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代龙泉窑支钉烧制工艺






[日期:2015-06-3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支烧工艺不是龙泉窑所创,早在五代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四川的霍州窑等就已出现了支烧,当然也不是汝窑发明的,但支烧最出名的非汝窑莫属,汝窑的支钉非常特殊,精细如芝麻,后世称为“芝麻挣钉”,芝麻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一大特色。汝窑为什么要采取支烧呢,自然是为了实现器物的满釉。宋人叶寊《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芒即芒口,定窑覆烧,芒口难免,芒口虽然可以进一步“扣金”用金属来包边,终属瑕疵,汝窑器的烧制,就是要比定窑完美。而要最大程度的实现满釉,也即尽可能减少与窑具的接触面,细支钉则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汝窑的支烧实质是一种精烧工艺,是北宋追求极致美的一个表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天下宋瓷,以汝窑为魁,因为汝窑是宋代最精工细作,最完美的代表。汝窑烧制时间非常短,二十年不到,存世量十分有限,目前即使一件残破的汝窑器,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仍然非常昂贵。
    龙泉窑在南宋早期至南宋晚期也出现过支钉烧制工艺,尤其是黑胎器物,支烧现象更突出,比如一些鸟食罐、文房使用的小洗之类小型器物的支烧标本相对多一些,而瓶、罐之类尺寸较大的器物,则很少见到相应的支烧标本。与汝窑支钉相比,龙泉窑支钉较粗,一般呈圆形。
    以下是几例南宋龙泉窑支烧器物标本:

    南宋早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二层台式圈足,胎色灰黑,薄胎厚釉,裹釉支烧,做工细腻规整,釉面莹净柔和,器物形制隐隐有汝窑风范,但圆而稍粗的支钉痕却是典型龙泉窑风格。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灰白胎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黑胎支钉标本 溪口窑 洗类器物残底,黑胎厚釉,四足呈如意形,底部六个支钉痕呈椭圆形排列,支钉痕较粗大。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杭城出土 圆洗 ,胎质细白,釉水莹润亮泽,开有冰裂纹,器底八个支钉痕呈圆形排列。

    总的来说,龙泉窑支烧器物数量非常少,其在整个南宋龙泉窑青瓷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支烧工艺绝非主流。从支烧的实物标本来看,这些器物的质量都很高,做工细腻,精美,绝非一般的普通器物。尤其最近发现一枚重要瓷片,一支烧碗底,圈足裹釉,釉下刻款“徳寿宫六月初六告……”瓷片是典型南宋中晚期龙泉窑产品,虽然刻款残缺不完整,但根据这几个字可以推断,它很可能是南宋时期德寿宫定制的产品。这不禁引起我们深思:龙泉窑支烧器物虽然少,但它从南宋早期到南宋中晚期一直存在,除了窑址遗存的发现,还有杭州城的出土,而这些精工细作的器物其使用对象很可能是宫廷。那么龙泉窑的支烧器又是如何进入宫廷,属于什么性质呢?尤其在南宋中晚期,南宋朝廷拥有自己的官窑,为什么还在使用龙泉窑的支烧器?龙泉窑支烧器属于官窑,贡窑,还是土贡制度下的产物?此处只做抛砖引玉,留待大家探讨研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