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古陶瓷鉴定秘籍






[日期:2016-03-17]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蓝卷云:在花钧和蓝钧中出现的,一种蓝色的象卷动云彩般的釉彩,紧相伴随的是蓝色活流纹,有动感,每段的蓝卷云的色调其实并不一样,而是多种相似色彩组成,主体呈蓝色而已。有特别明显的线条感。

绿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绿色。

黄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黄色。

红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红色。深些,便是紫色,曰紫卷云。所叙几种卷云,有个区别于牛毛纹的特征,牛毛纹是自上而下垂直走势,而各色卷云,是上下左右走势,并有一定的弧度曲线。各色卷云,目前都仿不出来。所谓高仿,纹理也无动感,一比便知天壤之别。清乾隆想仿,也没成,只得叹兴。有特别明显的线条感。

玛瑙彩纹:花钧中的一种釉色,象玛瑙彩色纹理,多种色相间,无主体色。只能说是五彩缤纷,无定色,无定纹。罕见。

五彩气泡:花钧釉中一般都会有大气泡,而有些大气泡的呈色是五彩的。不同角度观看,则色也不同。五彩气泡破眼的上口边沿色,更是艳丽多彩。若圆球形气眼里显古铜色,此物必古无疑。

穿黄袍:整个古瓷千百年浸泡在黄水中形成的一种黄色,遍布全瓷,曰穿黄袍。外表有呈黄线黄斑等现象,花九牛二虎之力,可以洗去明显部分,色减淡,甚至直视无。但侧目视之,仍见黄色。原因是黄色已深入瓷骨,洗去的只是表面。若是多次清洗后,仍见穿黄袍,必是古物,或百年之前的伪作。

回窑护瓷浆粉:是古人将成品器另外作了工艺处理,回窑再烘烧,为保护瓷釉,在处表又涂了一层白色的浆粉。凡是有此迹象的,必是精美的艺术品,或古人心目中的贵重之物。它不同于“窑修”。贵于窑修,其有个性,有附加的艺术属性和历史属性。

软刻:是指在坯上刻划图文,一是湿坯软刻,一是干坯软刻,其区别可以明显分辨。它与其它瓷的区别,在于图文是特别订制的,特意的,特显其个性。有文章披露,现有造假,但不可因噎废食,遇软刻,应慎重,可多寻几个古瓷特征来鉴定。一件看似简单的古瓷,也会有十个以上的古瓷特征。

硬刻:是指在烧成的瓷器上刻划图文。它不同于“硬刻符”。硬刻符只是简单地刻划一、二字,或几笔符号,目的是便于区别同类器而已。硬刻则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一段完整的文字,其含有很高的艺术性。或历史事情的记载,且是费时费力之作。这是见真功夫的。直至今日仍有人从事这门艺术,曰刻瓷,曰雕瓷。将古瓷硬刻作伪的事,没听说过。古铜器有图文作伪,而古瓷则难。另,古瓷千年老化,也易损,经不起折腾。

雨点斑:钧窑现象之一,釉面有一个个如同雨点的彩色圆斑,是没烧成牛毛纹之故,也没烧成各色卷云之故。也类似油滴。但是都有动感,都呈老化现象,有腐蚀迹象。因其都呈亚光,故曰雨点斑,而不称油滴斑。油滴,亮也,新也。雨点斑,无仿。

茶末黄花:茶叶末釉,从汉时就有,到唐时渐成熟,南宋时完美,乾隆时到了顶峰。直到民国,古人都是采取常年沤制法生产茶末釉水,其特征是黄色矿粒有棱有角,多呈扁平状。经高温熔化,因物以类聚的道理,多个黄色矿粒会聚合在一起,加有绿色地釉的衬托,形成一朵朵黄花。釉水细的,会形成一朵朵米兰花式样,花边发白,花心发黄。加上釉面光线折射,煞是诱人。而近代机器粉碎的釉料,细粒呈圆团状,故呈现不了花瓣形。故,新老陶瓷也一目了然。此点说道,目前尚无名家名著论及。目前可作为一条重要的鉴别依据。若本书能够刊印问世,不出五年,仿者自会效之。掌握此点不难,文字图片实物一对照,古瓷爱好者便会明白。

