰年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釉等。其主要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较薄,多为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
      笔架山潮州窑北宋东南沿海的重要窑场,对“百窑村”的发展研究历来不绝。
      笔架山窑的兴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潮州城外有大量的优质瓷土。笔架山所用瓷土的化学成分;氧化硅77.64%,氧化铝16.65%,氧化铁0.75%,氧化钙0.19%,氧化镁0.30%,氧化钾2.99%,氧化钠1.16%,用这种瓷土烧制青白瓷是很理想的,且开采方便,为瓷器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宋代的很多瓷窑正是发现了优质瓷土原料,因此烧造出了质量相当高的瓷器,例如江西景德镇、南丰窑,福建泉州、同安窑等,这些瓷窑烧造出了胎质洁白釉质如玉的青白瓷,瓷胎由以前的灰胎、灰白胎,进步到白胎。
      笔架山窑在采用龙窑和分室龙窑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烧造技术,推动了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在笔架山共发掘了十座瓷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即单室龙窑,分室龙窑和阶级窑,均为长条形斜坡式,依山而建。单窑龙窑全窑长度一般在30米上下,或稍长一些,分窑龙窑一般也在30米上下。但有些残长65.5米,或残长79.5米,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的瓷窑结构上是极为罕见的。龙窑底部均铺一层很厚的细砂,用作装窑时放装烧瓷器的匣钵,稳住钵柱,并增加窑内辐射热能,促进传热效果。笔架山窑的烧造技术有自身特点,从以上笔架山窑的窑炉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当时从业者已经逐渐掌握了那时先进的烧造技术,并且根据笔架山的地形特点,加以改进,对还原焰控制比较稳定,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这种阶级室与现代阶级窑外形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利用热能的原理基本一致。
      笔架山阶级窑的发掘资料表明,此窑的后段窑底之下,还有早期窑底,后段窑壁之外亦有早期窑壁,说明原来该窑后半段坡度小,抽力小,产品质量低,对后段窑室进行的适当的提高和缩小,既加大抽力,又容易控制还原气氛,这无疑是很大意义的改进。北宋景德镇窑燃料为松柴,使用龙窑,有意识的控制铁的含量,因此,能烧出精美的青白瓷。笔架山窑通过发展窑炉技术,同样烧造出精美的青白瓷,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2011年在9月28日,广东省文化厅与潮州市政府签署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文化厅与潮州市政府将合作开发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将结合韩江东岸成片改造,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打造成一处集科研、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广东省文化厅希望,潮州能以笔架山窟遗址保护为契机,打造一个国家级的考古公园,成为全省文化事业保护的一个示范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