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嵇锡贵口述史——回乡创业遇恩师






[日期:2015-11-05]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嵇锡贵卷》  作者:王文章 郭 艺 [字体: ]

    我和琳山1986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浙江。我们都是浙江人,当时琳山母亲在杭州,年龄也大了,因此回乡更为心切。我与琳山被调至的单位是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由于我们的到来,研究所专门成立了陶瓷艺术室。当时作为省级研究单位,研究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各地市提供业务指导,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我们努力发挥才干,为浙江陶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得到浙江省长柴松岳同志和二轻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尽管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我们还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浙江曾经是生产民间青花瓷的地方,历史上浙江青花瓷的生产规模不小,产品销往福建、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浙江规模较大的杭州瓷厂(位于杭州萧山),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拓展产品品种,也在研制青花瓷产品。我调到浙江后,就开始帮助杭州瓷厂设计研制青花瓷产品。当时指导杭州瓷厂技术研发的还有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其中邓白教授作为陶瓷专家,经常去瓷厂指导工作。由此,我有机缘与邓先生相识,结下一段师生缘。

嵇锡贵与邓白先生交流

    邓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我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邓先生工笔绘画的造诣很深,对我陶瓷彩绘技艺的提高帮助很大。最初邓先生也是通过我的陶瓷彩绘作品,对我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欣赏我绘画技艺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在邓先生的教诲下,我对陶瓷彩绘技艺与表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邓先生常常把工笔绘画的体会和经验与我交流,他认为青花可以表现传统工笔绘画的技法,并且通过陶瓷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杭州瓷厂的青花料比较细腻,釉色白而不含蓄,由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传统工细的画面,来体现青花绘制的典雅。邓先生总是仔细地观看我绘制青花的过程,细心地指导我,他告诉我作品的布局甚至运笔的韵味,都是为了确立陶瓷作品的品位,不要为了形式过于注重工艺技法,优秀的陶瓷作品不能有匠气,要充分保留个人的感受。我根据他的想法,逐渐地改变了一些程式化的习惯,也是在邓先生的鼓励下,我大胆尝试创作了一些青花作品,如与邓先生合作的青花瓶《茶梅傲霜》,就是很好的探索。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很多。我通过自己创作的实践来体会邓先生的教诲,在自己的青花技艺中融人他的主张。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嵇锡贵与邓白先生合作的作品粉彩瓷板《梅花青鸟》(局部)

    在邓先生的指点下,根据浙江瓷质的特点,我创作出淡雅清新的浙江青花瓷,这也是与杭州瓷厂的同事们一起摸索出来的。邓先生非常喜欢青花,我在杭州瓷厂与他合作了几件青花瓷,这些青花绘制的风格中就带有邓先生工笔绘画的韵味。因为我与邓先生合作很愉快,于是我试着与邓先生商量,是否可以把他的工笔绘画作品,通过我的彩绘技艺,在陶瓷上呈现出来。没想到这样一个提议马上得到邓先生的认同,他像孩子似的开心,把他的画作都拿出来与我商量,哪一幅绘画作品更适合绘制成陶瓷。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粉彩瓷板《梅花青鸟》和《丹荔鸣蝉》就是我与邓先生合作的陶瓷作品,这两幅画作是邓先生的代表作品,由我绘制在瓷板上。

    经过一年的时间,杭州瓷厂青花瓷的生产已有成效。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杭州瓷厂创作的一批作品总算有收获。邓先生评论我:“她的艺术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发展浙江青花瓷做了不少推动和示范工作。”

    邓先生的学识与修养,促使我在陶瓷艺术中得到了提升。得到邓先生的教导,是我这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在杭州遇到专业问题,我与琳山都会登门求教,时间长了,我们与邓先生一家结下深厚的友情。那时师母已过世,邓先生与他的小女儿一起生活,平时空闲,或是有共同认识的朋友来了,我们都会邀上邓先生和他家人一起出游,或踏春,或赏桂,非常愉快。邓先生很喜欢桂花,我们总是在桂花盛开的时候出游,这个时候,邓先生的兴致很高。记得那年冬天,他已经九十高龄,还能自己走上灵峰探梅、写生。与邓先生在一起时常听他说,现在院校里的学生不太学习中国传统陶瓷技艺,这样很不好,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不继承,如何弘扬中国的陶瓷文化?他总是叮嘱我们要把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继承下来,包括以后带学生,要让他们认真学习传统陶瓷技艺。他一直主张陶瓷艺术创作要有个人艺术特点,而传统的陶瓷技法是陶瓷艺术创作的本源,要懂得学习和继承。邓先生这样要求学生,自己更是这样做的。平时,我们看到他在家中都是书不离手,笔耕不辍。

    邓先生对浙江陶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先后参加了龙泉窑、越窑、官窑等青瓷的恢复,为浙江青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先生希望在浙江培养出青瓷方面的工艺美术人才,他说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基础的,那里政府也很重视,作为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南宋官窑在杭州瓷厂有一个研究所,也在有计划地发展这一品种。越窑青瓷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一是越窑断烧年代较早,二是越窑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与生产的规划。他希望我们能发挥陶瓷专业的特长,为浙江青瓷的发展做些工作。我擅长刻花技艺,邓先生让我把越窑青瓷刻花技艺好好整理,恢复越窑青瓷的装饰艺术。越窑青瓷因釉色清透,适合刻花、划花等装饰,这也是越窑青瓷的重要工艺之一,因此对于图案的设计和刻花技法要求很高。我也觉得发展浙江青瓷是我们应该要担当的责任。在邓先生的启发下,不久之后,我们就投入到对浙江青瓷工艺的研究和整理中。琳山与杭州瓷厂合作,进行南宋官窑雕塑设计与创作,为杭州瓷厂设计了大量的南宋官窑青瓷雕塑产品,拓展了产品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

嵇锡贵在浙江上虞考察越窑青瓷(左为嵇锡贵 右为郭琳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先后到上虞、慈溪、萧山、杭州等地考察越窑青瓷古窑址,走访古代越窑青瓷的收藏者,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越窑青瓷相关的资料。在邓先生的指导下,我主要收集越窑青瓷装饰纹样,刻花、划花、褐彩等装饰手法,烧制实践后,再听取邓先生的意见。他对浙江青瓷的研究与发展、对我在青瓷技艺方面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想起我在浙江获得的成绩,与邓先生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他的帮助使我到浙江后顺利转型,在陶瓷事业上又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王伯敏先生(中间)参观黑陶作品展

    1988年我参与了浙江“陶瓷稀土工艺灯具、加饭酒陶罐试验窑的扩建和试验”轻工业部项目,是主要研制人员。这个实验基地落在金华古方陶瓷厂,我要到基层第一线了解当地原材料情况,从而熟知浙江陶土的特点,根据当地的设施情况与生产条件,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项目由轻工业部组织鉴定。稀土釉在陶器上的应用推广,具有节约能源、改进质量的效果。出口酒陶罐因釉色美观,造型独特,扩大了名酒的出口量,提高了创汇率。每年可为酒厂增收300万元,为国家多创外汇200万美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浙江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黑陶是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器皿。为了恢复浙江的黑陶,我和琳山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对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当时郭艺大学刚毕业,也分配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她对黑陶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黑陶的材质特点,她也设计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陶艺,为黑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室

    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必须要承担对基层业务单位的指导,我在这期间与全省各地瓷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也使我对浙江的陶瓷有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浙江的这段时期,也是我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阶段。完成科研、创作的同时,我还自编教材,多次担任省、市、县级工艺美术和陶瓷美术的培训教学工作,学员遍布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厂内的技术骨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