茶末白筋:茶叶末釉,与霁红霁蓝一样,也会飞色,遇高温而流淌,会使棱角边沿露出白筋。若不是白胎,则又会出现相应的其它色彩。因目前市场上的新品,与古瓷的釉水有很大的差异,达不到窑成飞色,只得在挂釉时注意留白,故其白筋显得僵硬死板。

中国瓷网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先生听耿老师讲解每个时期的支圈的特点

麻脸:是指釉面受到严重侵蚀,显出一个个釉泡坑,活象人类中的麻子脸,故称麻脸。麻脸在宋钧中特多,因宋钧釉中的气泡特大。有麻脸的一般是厚釉的低温的高古陶瓷。一般麻脸的大破泡眼的边缘有棱有刺,球形洞眼内会有臭干黑或千年陈附迹,不规则的洞眼内会有珊瑚石景象。现代的仿品做不出麻脸的迹象。另,珊瑚石景象最怕酸咬。另,有麻脸的,其针状芒硝、古瓷霉斑也很重。

风化老气:任何陶瓷都存在风化老气,不过程度有差异,年代越久越老气。特别是在伤痕处,裂片处,素胎处,表现明显,色彩向黄黑色转变,质地发疏松。在釉面则是呈亚光,这种亚光是表面无伤痕的。其实众多的古瓷特征,都可列入风化老气之条。如:破泡、玻璃胶、臭干黑、冬瓜霜、豆腐花、白云纹、脱落斑、吐筋线、破泡眼、蟹爪纹、泡黄浆、脱粉、脱釉、翘翅、开芒片、龟裂纹、鱼籽纹、脱衣伤、陈酸斑、阳光斑、炸包、鼓点、泡青浆、活流沟、黄水斑、鼓皮、糟朽伤、穿黄袍、麻脸、火石金丝、缝串黑珠、管状片缝、割草、古瓷霉斑、手垢磨痕、返铅膜,等等。

易定泪痕:此点已有各家名著论及,石呆子在此补充的是,还应在泪痕中找矿物点。白定牙黄釉色中应找到黄色矿物点,白定影青色中应找到乌釉的绿点,白定发蓝色的应找到苏麻离青。现在泪痕不能作为鉴定依据,作伪已掌握。但各色的矿物料,目前尚没知晓,就是将来知晓了,也难寻到宋时的矿料。

唐钧金花:唐代花钧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会有一朵朵呈放射状的黄花,有金属光芒,而区别于茶末黄花。分析原因,当是古时釉料中有一种自然形成的特殊矿物,而今找不到原矿,故也仿不出来。此点至今尚无名家名著学术论及。

火石金丝:明之前的高古陶瓷会有此现象,即在金丝片缝上,又泛吐火石红,也就是在金丝上又生成红色的吐筋线,很结实。目前虽无学术著作论及,但有仿,仿者不牢固,水泡手擦即掉。

缝串黑珠:类似汝窑的蟹爪纹,在湖田窑、影青影黄影蓝瓷中多见。这类瓷本身是不该开片的,但受见天、急干片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规则的片缝。又因釉里小气泡特多,经片缝渗透污染而变黑,故称黑珠。黑珠是有机物污染,色不尽相同,有的竟现五彩光,而新品是一种纯黑的色调。这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暗白筋:是指南宋湖田窑、影青瓷的一种特殊工艺,釉面上目视有一道道白色的筋线,而手感却无。而现代仿品,没有达到古人的艺境,或者没下大功夫,这一点,手一摸便感知明白了。此,目前尚无名家名著学术论及。此,虽是工艺特征,但在作伪没掌握之前,仍可作为古瓷鉴定的辅助依据。

火石黄:精品湖田窑,影青瓷、德化窑等是没有火石红的,只有淡淡的黄色,故称火石黄,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著作论及,前辈曾谈及,山阳石呆子认为有必要作传记,故在此多言。火石黄与火石红一样,在放大境下观察,是深入胎骨的。而现代的产品,黄色是扫描涂抹的,浮在表层。古瓷黄色发苍老,新瓷发粉嫩。老的洗不掉,新的易洗去。另外值得提及的是,有些古瓷胎质极纯,正视也看不到火石黄,需要强光侧视。古瓷上的火石黄,借助放大镜,也是可寻到金属斑的。

