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大型壁画的创作






[日期:2017-10-11]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  作者:王文章 陈是吾 郭艺 [字体: ]

      讲述者:嵇锡贵(郭琳山妻子)

    从l993年起,琳山每年都创作大型浮雕壁画,我和女儿郭艺也会一起参与。1994年为杭州友好饭店创作设计制作大型紫砂陶板浮雕壁画《中日文化源远流长》。当时的中日友好饭店是日本人当老板,在大厅最醒目的位置安置壁画。酒店高层管理者对壁画的要求很严格,而我们的设计图第一稿就通过了。陶板壁画制作在宜兴钧陶厂,浮雕陶板壁画是琳山带了几个学生制作完成的。烧成安装时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琳山花了很多心血,他工作很认真,尽量达到完美的效果。

1994年,郭琳山与嵇锡贵为杭州中日好友饭店创作的大型陶板浮雕壁画《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的设计图纸

    1995年承接杭州国际广播电视交流中心大厅设计,制作了两幅大型紫砂陶板浮雕壁画《历史的长河》。我们一起共同参与设计,这幅壁画要求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经过我们共同研究,以反映我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有彩陶、青铜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素材。l994年l2月8日开始图纸的设计。1995年l月经杭州电视中心审稿,非常顺利通过,他们对没计稿非常满意。

    1995年4月初开始到宜兴钧陶厂进行泥塑制作,参加制作的有葛军、王一中等助理。6月份泥塑结束,干燥时间为一个月,这期间琳山就住在宜兴,从制作泥稿到烧制安排.这过程非常漫长,而且还会随时出现工艺上的问题。之前从未制作过这样大型的紫砂陶板壁画,在烧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诸如开裂、陶板变形的情况,一旦工艺上出现大的问题,就将面临前功尽弃的后果。琳山在烧制安排中,把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设计-些应对的措施,这些工作计划都必须很严谨。他请教了当地装窑和烧窑有经验的师傅,多次试验积累经验。8月份开始烧窑,每三天烧一窑,每窑三十块陶板,烧成温度l200摄氏度左右。该壁画前后烧制花费了一个月之久。

    《历史的长河》大型紫砂陶板浮雕壁画总长28.28米,高2.1米,总而积达60平方米。壁画底板厚2 8厘米,浮雕最高处(不含底板)厚8厘米,用紫砂陶泥六吨,烧成后重量有四吨。1995年10月5日晚11时全部安装结束,从开始设计到结束历经十个月。采用两种不同色彩的陶泥,运用在同—件作品中。这样的陶板壁画在我们国家是不多见的,因此,这幅陶板也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幅。壁画完成后,我们召开了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艺术鉴评会,他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96年为杭州天鸿饭店设计制作36平方米的大型玻璃马赛克紫砂浮雕壁画《天鸿飞霞》,由我、琳山和郭艺共同完成。背景是玻璃马赛克拼成色彩斑斓的色块,壁画中有一个红色太阳,因马赛克原本的色彩不多,需要不同的色彩来拼搭。许多色彩都是这样拼搭出来的,如没有紫色的马赛克,就用蓝色和红色搭配,并要有颜色的过渡;如没有金黄色,就用红色和黄色搭配。整幅壁画是用紫砂陶塑造几只翩翩飞翔的大雁,朝有太阳的地方飞去。因天鸿饭店是邮政系统的,所以由郭艺设计成大雁传书的图饰。壁画落成后受到社会上的关注,反响很好,至今仍是此建筑中的一大亮点。

      讲述者:郭艺(郭琳山长女)

      父亲回到到浙江后,要适应陶瓷制作条件的局限,并且还面临单位改制的变化,陶瓷创作遭遇了困顿,经济效益成为重要的目标,在这种情景下,父亲并没有放弃他的陶瓷艺术,转而进入另一个创作领域。由于当时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需要大型墙面壁画装饰,父亲转而把精力投入大型壁画的设计与创作中,因此,成就了父亲艺术生涯中另一种艺术追求,恢宏的大型艺术作品证明了他的艺术功底与造诣。

