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北宋末龙泉窑香炉特征






[日期:2015-06-25] 来源:网络  作者:叶英挺 [字体: ]

      北宋末,龙泉大窑区片瓷业已经非常成熟,上升为中心区,而金村一带则失去主流地位,逐渐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窑区片的制瓷材料优于金村,大窑能做出金村做不出来的好瓷。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大窑区片杉连窑生产的各式香炉。
      北宋杉连窑香炉,与五代北宋早期金村窑淡青釉产品相比,釉层明显增厚,但与南宋中后期相比尚显单薄。此时的窑工已能成熟运用石灰碱釉,但大部分为单次上釉,没有象南宋中后期多次上釉肥厚滋润的质感,釉面感光通透明亮,颇有晶莹剔透的效果。
      胎土淘洗水平明显提高,胎质较细腻,以香灰胎为主,大部分胎骨坚硬偏厚重。工艺较一致,炉子底部均削平,不上釉水,由泥圈垫烧,正烧者露胎处呈色朱红,过烧者发灰色,欠烧者则呈淡红色。
      炉形制丰富多样,质朴典雅,尺寸小巧,大者口径12厘米左右,小者5~8厘米,立耳、兽足等装饰普遍,足多外撇,具体有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等种类。


八卦纹炉

      小盘口,圆唇,口沿置方形立耳,筒形腹凸印八卦纹,下承三猴面蹄形足。这类八卦纹小炉数量最多,类似传世器仍能见到不少。至于八卦纹,一直流行于龙泉窑炉类制品,而此时对八卦纹的运用可能是最早的,这可能和当时道教的流行有关,为宗教渗透到审美理念之见证。




   环耳炉

      环耳炉有多个样式,大同小异,基本造型为唇口,敛颈,鼓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饰环耳一对。有的口部斜敞,口唇较宽厚,有的口部稍内敛。这类环耳炉目前为止,未见其他窑遗址出现,且龙泉窑各式炉中除鼓钉炉通常贴有双环(辅首)外,很少见有环耳装饰,但鼓钉炉的双环一般细而浅,风格与此殊异。较为接近的代表性一例是遂宁金鱼井窖藏出土的“青釉鼎式炉”,其贴饰的捏制环耳或有一脉相承之处。


葱管高足鼎式炉

      直口圆唇,置两立耳,上腹直,下腹弧收,下置三个直立的葱管高足。此炉形制第一次见,元明以后的葱管足炉造型有变化,已不及此。此式香炉的炉身样式与前述金鱼井窖藏“青釉鼎式炉”相类,足部却是两样,其整体造型与故宫旧藏之“哥瓷”三足鼎式炉有相似处。

黑胎弦纹奁式炉

      口径约7厘米,高6厘米,圈足垫烧,三足鼎立,筒形壁饰弦纹,釉层较厚,釉色黑青,风格沉稳,质感较温润,开片纹,精致小巧,可见其时制瓷技术之成熟高超。而流行于南宋龙泉窑的弦纹奁式炉由此器可见端倪。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