碎米铁线:此铁线是指与官哥一样的铁线,是千年前的产物,片很碎很小,故又称铁线碎米纹。在北宋白汝瓷中可见到,但数量极少,更没见有仿品。当是宋汝仿官哥的作品。铁线发黑,线条很硬很明朗,是由矿物质组成,可寻到金属光,与有机物污染而成的黑片缝截然不同。铁线碎米纹,可以看出有人控的因素,线条清晰硬朗无断续。另一重要特征是釉面外层铁线较细,而釉下层铁线明显粗大,并有深入胎骨感,工艺很神奇,山阳石呆子至今也没能弄明白,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呆子收藏了成吨的古瓷碎片,竟无一片是铁线碎米纹,幸遇一完整器,微有崩釉,而见之,知晓之。若是能见其断面,看到外细内粗的铁线,外行人也会明白东西的珍贵,艺术的精湛。单说碎米纹,已有名家名著讲解。但铁线碎米纹,至今仍无人论及。为传承历史文化计,特在此多言作传记。此类标本,呆子只见有一件,尚没听说有二。另望能在北宋官汝的遗址中找到踪影。

鳝鱼血线:又称官窑红线。已有名家名著解释。在此补充的是:鳝鱼血线下,必是紫金土细浆包胎坯,火石红从片缝中吐出,而片缝呈红色,通称鳝鱼血线。明显者会出现红色吐筋线。前人非常看重鳝鱼血线,知是官窑重器。但近二十年来,从各种媒体上得知,红线官窑,现在面世的也不少。可能与古老城镇进行扩大建设有关。鳝鱼血线,比较稀疏,没有见到线条密集者。

气孔老气:古人制瓷,在封闭的中空瓷上,常钻个小气孔,以避免烧窑时气体膨胀而裂瓷。现在通过小气孔向内观察,新瓷呈白色,很干净。而古瓷内发黄褐色、灰色,甚至留有千年陈附迹。作伪者是难以对气孔内作一系列的作旧处理。有些保管好些古瓷,还可以看到针状芒硝、古瓷霉斑、火石红、火石黄等种种风化迹象,这些迹象在短时间内是无法造就的。所以前人很重视气孔,若说气孔有老气,便认可是古货了。这与观察缩釉洞眼与缩釉棕眼,有同样的道理。另可参见本书《风化老气》条目。以便于理解,若遇到火坑古瓷,则只能看气孔内的颜色变化,用钢针探试气孔内的硬度以及了解发粉程度。

菊花纹:北宋官窑特有的一种开片纹样。整个釉面,并无其它片缝,只在中心部位开一朵由金丝组成的比较形象的菊花,无一铁线。石呆子分析,此非窑成窑变,而是人工控制。此工艺出现在北宋中期,当属瓷艺中一绝,极难见到。笔者至今,也只是目睹一对贯耳瓶,没见其二。至今也无人著文论及,不见实物,也难以令人置信,可细看图片。

管状线缝:北宋官钧次品瓷中最显著,线缝粗大直长,两侧光滑整齐似铁管,目视有,手感无。花钧与民窑钧则细些。唐花钧也有,但更细些。管状线缝中会有金属光,也会有一段段的金属似的管线。另,北宋官窑铁线碎瓷也见有,但管线更细。宋后,绝迹。至今没有名家名著论及,也不被世人知晓,四十年前,老师传授,在本土只有山阳石呆子一人好奇聆听。目前更没见有仿者。故,现在见有管状线缝者,便可认定为元明之前的古瓷。其成因,待研究。这是鉴定宋钧的极为重要的依据。片缝如铁管,且圆大粗直长,令人难以置信。若配以图片与实物一对比,一讲解,则便明了。钧瓷鉴定并无深奥之处。钧窑的管状线缝是缺陷,而宋官铁线碎瓷的管状线缝是人控。钧窑出土面世后开的片缝,并不显管状。故在钧瓷中,现在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片缝。另,现代的钧窑仿品的片缝,也无一管状。

紫卷云:唐宋钧窑特有的现象之一,类似红卷云,色发紫,偏黑,相聚在一起便成钧窑黑斑,乍看是一派黑斑,细看微小部份则是一个个上下左右卷动的紫云。此现象宋后已绝。再美的元钧也找不到紫卷云,连爱好古瓷的乾隆皇帝也没有造出有紫卷云的钧瓷。紫卷云一般会伴随有金点和银点以及管状线缝和大釉泡。若是解文与图片和实物一起参照,立马知晓。紫卷云目前尚无专著论及,估计有些钧瓷专家不是不知晓,而是守口如瓶,留有鉴定绝招。若是世上确实无他人知晓,石呆子在此传记,算做首次披露。

