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国时期的龙泉窑瓷业状态






[日期:2016-09-07] 来源:龙泉文博   作者:佚名 [字体: ]

 

 

      发轫于两晋时期的龙泉青瓷曾以一色青釉独领风骚,宋元明之际更是达到鼎盛时期。一直来,学术界将龙泉窑的烧制历史下限定为清末。关于民国时期龙泉瓷业生产及青瓷烧制技艺传承的历史,学术界鲜有研究,那段从幽烟到星火的经历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民国时期龙泉青瓷生产技艺在龙泉民间一直一脉相传。


      明代以降,景德镇成为我国的瓷业中心,彩绘瓷的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至清末,龙泉制瓷业受大背景的影响,大量转向烧制青花瓷,龙泉青瓷生产日渐式微。清乾隆以后,以孙坑窑为代表的清代龙泉窑至少一直延续至民国八年。

大瓷龟     民国

缠枝牡丹纹盖罐     民国

       民国初年,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商人和传教士前来龙泉搜罗古代龙泉窑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刺激了龙泉青瓷仿古瓷的生产。民国时期,龙泉一些有识之士、“好古”乡绅和民间艺人对龙泉青瓷依然孜孜追求,延续着青瓷的火种,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一脉相承。在宝溪、上垟、八都等地的一些制瓷作坊,纷纷仿烧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

连座蹲式蟾     民国

出戟觚     民国

      约从民国18年(1929)开始,一批民间制瓷艺人根据祖传技艺,烧制仿古龙泉窑青瓷,当时较有名者有县城廖献忠、宝溪乡李、张、龚、陈等四家,被后人称为宝溪制瓷四大家。制作程序甚为保密,作坊规模很小,产量少,但烧制质量较高。



      陈万里先生在1928年5月,首次做龙泉窑考古调查。他“九下龙泉、八上大窑”,发现了龙泉青瓷遗址。他在大窑村完成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察报告《瓷器与浙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时任龙泉县县长(1943-1946)的徐渊若先生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在他的重视和主持下,于1944年在龙泉八都正式成立青瓷改进研究会,于1946年在龙泉岱垟又成立了龙泉县青瓷职业公会,并在龙泉开设瓷业学校,兼办改进瓷厂。同时他致力于青瓷研究,曾著有《哥窑与弟窑》。评价当时所产的青瓷产品可“媲美章生,追步哥弟”。

龙虎瓶     民国

八角斗蟋盘     民国

鬲式炉     民国

      1945年,时任宝溪乡长的陈佐汉将他汇集龙泉艺人的仿古青瓷“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赠“艺精陶旊”四字勉励。
      据《龙泉县志》(1994版)载:1931年龙泉仍有数座龙窑生产。1934年,龙泉瓷业有通和工厂及作坊龙窑11座。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抗日战争爆发前数年,全县有瓷厂52座。抗日战争期间窑场减少,抗战胜利后龙泉瓷业立即得到迅速发展,据一份民国34年(1945)的《龙泉县瓷业职业工会名册》,入会人员150余人,入会窑厂37家,此时恢复发展龙窑有49座。

水注     民国

白菜瓶     民国

      民国时期的瓷业结构呈多元化:有如“浙江瓷业工场”的官办工厂;有“李生和”、“张二昌”、“龚三兴”、“古欢室”等民间作坊;还有瓷业合作社、学术团体、行业组织、产业劳工组织等等。
      由此可见,清末民国时期,龙泉青瓷的生产步入复苏期。民国时期是龙泉窑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承前启后,为龙泉青瓷在当代走向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部分图片由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提供   来源:龙泉青瓷博物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