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在龙泉”






[日期:2015-08-15]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宋代五大名窑之哥窑在龙泉

    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其中柴窑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宋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哥窑的烧制时代基本集中在宋代,烧制地在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其基本特征是: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

    自古以来不乏文人墨客,甚至是皇家对哥窑的记载和赞叹:在龙泉市境内,也广泛的流传着哥弟窑的传说和社戏的表演;并且在民间信仰中还遗存了对章氏兄弟即哥弟窑的供奉;最重要的是龙泉地区内有着大量青瓷遗址,其中存在多处烧制哥窑的窑址,特别是近年来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并通过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开会论证,经证实;哥窑在龙泉!
“哥窑”因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稀少的存世量而为世所珍!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展板中去认识我们家乡的文化瑰宝吧!

乾隆皇帝笔下哥窑

    在宋代,葵口碗是极为流行的造型。此碗釉色莹润,凝厚典雅。釉面布满开片纹,片纹较为密集,口部釉面产生的垂流,把含铁量较高的褐色胎骨若隐若现地表现出来。碗底部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哥窑百级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共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下署“乾隆辛丑新正御题”,即1781年正月题。

    哥窑的传说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叫章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部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老大章生一也没办法,只能把这批瓷器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没想到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便烧制这种有裂纹的瓷器,被后世称为“哥窑”老二也在老大的苦心劝道和细心指导下做了精美绝伦的“弟窑”。

    哥弟窑的民间信仰

    小梅镇大窑周边地区遗传着对哥弟窑创始人章氏兄弟的信仰,高际头村、大梅村、大梅口村皆有供奉章氏兄弟社殿一座,称“三王祖殿”。据当地村民介绍,“三王祖殿”内供奉者为宋代大窑章氏兄弟,即哥窑与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是这一区域的集体记忆和遗传,为“哥窑在龙泉”提供了民间“证据”。

    哥窑论证

    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青瓷博物馆主办的“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于2012年11月8-9日在龙泉成功举办,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分析论证,专家们达成以下共识: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文献记载的宋代五大明窑之哥窑就在龙泉。
本次会议是在龙泉窑2010年以来溪口瓦窑垟、小梅瓦窑路等生产黑胎产品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大窑调查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召开的。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福建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龙泉窑址考古队针对近几年来龙泉黑胎产品调查发掘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瓦窑垟、瓦窑路、大窑等窑址的考古现场并观摩了考古出土及馆藏的龙泉窑黑胎青瓷标本精品,围绕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产品年代、宋代哥窑产地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

    1.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

    经过近几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查明烧制黑胎青瓷的窑址除溪口、大窑地区外,又发现了几乎纯烧黑胎产品的瓦窑路窑址,生产包括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无论是溪口还是小梅等地的产品,其基本的烧制特征为:时代基本集中在宋代,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纹,片纹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数量较少,质量明显更佳。

    2.文献记载的哥窑在龙泉

    关于哥窑产地,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着龙泉展开的:如《春风堂随笔》“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景德镇陶录》“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龙泉地区有大量哥窑的传说,包括社戏的表演、庙宇的祭祀等;近现代多数古陶瓷研究专家包括科技界也赞同宋代哥窑在龙泉的观点。

    综合明清两代的主要文献,凡明确指出哥窑烧制年代的文献均指向宋代。有关考古发现的龙泉黑胎青瓷产品特征: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经过专家的认真讨论,初步认定这些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作品相吻合。

    至于传世哥窑,学界对其认识尚未取得统一,考古发现的龙泉黑胎青瓷与传世哥窑特征尚有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专家们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推动哥窑问题的深入研究。

    哥窑论证会的意义

    哥窑论证会的成功举办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从陶瓷史研究上:这是我国陶瓷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基本厘清哥窑与龙泉黑胎青瓷的关系,初步确认“哥窑在龙泉”的论断,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考古问题,比如解决了对宋代哥窑的质疑,哥窑产地在龙泉的质疑以及哥窑文献关于哥窑记载存在差异性的问题等。通过整个论证过程,专家们对哥窑的研究又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四辩更加清晰。

    从地方文化建设上: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通过考古和论证,进一步推动“哥窑”学术研究和龙泉青瓷文化的研究,推动龙泉青瓷的文化内涵挖掘,提升了我市文博研究的水平。“哥窑”产地在龙泉的确认,使龙泉黑胎青瓷的“哥窑”身份得以正名,更加增强了龙泉青瓷文化的厚重感,成为龙泉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了龙泉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促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虽然本次论证会以达成“哥窑在龙泉”的共识而圆满结束。但哥窑的考古及学术研究还远未结束,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保护课题和开发课题。随着大窑遗址考古调查五年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哥窑遗址的发现还会有新的突破,有关哥窑的许多谜底终将会——得以破解,我们的调查及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作为同时具有“哥窑”和“人类非遗”文化身份的龙泉青瓷是龙泉区域文化品牌的重要元素,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宣传和传播推广,来发挥其品牌的效应。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青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青瓷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兴未艾。

哥窑瓷片欣赏


哥窑窑址考古发掘

    2010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龙泉青瓷博物馆对龙泉市境内多处哥窑窑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清理出了一系列生产黑胎青瓷的哥窑窑址,出土了大量哥窑器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为“哥窑在龙泉”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实物资料。

    一、查田镇溪口瓦窑垟窑址的考古发现

    2010年冬至2011年夏,浙江省考古研究联合会龙泉市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出龙窑两座,出土的青瓷残片类型中,多数为灰白胎,黑胎仅少数,但出土有支钉垫具,通过对器物的比较分析,该窑炉的烧造年代当在南宋时期,另外一处窑炉遗迹存在叠压打破关系。通过窑炉遗迹内出土的遗物判断,晚期窑炉为元代窑炉,早期窑炉 为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的青瓷类型与北部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相差无两,多数为灰白胎,黑胎残片发现较多,黑胎类青瓷类型有圆口盏、八角盘、菱口盘、把杯、白菜瓶、鬲式炉、樽式炉、尊、觚等。

    二、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考古发现

    2011年10月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龙泉市博物馆对小梅瓦窑路窑址的发掘,为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这些瓷器的胎壁很薄,釉层并不厚,釉质多玻化,而且釉层都开有细碎纹片,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条纹状,与常见的开片青瓷风格不同。器形也十分丰富,在这200余件器物中就有14类20多种器型,有“河滨遗范”葵口碗、八角碗、菱口盏、盖杯、把杯、多角折腹盘、菱口折腹盘、葵口碟、折沿洗、盖罐、鸟食罐、胆瓶、纸槌瓶、盘口瓶、鬲式炉、带盖粉盒、觚、尊等。未发现一件同类器型风格的白胎青瓷。

    发掘人员初步判定该窑为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例纯烧龙泉黑胎产品的窑址,其年代在南宋时期。

   三、大窑的黑胎青瓷调查

    目前,对大窑地区的黑胎青瓷调查正在进行中。从持续多年的调查以及最近几年的考古工作情况来看,其分布范围几乎涉及到了整个大窑地区,产品面貌除厚釉类精细器物外,亦有薄胎薄釉、厚胎薄釉、厚胎厚釉等类型,胎色从灰到灰黑千差万别,釉色亦复杂多样,时代可能也不仅限于南宋晚期,黑胎青瓷有发生、发展、成熟与衰落过程。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在龙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