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陈扬龙艺术成就评述——问道传统 立足当下






[日期:2015-05-10]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扬龙卷》  作者:王文章 [字体: ]

    时至今日,随着传统文化的渗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醴陵釉下五彩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之后,在表现手法、装饰技艺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门技艺的传承却又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更替与融合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传统技艺的本质特性,相反我们应该运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来不断提高传统技艺水平,处理好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承与运用的关系。在陈扬龙看来,现代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他总结出“在传统中学,工艺中练,沉下去;在自然中悟,时代中立,走出来”的学艺心得,认真学习传统工艺,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陈扬龙手稿

    从生产方式来看,从早期的手工拉坯,到现在借助注浆成型,陶瓷技艺的发展在不断地利用现代科技。虽然注浆成型不能够完全代替手工拉坯,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动时间,适应了现代发展的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了釉下彩日用瓷批量生产的需要,陈扬龙就和同事一起进行“以印代画”的彩绘工艺革新,打破陈规,采用海绵皮在瓷器上印青龙,将1000多年来手丁绘制的青龙改用海绵皮印在瓷器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釉下五彩的日用瓷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了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重要性。陈扬龙强调在时代中立,技艺的传承,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也应体现时代风貌和个人特点,这也是陈扬龙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艺术创作原则。在陈扬龙的艺术积累中,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领悟与学习,也包括对现代优秀艺术的借鉴。比如作品《冰清玉洁瓶》是陈扬龙与杨永善教授继《小菖兰瓶》之后的再次合作。前者在整体设计上为一钵水仙,瓷瓶外形与一钵盛开的水仙浑然相合,可谓构思奇巧。作品质清、色清、气清、韵清,完美地体现出了水中仙子冰清玉洁的神态。瓷瓶胎薄如纸,莹润剔透,水仙气质高洁,内外兼美,正合“冰清玉洁”之题。器型取简清明快的现代造型,装饰风格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可谓是材质、器型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佳作。这件作品,无论是器型设计还是装饰画面,都既有传统工艺的因素,又体现出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对于醴陵瓷的创新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翰墨遗香》笔筒

    历史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陈设瓷、文房瓷、雕塑瓷、日用瓷。陈设瓷的主要产品有瓷板、瓷盘、缸、坛、罐、尊和瓶,初创时期的釉下五彩器物,如梅瓶、盘口瓶、敞口瓶等陈设瓷,多以晚清比较成熟的造型为主。文房瓷的主要产品有文房四宝等案头用品,因案头专用,通常装饰具有文人气质,历来造型简洁,制作精细。雕塑瓷,主要产品有人物、动物、景物、玩具等,多倾注了某种感情或寓意,如今也有些雕塑瓷与现代陶艺相结合,倾向于自我观念、情绪的表达。日用瓷,如壶、杯、盏茶具套装及碗、盘、勺餐具套装,茶具套装因与饮茶文化的渊源,装饰雅致,独具情调,其中壶的器型较为丰富,杯、盏的造型多取自传统;受现代设计的影响,很多茶具、餐具套装的造型趋于几何化,更简练、大气,具现代之美。

