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志朴陶瓷雕塑名家谈






[日期:2017-07-02] 来源:济南美陶  作者:佚名 [字体: ]
 

      张志朴,教授,研究生导师。大学先后工科专业和艺术国画专业毕业,获双学历。山东省艺术设计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常务副主任,山东陶瓷协会济南分会会长,中陶协艺委会常务理事,山东陶协副理事长,山东省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主攻中国画花鸟方向和现代陶艺研究,其写意花鸟画、写意人物陶艺作品和紫砂壶作品在美术界有较大影响,深受 人们的喜爱。逾百件作品获省和国家级奖励,众多作品为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

      出版专著

      2007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花鸟名家张志朴》

      2009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跟名家张志朴学画鱼》

      2010年华夏美术出版《归于朴—张志朴国画与陶艺》

      2010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炼土红尘—张志朴民俗陶艺作品》

      2011年华夏美术出版《齐鲁民俗游戏文化研究—张志朴民俗游戏陶艺作品集》


      志朴雕塑大家谈

      志朴雕塑大都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形象憨厚朴实,衣着简朴大方,给人以亲近感。(孙墨龙)

      志朴雕塑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创作对象,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取材常见普通,但实实在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好作品。(孙墨龙)


      志朴雕塑采用大写意手法表现劳动人民的沧桑质朴感十分到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桑恒昌)

      志朴雕塑采用幽默夸张的手法描写劳动者,形象生动,活泼大方,可谓之“漫画雕塑”。(张志民)

      志朴雕塑夸张有度,突出重点,不究细部,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张志民)

      志朴雕塑题材丰富,贴近生活。作品幽默夸张,赋予泥土以生命的活力,在大朴大拙中形成大美,表现出当代艺术家特有的艺术灵性。(张望)


      志朴雕塑粗看又粗又丑,细看不同寻常,越看越有意思。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作品在拙朴之中追求大美。(韦辛夷)

      志朴雕塑透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他的陶艺人物大多取材乡间农家,男女老幼都是土生土长,自然生动,真切天成。(于明诠)



      支英琦高级编辑(著名艺术评论家):

      泥土,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拙朴平常的物质了。同时,泥土也是最深邃和奥秘的物质。它生长出茂盛的林木花草,使地球呈现葳蕤生机;它生长出粮食五谷,养育着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当我系统观看了张志朴先生的泥塑艺术之后,不得不叹服泥土的另一种神奇:一堆不成形状的泥巴,经过张志朴先生的灵性创造,居然变成了一组组具有鲜活生命的艺术品。那些形态各异、动作夸张的泥塑,性格鲜明、内涵丰富,静下来,似乎可以和他们促膝谈心。

      如果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乡土人物题材的雕塑,成为了张志朴创作的一大主题。泥土,来自于广袤的乡野,用泥土来雕塑形象,乡村题材自然是最恰当的。而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对于泥土已经疏离了,城市里的泥土被覆盖在坚硬的水泥下,城市的地面是生长不出庄稼的。对于乡村的回望,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也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回望。张志朴倾注了更多的心力,用在大量农村题材的创作上。对于农民,他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也许这种感情来自于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的经历,更多地,来自于骨子里对于土地和土地上勤劳朴实的农民的亲近感。诗人艾青曾经吟咏:“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一个艺术家,必须有着对于土地盘根错节的挚爱,才会产生对于土地上农民的发自内心的歌唱。闲暇时,张志朴常常一个人到乡下,在田间地头,同乡亲们聊聊农事,一起做些农活。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心神最惬意的时候,他从乡亲们身上发现了久违的原始的感动。他们,是土地上最朴素、善良、勤劳的一群,也是最踏实、隐忍、快乐的一群。渐渐地,他体悟到农民的生活,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新生活,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婉转优美的乐章。他要歌唱土地,歌唱农民,而泥塑和陶艺,恰恰成为张志朴表达这一情愫的载体。于是,他结合自己长期国画创作的经验,在制作的过程中,注意雕塑语言的运用。在人物塑造上,重视大结构,有意忽略细部的完美,增加了人物形体的沧桑感和劳动带来的力量感。他常常给人物穿着粗布衣裳,脸部和手脚等裸露的部位则是凸凹起伏,使农民们朴质的形象更加具体而深厚。

      生活中的志朴如同他的名字,质朴而宁静,热闹喧哗的市井生活似乎与他无关。平常,他的工作是繁忙的,雕塑和绘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或者说,是他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使生命和心灵更为安妥的方式。他很少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一俟闲暇,他就跑到南郊一处租来的房子里,和泥巴打交道,他的手是会说话的,他体会着一种和泥土肌肤相亲的快慰。当他把一件件泥胎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时,是他内心最为幸福宁静的时刻。火光映着他的脸颊,一件件来自泥土的作品在窑变,我觉得,这何尝不是张志朴自身窑变的过程?远离了生活里的浮华和热闹,静守住生命里的朴素和真诚,用心灵里最简单的声音,歌唱,并不在乎有没有人听到。

  大音希声。真正歌者的声音,是一种天籁;

      吕鸿钧研究员(艺术评论家):

