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之祖——越窑的千年发展脉络






[日期:2015-07-14] 来源:古陶雅集  作者:佚名 [字体: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诗句,非常形象的赞美了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美丽。目前发现,文字记载“越窑”最早的就是这首诗。

    纵观我国的陶瓷发展,从红陶到灰陶、从灰陶到原始瓷、再从原始瓷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青瓷之祖”越窑就诞生于原始瓷发展的战国时期。

    因越窑的范围主要分布在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现在浙江的余姚、绍兴、诸暨、萧山、上虞等。所以,把越州烧造的瓷器统称为越窑。东汉中晚期,越窑烧制成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也因此成了“青瓷之祖”。越窑在东汉到宋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跟其它窑口一样,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过程。


原始青瓷

    下面,我们就按这四个阶段,大体来漫谈一下越窑青瓷器型装饰和胎釉演变,来掌握“青瓷之祖”——越窑的千年发展脉络。



汉代青瓷

    一、初创时期(东汉):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仿照当时的青铜和漆器礼器。同时出现了五联罐、双系罐、盘口壶、鬼灶、碗、盘、洗、耳杯、熏炉等,一般施釉不到底,有的仅上半部,多为平底。釉色以淡青色为主,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越窑的瓷胎从早期到晚期,都是灰白色的,无非就是或偏灰或偏白点而已,胎质从早期的疏松,发展到后来的致密。




晋代越窑青瓷

    二、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简称谷仓)。东汉的五联罐到东吴、西晋就发展成为谷仓。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五联罐一定是东汉的。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动物器型和堆塑谷仓一般是晋代的。鸡头壶一般出现在三国到南北朝,并从胖矮向高大发展。


五代秘色瓷

    三、鼎盛时期(唐晚期、五代、北宋早期):唐代中晚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瓷业生产遍地开花,争奇斗艳,“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就在这一时期形成。越窑以慈溪上林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周边拓展,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使用匣钵装烧,在工艺上基本采用托珠(泥珠)垫烧,所烧器物基本满釉,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底足内都留有数个圆形泥珠垫烧痕。著名的“密色瓷”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时期瓷器釉层变的匀净,釉色青中泛黄或青绿。注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冰清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或光素。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且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短流六角执壶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满釉支烧瓷器晚唐开始烧造;瓷器采用泥珠垫烧工艺在晚唐至五代之间;短流执壶生产止于晚唐至五代之间。也就是一件满釉支烧瓷器一定是晚唐以后的产物;一件采用泥珠垫烧工艺的瓷器,一定是晚唐至五代的产物;短流执壶一定是五代以前的产物。同时,一件釉色青绿的越窑青瓷一般是晚唐以后的产物。

    五代至宋代越窑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还出现了松子状的长条支钉,在器物底足内或足端留有数个长条支钉痕迹。

    这里明确了二个问题:一件采用松子状长条支钉烧造的满釉瓷器,一定是五代至北宋之间的产物。同时强调,在工艺臻于巅峰时,越窑青瓷往往摒弃刻划等装饰手法,纯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也就是一件青瓷(包括所有青瓷)有工的未必是上品,光素无纹造型端巧、釉色纯正肥美的反倒是上品或精品。

    四、衰落期(北宋中晚期):历经千年兴衰的越窑,到北宋中晚期,终于缓缓向世人谢幕!“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瓷珍以孤。”250年前的乾隆皇帝就为越窑发出了如此赞叹,这足以说明越窑在我国的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贯穿了半部2000余年中国陶瓷史的越窑,无愧为“青瓷之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