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四川古代名窑:广元窑






[日期:2015-03-0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磁窑铺,故名。始烧于宋元时期,烧瓷品种较多,有黑釉、绿釉、黄釉和黄釉褐花,以黑釉产量最大。建窑兔毫盏、吉州窑玳瑁釉、赣州窑刻纹柳斗罐以及北方黑釉凸线纹罐等,此窑也都烧造,在四川瓷窑中极少见。广元窑的黑釉小碗虽然有兔毫纹,但是碗形与建窑不同,线条比较圆润,足有小平足、壁形足与浅圈足,以壁形足居多。

      瓷窑铺窑址位于川陕交界的广元市北郊约六公里处,依山面水,沿嘉陵江左岸分布。南起千佛岩,北至广元溶剂厂厂区,长约200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窑址重点集中在广元市溶剂厂一带,东靠松林坡,西临嘉陵江,南及工农镇,北接作坊沟,由山脚向山腰呈坡状阶梯型分布。
      瓷窑铺窑址是我省著名的民间古瓷窑窑址之一,解放前曾有此窑址的遗物发现,被误认为“建窑”的产品。1953年,西南博物院文物考古调查队为配合宝成铁路建设而在铁路沿线作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此窑址,始定名为“广元窑”。因其产品有诸多与“建窑”产品相似之处,故将其归属于“建窑”系窑址。1976—1978年,四川省古陶瓷编写组、重庆市博物馆曾先后对此窑址进行过全面调查和试掘,获得了部分文物和相关资料,并先后作了一些介绍、研究。
      1996年7~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绵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绵阳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广元瓷窑铺窑址考古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广元市瓷窑铺窑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本次考古发掘,广元窑出土器物的烧造年代大致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时期。
      瓷窑铺是一处以烧造民间日用器为主的地方民窑,其产品以日常生活实用器为主。以碗、罐、碟、盘、壶、盏、盏托为主,炉、盒、钵、盂等次之。另有少量的陈设器及玩具。器形以敞口器为多,胎骨厚重、粗糙是其主要特点之一。生活用器等商用瓷均为轮制,仅有瓷塑小玩具为手制。
      当时的烧造以马蹄形窑为主,窑床距火膛较高,为半倒焰窑室,烧成温度较高,在砖砌的窑壁上形成一层较厚的烧结面。从窑的火膛出土的炭灰和炭渣分析,当时已利用煤炭来做燃料,窑内的烧造温度应比同期用木材做燃料的阶级窑温度高,具备了产生窑变的高温条件。
      烧造以匣钵装烧为主,另有涩圈叠烧和大小套烧,小件盏、碟刮取口部釉后两两对口烧等方法。装饰工艺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粉彩、粉绘、印花、刻花、剔刻、附加堆纹,釉下彩绘等。
      广元窑的釉色以黑色、黑褐色釉瓷为主,另有青灰色、米黄色、黄色、绿色褐釉等。胎以灰白色为主,另有灰黑色、黄白色。因胎质粗糙,广元窑的器物多用化妆土,这是该窑一个重要的装饰特点;除精品器物如壶、瓶、炉等器物挂满釉外,大部分器物挂半釉,这是广元窑装饰采用的又一特点。其黑釉窑变所产生的有兔毫、油滴、玳瑁、鹧鸪等现象,说明烧造技术相当稳定、娴熟。
      广元窑以黑釉产品为主,与之关系密切的当属建窑等黑釉窑系。并与涂山窑、江西吉州窑、河南禹县扒村窑有一定的关系。刻花、压印纹工艺及明亮釉下彩是建窑没有的,应受耀州窑的影响,浅黄釉的运用也应是学习耀州窑的技术。瓷塑玩具同邛窑的风格,制法一致,有的题材如骑兽瓷人、鱼等非常相似。广元窑的商用瓷器的外运大多是通过嘉陵江航运到四川的东南部各地,另有一部分是通过陆地线路贩运的。这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唐宋墓葬和相关的遗址有所发现。
      总之,从广元窑的制瓷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与周边窑口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此窑在不断的学习吸取其它窑口的制瓷工艺特色的同时,推陈出新,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反过来影响了其它窑口的制瓷业,是四川黑釉窑口的典型代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