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专家解读印纹硬陶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04]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作者:郑丽华 毛剑勇 [字体: ]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一样都是瓷器的鼻祖吗?印纹硬陶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一枝奇葩,对中国瓷器的出现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印纹陶与后期印纹硬陶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

  11月29日,来自国内外的150多位古陶瓷专家和学者,汇聚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萧山,参加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就印纹硬陶的起源与发展、南方印纹硬陶的分区及相互关系、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研讨、交流,解读印纹硬陶的前世今生。

位于萧山进化镇的国家级文保单位茅湾里窑址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印纹陶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里手(一种制陶工具)

      国内首次印纹硬陶专题性学术研讨活动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介于陶瓷之间的特殊器物,印纹硬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印纹硬陶作为一种陶器品种,和其他史前文化类型陶器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在泥条盘筑法制作过程中为了修坯、整形等需要,在器外壁用刻有几何形纹饰的拍子与器内壁的里手内外联动拍打,使器形规整并达到装饰的目的。这种由早期低温的印纹陶逐渐发展成为高温烧成的印纹硬陶,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百越地区,是古越文化的象征物。印纹陶从新石器时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汉代。当然,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陶器,至今在云南等地,还有不少人在制作和使用印纹陶。

  长期以来,由于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和应用等因素,少有专家和学者对此给予关注。印纹硬陶的研究一直是陶瓷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当然也存在不少争论不休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次在萧山召开的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组织的印纹硬陶专题性学术研讨活动,对于厘清印纹硬陶的历史与发展、印纹硬陶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印纹硬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萧山有国内最早的印纹硬陶

  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萧山与印纹硬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萧山,发现有目前国内最早的印纹陶标本。在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就有数片拍印纹饰的陶片,其拍印的纹饰有交叉绳纹、几何形的方格纹、篮纹等。

  萧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萧山进化地区的浦阳江流域,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二十余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有窑烟”的民谣。可以让人想到当初制陶业的宏大景观。

  萧山,是越国重要的制陶基地。萧山南部的丘陵地带蕴藏着大量的制瓷原料——瓷土矿,就近取材,十分便利;丘陵中植被茂盛,燃料充足;浦阳江直通钱塘江,东西通达,便于陶瓷器的运输。另外,吴越两国连年征战,铜矿贫乏的越国将民间金属类用具用于制作兵器。从而促使陶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也促进了陶瓷生产工艺的提高,造就了古代萧山发达的制陶业。

  为更好地配合本次学术研讨会,萧山博物馆还举办《陶瓷之间——印纹硬陶与早期青瓷器特展》展览,共展出不同时期印纹硬陶文物与标本380多件,对早期陶器及拍印的原始纹饰,夏、商、周各时期的窑址发掘状况等进行展示。展出时间从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2月28日结束。

  据悉,本届中国古陶瓷学会2016年年会暨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萧山区博物馆执行承办。(原文刊于:《杭州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A08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