中国瓷网、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先生与故宫博物院耿宝昌、陈华莎、吕成龙等专家对汝州市新发现将台街窑址出土标本的讨论与研究

蝉翼纹:是斜开片,透明的较薄的片纹,因象蝉翼一样细薄,故称蝉翼纹,此有名家名著讲解,只补充的是,现代的仿品,釉色发浊,达不到蝉翼之美称。另有鱼鳞纹,与之一个理,形态象鱼鳞。

古铜筋:在宋汝中出现的比较典型,棱角边沿呈古铜色。起因,是胎外施有褐色化妆土,因流釉而显出古铜筋。现代仿不好的原因,主要是褐色化妆土的材质不对头,宋汝的化妆土,即类似官钧的护胎釉,只不过黑白瓷土的比例多些,黑瓷土其实就是紫金土。

隋唐管缝:存在于隋唐花钧中,比宋钧的管状线缝明显细些,另管缝中金属光多些、亮些。至目前,尚无专著名家论及。山阳石呆子首次披露,并作传记。

点点红:出现在唐宋钧窑中,釉里有一个个红色的小点点,有些细小的,肉眼一时难发现,须侧光寻视。细看釉面微发红光。大一些的点点红,其中心部位可以看到金属光泽亮点。此特征,宋后已绝。之后,历代的仿品,都会在红中泛绿,而大不同也。现在,市场上没有见到新仿品,因为点点红术语,至今没有名家名著论及,知道的也不会有几人。

割草:五彩粉彩中的一种现象,在彩画中表示草地的绿彩,易掉,只剩下铁笔点画的点点斑痕,就象草地上的草被齐根割掉一样,故称割草。传世品有这现象,出土面世有六十年时间的,也有这现象。另也经不住清洗,越洗绿色越易掉。直到康熙晚期的作品,材料有了改进,才稍能耐清洗。

古瓷霉斑:不是亲见,难有人相信,古瓷会生霉,并有霉斑。白色细长的霉菌杆,杆头上结有一个椭圆形小球。新瓷器是不会生霉的,只有古瓷,特别是低温的陶瓷,如有研究者,可测试之。将洗净的低温的古陶瓷碎片,放在阴凉湿润处,封闭过夏,秋天开封检验。原理是低温的古陶瓷,分子孔径较大,吸附了大量的有机物,深入了胎骨,面世后,也没有全部腐败碳化,条件适中,继而发霉生菌。若是用刚出土的做试验,更灵。老师传授之时,石呆子也不相信,后打开老师的收藏始明白。现在看来,古瓷霉斑的特征的出现,该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本土属淮河下游,地下水甜,故前文有甜水坑之说。此条目,当前尚无人著作论及。

古陶白虫:将高古陶堆放在潮湿的地方,不出一年,其糙处会生出很多小白虫,比芝麻粒还小许多,但肉眼可以看到。越是粗陶瓷越有,土香气越重虫也越多。新陶瓷无此现象,面世太久超过百年的高古瓷也无此现象,在前人的收藏库房亲验之,不妄。

绞贴釉:名家名著中有绞釉和绞胎之说,而无绞贴釉这一说。但现在有绞贴釉这一产品,并被移植到紫砂壶上。绞贴釉是将两种以上的色釉间隔成图案,贴附在胎上,每个贴面的图案相吻合。绞胎,顾名思义,其胎也是绞成的,大有区别。绞贴釉因很费时费工,故世上不多。虽然其貌不扬,却个个是精心制作,稍有不慎便是很丑。现代有仿品,就是工不到位,仿不出古瓷的风韵。绞贴釉目前尚无著作论及,其名称也是拙者命名,若非为易解,应称绞贴为妥。

手垢磨痕:石灰釉的特别明显。常被人抚摸,则手上的污垢深入釉里,白釉变黑,并能黑透整个釉层。入土前形成的手垢色很深,出土后形成的手垢色发油亮。伴之手垢的,是磨痕,常被手摸的地方,有明显磨伤,是人手软质地的磨伤。而伪作,可以看出硬质材料打磨出来的硬伤痕。