    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更合理、更恰当的融合,形成具有时代性的陶瓷新设计风格,并探索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是现代陶艺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一味“摹古”,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创新可言。因此,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一直是陶瓷艺术工作者们探讨的问题。陈扬龙从小接触的老一辈艺人做的大多是日用瓷,无论是器型设计还是装饰都是以摹古为主。陈扬龙走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之后,才逐渐接触到艺术瓷,并被深深吸引,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艺术瓷的创作。陈扬龙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艺术家处理作品的方式并不一样,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往今来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学习和继承传统的高手,无一人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都是站在前人肩上前进并攀登艺术高峰的“弄潮儿”。陈扬龙很谦逊,他认为自己是存前人的积累中走出来的,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没有深入实践过那些传统技艺,他就无法解决瓷艺创作中所遇到的技艺难关。陈扬龙在瓷艺创作上下过很大的功夫,花了不少时间,深有感悟。他研究完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故能推陈出新。他对古代各时期的优秀作品认真研读,仔细琢磨,不仅学习先人们高超的工艺技法和装饰手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那种正确对待传统、大胆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比如作品《翰墨遗香》笔简的器型设计就是根据他早年创作的《春草纹》笔简作品造型放大设计的。前者在传统的直线造型上强调了口与足的刻画,考虑到现在有些画家用的笔都比较大,所以就放大造型,使笔筒更加朴实实用。其形体稳重大方,装饰线条清晰明快,是一件“墨以破用而生韵”的杰作,与“丹青竞胜”的色彩观反其道而行之,巧用“墨分五色”的单一墨色以及他多年来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薄施淡染”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宁静祥和,真气弥漫,和气通灵。他笔下的淡墨牡丹,仍不减国色天姿和绝世风韵。画法上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然又有很大区别。“没骨法”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用墨线勾勒的轮廓。相反,陈扬龙在瓷器装饰上不是没有用线,而是用墨线或色线在“素烧坯”上而勾勒装饰形象的轮廓,然后在勾勒的线内填色水。勾勒的线条中含油而具有阻水作用,在勾勒的线条界定的范围内分水,可使液态色料不至于扩散到墨线(色线)外面,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分水,烧成后即可呈现鲜艳的各种色调。经过高温烧制后,墨迹挥发,留下空白的线间隔色块,使得纹饰与釉面浑然一体,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特有的“无骨画”。看似好像没有线条,效果类似于“没骨画”,但画法却恰恰相反。陈扬龙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巧妙地运用试验效果,从而创作出釉下彩前所未有的画而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由此为醴陵釉下五彩装饰工艺打开了一扇大门,开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春草纹》笔筒

    陈扬龙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有其老师吴寿祺的踪迹亦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吴寿祺的工笔勾线花鸟绘画功力很强,其画风有“铁骨双勾”之称。陈扬龙存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薄施淡染”分层法,从而既保留了釉下五彩传统的分水工艺,又体现了细腻丰富的个人艺术语言。

    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对传统有句名言,“花最大的气力打进去,花最大的气力打出来”,其实也就是旨在提倡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或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为时代服务,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才能流传下来。同样,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陈扬龙悟透了这一点,他重视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不断在泥料、工艺、器型画面的设计及釉下彩料配方等方而进行研究改进,使其不断完善,力求创作出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学习传统,是为了走出传统,创造出新的东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在认真学习研究前辈大师技法、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艺术家要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知世界,把获得的知识同自己的个性、情感及

    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不应满足现有的高度,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一再强调:“陶瓷艺术要保持自己的工艺特色,不能被其他的形式覆盖,否则,失去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淹没在千篇一律的绘画抄袭中,就毫无新意可言了。”

    一个艺术家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坚定的立场,这样他创作的作品才会具有个性和无限的生命力。陈扬龙很谦逊,为人低调,好学,尊重传统,他把自己融入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传递出来。但他并不死守传统,而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和时代结合,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热爱的生活,不断给世人创造惊喜,用他的智慧和勤奋开启一扇扇“美”的大门,为我们展现一件件令人惊叹的作品!

    继承和创新,继承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文脉。但是怎么创新呢?创新,它不是固定在一种形式上创新,不是抛弃传统标新立异,它跟生活有关,跟作者的体会有关,它需要在原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与时代结合。陈扬龙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这个度,既没有把自己埋没在传统中,也没有迷失在创新里,从而为当今的釉下五彩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天地,引领釉下五彩走向正确的新潮流,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釉下五彩《清风曲》瓶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清风曲瓶》装饰构图简洁疏朗,节奏明快,利用线条的高低疏密、穿插折返,展现花叶在风中的动态和蓬勃生机。作品注重整体效果,同时将薄胎的白润、精细的瓷质美与饱满古拙之造型美完美结合。

2010年作品《竹影清风瓶》

    《竹影清风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给人以大气内敛之感。作者运用工艺中很难掌握的色线,将竹枝竹叶的刚健、清逸和潇洒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静中寓动,画中有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