  张志朴先生近年来精心研究创作情景群塑,成就不菲。尤其是大型情景人物群塑《农民交响乐》,以其宏大的场面,狂欢场景的戏剧性演出人物组合,表情和动作极尽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及浓郁热烈的北方风土气息给人以颇具震撼力的审美视觉冲击。
张志朴先生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造型能力,他以为中国农民选像的宏旨,从生活和精神两个层面作了深度挖掘。他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景式群塑的形式,创作出了这组引起巨大反响的《农民交响乐》泥塑作品,从创意和文化内涵以及造型艺术上都有亲的开拓,也不可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他的艺术语汇具符号化特征,这使得他的雕塑艺术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标示。火与泥土的结合,产生了陶文化、陶艺术。它的质朴醇厚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在志朴先生这里又有了发扬光大,被赋予当代艺术家的欢照和情愫,以及鲜明的风格特征,他是缌的感悟者,有勇气的创造者和美的传递者。相信他会在这样一条民族化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得更远,走得更加坚实,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严纪照高级编辑(著名艺术评论家):

      长久以来,我们渴望能在一些艺术展览现场,碰到一些能让自己驻足,并引起心灵震颤的艺术作品,但我们得到的是更多的失望,看到的更多,也曾出版过多部美术书籍。的是粗制滥造的却贴上艺术标签的伪劣之作,在功利至上,金钱为尊的经济社会,更多的所谓的“艺术家”却扮演了金钱的奴隶,艺术的小丑,站在原地拼命的复制着艺术垃圾。不由得令我们扼腕而叹。

      用泥土来塑农民形象,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曾经的知青上山下乡经历,让张志朴对泥土和农民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感情,在大型群雕作品《农民交响乐》中,他泥塑了一群农民,放下了锄头和镰刀,组建起了一支交响乐队,看似荒谬的情节,却充满了张力和空间,他精心的塑造着,把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真诚,通过那些造型夸张但神韵十足的农民形象表述出来,面对这些农民形象,人们却都能找到自己或父辈或祖辈的影子。农民是最懂的泥土和生活的人。而一切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张志朴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张志朴的泥塑作品,神韵十足,形态可掬,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造型方面看似粗糙却又注重细节,看似夸张实则严谨,如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这一方面得力于他在国画上的修养,另一方面来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大学时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泥塑上也大有用场,比如在《拔河》作品中,一根粗粗的绳子从十个已经烧制好的泥人的手上穿过,拔河的力量通过绳子联系起来,这就需要精心的计算和复杂的程序才能完成。张志朴在雕塑语言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让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向度,让艺术的成活具有了可能。

      在美术圈内,大家都知道张志朴是个画家,并且是画鱼高手,出版过多部美术书籍。却少有人知道。他在画画的同时,在泥塑方面下起了狠功夫,并且一出手成绩斐然,引起一片惊呼,大有惊艳之感。他选择了泥塑,拒绝了不锈钢、铜、玻璃等高档材质,主要就是因为泥土与人最亲,与生活最近,他要抵达生活的内在处,用艺术来探知世界的秘密。张志朴自己说,做泥塑是因为“好玩”。玩,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呀,在当下,有多少艺术家能够“玩起来”、“玩转”?也许他在不经意间却触摸到了艺术的本质。

      赵晓林(济南日报首席记者、著名艺术评论家)

      当记者看到面前的这组泥塑时,不由得有些被“震”住了。因为这10几个高不过40多厘米的“小泥人”竟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外在力量,竟好像能感觉到他们在使劲、在呐喊。这组泥塑的名字叫做《拔河》,给了这组泥人“生命”的人是张志朴。

      《拔河》由13个人物雕塑组成,一边5个人,另有一个裁判和两个喊号子的。拔河的每个人表情各异,双手紧紧抓住绳子,身子后仰,两臂青筋暴突,正在使出浑身力气,裁判眼盯着绳子,准备随时吹响哨子,而喊号子的则双拳紧握,口中正发出高亢的喊声,整件作品动感十足,张扬而富有感染力。

      为了这件雕塑,张志朴曾查阅了几百幅各国拔河比赛的照片,并挑出3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不断观察,还买来绳子和学生一起拔河,亲身体验当时的动作、心情,掌握如何用力,并观察人们在用力时的动作、表情以及周围人的反映。然后才下手进行创作,而经过细致观察和深思熟虑后的创作才让他感觉有底气,有感觉。虽然这样,整个创作过程也长达半年之久,而这个漫长的时间换来的是一组具有穿透力的雕塑作品,也是让人们感到力量的一件作品。

      处理好群雕中每件雕塑的呼应关系是最难的,而单个雕塑之间又用穿插就更难了。仔细观察,这组雕塑中有的两个人的手和手之间只有2、3毫米的微小距离,而松的地方又让人感到非常宽松,这种疏密关系让人在欣赏这组群雕时,没有感觉到局促、混乱,而是协调与气氛的紧张。还有比较难掌握的是泥人手中的绳子要保持水平,这就要求每个泥人握绳子的手要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由于泥人在入窑烧制后会有伸缩,而掌握好每个泥人的伸缩比率就成为关键,这个关键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摸索的。

      坐在记者对面的张志朴面容质朴,状态显得非常随意,如果不是事先就很了解他,根本不会想到他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和雕塑家。他告诉记者,搞雕塑完全是偶然性的,是“玩”出来的。原来自己只从事中国画的创作,但周围有几个朋友是从事雕塑的,后来自己也试着塑了几个,不想还真有感觉,便抱着玩的心态开始正式研究并干起来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