孔雀开屏:传说绞贴釉的最高艺境是孔雀开屏。釉面能展示出孔雀开屏的风味,孔雀开屏是多种彩色的,蓝青绿为主调。

面世磨痕:很多古瓷,出土面世时,崭新如故,但经不起水洗手摸,多摸则会产生磨痕,特别是棱角边沿处。用钢针点划磨痕处,若发软发粉,便可考虑是属面世磨痕了。面世磨痕,越清洗越明显,一次重于一次。能鉴定为面世磨痕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名贵。宋瓷最显。如有一火坑出的影青,全瓷无痕,但三下一磨擦,便露出棱角的胎质。古瓷爱好者,戴手套鉴赏名瓷重器,也是有道理的。

堆塑缝:出窑时也有可能是完好的,但因千年内应力的释放,使堆塑体之间产生收缩分离裂缝,而且裂缝很大很明显。从裂缝间隙中,可以看出风化老气,与观察气孔老化一个理。堆塑缝的老气,是难以伪作的,就是从火坑里出的堆塑缝,也与新瓷不同。

返铅膜:返铅,已有名家名著讲解。在此补充的是,返铅上有层膜状物,有金属光。而仿者是腐斑,无膜无光。此点,用实物对比,就容易掌握。另,古瓷反铅膜,是越摸越亮的。

蓝流纹:形态成直流状,是向下流动的。不同于蓝卷云是上下左右卷动的,隋唐钧窑中常见,宋钧中已少有,元钧中则见不到。现代有仿制,但其蓝点较粗大,流淌不自然,手感很明显,有颗粒感。另有黄流纹、绿流纹、红流纹、紫流纹等,同理,不再叙。另,各色流纹,与牛毛纹有明显区别的,牛毛纹是偏细的。清三代铜红釉中的牛毛纹是典型代表。蓝流纹,宋后已绝。

丝瓜络:元青花的苏麻离青,与唐宋以及明永宣的苏麻离青都有区别。丝瓜络是鉴定元青花的苏麻离青的专用术语。是指铁锈斑中有网络状的象丝瓜络的纹理。此纹理发银白色金属光。但色浆太重处,也是显片状铁锈斑。久置不动年许,会在丝瓜络斑纹上生白色粉末,称银白霜。永宣青花铁锈斑上生的偏黄粉末,称铁锈霜。二者在色泽上有区别。丝瓜络纹经多次清洗,会形成网络沟,越洗越下沉,网络沟纹越明显。此术语常与晕散,流淌,串珠,顺着笔势走向的铁锈斑,越界等术语相关连。丝瓜络现象,在顺着笔势走向的铁锈斑中,不太明显,只显示丝丝缕缕的迹象。在较大的片状铁锈斑中明显。并且肉眼可辨。手感下凹。并且玻璃釉也罩不住丝瓜络现象,故其直接暴露在瓷表。刚出世时丝瓜络是不发银白色亮光的,呈灰褐色,是经水洗日晒风吹等因素,才越来越显光亮的。经过度清洗的百年传世品,金属亮光也会褪尽。另,银白霜不再列条目注解。另,丝瓜络特征,目前仍无人能仿出。主要的因素是元时的青花料很名贵,也极难找到。

铁锈霜:苏麻离青在唐宋瓷和明永宣瓷上,呈现的铁锈斑,与元青花上的有异。永宣铁锈色明显偏重。并且丝瓜络现象明显轻微。久置不动年许,会生有带铁锈色的偏黄的粉末,称铁锈霜。而元青花与之有明显差异,粉末偏白而称银白霜。玻璃釉是罩不住铁锈斑的,故手拭可感到铁锈霜的存在,侧光目视更明显。传世百年后都可感觉到。出土不久的更明显。铁锈霜出现多了,锈斑上也会有银白光,但明显不如元青花亮。因永宣青花与元青花在材质、造型、做工、纹式上有较大差异,一般不会混淆。与唐宋青花差异更大,更不会相混淆。铁锈霜是鉴定永宣青花的专用术语。穿黄袍的永宣青花铁锈斑,色彩是黑中偏黄,也可呈深褐色。出土百年后转变为铁锈色,常清洗可转变为白灰色,并显金属光亮。若过度清洗,铁锈斑会褪,只存在下凹的迹象。铁锈霜特征,目前仍无人能仿出。一九八八年景德镇生产的仿元明青花,至今已二十二年,仍无银白霜无铁锈霜现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