      1990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再次与父母成为同事。为了完成经济指标,我与父母一起创作陶瓷壁画,也开始了与父亲的合作,对已经完成大学学业的女儿,他用合作者的姿态与我探讨创作构思,同时也很关注我的建议。1996年我们承接杭州天鸿饭店壁画任务,当时对方要求壁画设计具有现代感,父母亲决定让我来主设计壁画的方案,他们负责壁画工艺制作的实施。我与父母亲在一起合作的过程中,父亲对陶瓷材料与工艺的把握能力,让我受益很多。我由此懂得一个陶瓷艺术家应该熟知陶瓷材料的特性,并要善于掌握与利用陶瓷材质。

      在大型壁画的制作中,陶瓷的材质很受局限,并且成本高昂,于是父亲发挥他材料专业的特长,探寻一种与建筑材质相吻合的材料。他尝试着采用高强度石膏为材料制作浮雕壁画,因该材质的密度高,适合块面的造型,因此在设计中,风格与手法形成了特有的形式,具有线与面构成的现代感。制作中要把图形分成各种块面翻模,最后组合成一个整体,这种构成式的建筑壁画很有效果。

      20世纪90年代,尽管我国城市建设非常兴盛,但是大型的工程还是需要招标。由于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口碑,往往是由建筑设计单位推荐,几乎都能顺利地通过竞标。大型石膏建筑壁画的创作设计基本上是以父亲为主,我和母亲配合完成,后期制作是由父亲实施。建筑壁画的设计非常严密,块面分割,尺寸大小,以及建筑结构的转折,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分析,加之壁画的造型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变完善,这都要在设计方案中做到细化。父亲的工作室如同建筑工地一样,到处飞扬着石膏粉,壁画的部分构件堆放在工作台上,每每干完活,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

1989年,郭琳山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活动中心设计制作的《科普之音》

      父亲先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活动中心设计创作大型装饰浮雕壁画《向往》《科学之音》,为中国利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中心设计制作大型室外雕塑《生命的细胞》,为上海复旦大学邵逸夫圆形讲学厅设计浮雕壁画《复旦之光》等,这几幅大型壁画都具有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以抽象的面和线的关系体现与现代建筑相符的风格。在材料的运用中,也充分发挥了他硅酸盐专业的特长。采用高强石膏制作壁画,国内并不多见,父亲由此解决了陶瓷材质烧造工艺的成型难度大的问题。高强石膏成型相对方便,可以一破成型,大大地拓宽了建筑壁画的创作手法。

      讲述者:张皆正(上海同济大学美工组同学)

      1981年10月中我去景德镇参加建筑陶瓷评选会,专程拜访郭琳山,方知他开始探索陶瓷雕塑艺术,还获赠其陶艺怍品《豹》。1990年我与唐玉恩建筑师设计的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即将开始室内装修,该楼大厅弧形墙而正需要一片装饰性浮雕,我们专程前往杭州,约请已调至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郭琳山创作艺术浮雕.他答应先搞构思方案。不久寄来设计构思设想《复旦之光》。经一次调整修改,获复旦基建处确认得以实施。

      《复旦之光》浮雕以“旦复旦兮”之“日”“月”与历史长河贯穿长卷,将中同早期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文化,汉代画像砖文化乃至现代探月工程片断瞬间点缀在长河之间。浮雕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复旦之光》浮雕高约1 .3米、长12米许,两端为直线形、中间为凸弧形,浅色成带状块体。郭琳山考虑现场制作的困难,采用高强石膏预制组装,经精心实测与制作,安装十分顺利,完工前到现场亲自做最后修饰。这是郭琳山进入雕塑艺术领域的成果之一,建筑与装饰性浮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