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产品造型分类






[日期:2018-09-04] 来源:《龙泉青瓷|装饰研究》  作者:夏侯文 夏侯辉 [字体: ]

      龙泉青瓷是受瓯窑影响的淡青釉瓷器,初期的生产向实用方面发展,以生产普及的日用品为主,质朴耐用,和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结合,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如碗、盘、钵、罐、瓶和执壶等。随着我国政治中心南移,江南经济进一步繁荣,带来南宋龙泉窑的蓬勃发展,青瓷的品种也相应增加不少,器物有瓶、炉、碟、盒、渣斗和塑像等,而且同一种器物也富于变化,式样新颖。如碗有直口碗、莲花形碗、撇口小底碗、夹层暖碗;炉有鼎式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乳四足炉、奁式炉;瓶有胆瓶、鹅颈瓶、龙瓶、盖瓶和梅瓶等。元代,大件瓷器烧制成功,生活器皿和祭祀用品中都有一些新式样, 如“洗”,是大量生产的一种器物,它的基本造型是敞口,宽唇,与南宋常见的窄唇洗呈现明显的不同风格,在腹部的内外壁或只在外壁刻划莲瓣的为“莲瓣洗”,单在唇面刻花的叫“刻花洗”,内底部贴双鱼的叫“双鱼洗”。自此以后,龙泉青瓷虽在器物造型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有一定发展,但难改颓势,总体质量下降,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胎面比较粗糙,整体造型不如前代优美。明代中后期龙泉窑迅速衰落,器形粗笨,色影单调.....  龙泉青瓷已严重衰退,“自后器出于琉田者已简陋利微,而课税不减,民甚病焉”。清朝民国的龙泉青瓷继续在困顿中艰难跋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奄奄一息。

      1.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以前的龙泉青瓷不够成熟,大多胎质疏松,釉色单调, 质量低劣,五代至北宋年间,质量有了飞跃发展,承担了官廷“秘色瓷”的生产。其造型也大为丰富,从用途上分类,大致有生活器皿、祭祀用品、文具、雕塑等。

      生活用品有碗(斗笠碗、花口碗等)、盏、盏托、唾盂、盘、碟、壶(鼓腹执壶、盘口壶等),祭礼陈设用品有香炉(双耳刻花鳌足鼎妒、三足炉、四足印花炉等)、明器五管瓶、多管瓶和陈设用瓶类(包括长颈瓶、四方瓶、梅瓶等)。

      五代北宋年间的五管瓶(包括多管),是龙泉窑的多见器皿,其形状、釉色、大小不同,管的形状也不同,各呈面貌。容量最大部分的下部瓶体有鼓腹的,有圆筒形的,上面饰有莲瓣纹饰,有光面的,有划花荷叶纹的,有划花缠枝纹的;瓶盖部分有光洁的,有重雕复镂的,各尽其态。最为典型的是出土的、高42厘米的禽戏五管瓶,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四张龙泉青瓷邮票中的一件。这件五管瓶,胎体轻薄,烧结坚致,外施淡青薄釉,微闪灰,釉面明澈温润。它的瓶盖分为三层,别出心裁,虽繁复但层次分明:上层捏塑为出水荷叶状,饱满挺秀,显示荷之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荷叶中央为花蕾形摘手;中层为覆莲,半浮雕状莲瓣纹,莲角外翘,莲瓣有叶脉纹,蒂部成池塘形,塑四只小鸭,呈现了一幅气韵生动的莲池鸭戏图;瓶的肩部均匀地分贴着向上直立的五枚管,形如壶嘴,多不通,每枚呈七棱荷茎状,管端为四齿。瓶下层收作圆筒状,饰弦纹二周,是为盖口;腹部饰六层错间排列的覆垂莲瓣纹,以深而宽的斜向刀法刻出,浑圆肥厚,每瓣起筋,增添立体感。从整体上看,覆盖六层莲瓣纹的瓶体下部体量,与上部重雕复镂的装饰,形成对比强烈且又和谐庄重的风格。五代北宋的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有出土于剑湖乡(今龙泉市兰巨乡)的“张氏五娘铭文”五管瓶。该瓶通高30.5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13.6厘米,覆盘式盖,盖面饰莲瓣纹,并在莲瓣纹中填以篦纹,圆形钮座,花蕾形盖顶。盖内有竖排墨字楷书“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官, 下应地中, 荫子益孙,长命富贵”24字,瓶直口、折肩、圆腹、圈足,肩按喇叭状五管。腹部饰莲瓣、斜方格和卷草纹,装饰手法为刻划花,釉色青中泛黄。

       除此之外,还可罗列若干,如: 

      “盘口双系长颈盖瓶”,又称塔瓶,高39.9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瓶盘口、长颈、折肩、圆腹、圈足。瓶盖捏塑呈池塘形,出水荷叶状钮座,花蕾形摘手。肩颈部位堆贴对称双系,肩部饰两朵对称如意云纹。瓶腹堆贴着上下两围水波纹,上面一圈水波纹位于肩腹之交处,下面一圈位于瓶体上腹部,腹部光素无纹,足外底施釉。釉色浅青,白胎,足微外撇。
  “瓜棱形执壶”,俗称水注,高17.5厘米, 小盘口,细长颈,长流,对称双系,圆腹、圈足,腹部饰四条直棱双线,呈瓜棱状,光素无纹。淡黄釉。从外形看,除去执手和长流,壶体极像长颈瓶。

     其他还有:高6.4厘米的“青瓷盖罐”、 高6厘米的“青瓷盏托”、直径12厘米的“青瓷盒”、 高33.2厘米的“六管瓶”、高31.8厘米的“青瓷盖瓶”和“堆塑盖瓶”、“堆塑瓶”等。

      2.南宋时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弱,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士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迁”,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到了龙泉, 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会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器型之丰富,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龙泉窑在制作工艺上完成了胎胚、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与之适应有了重大调整。

      一些以前少见的、仿古青铜器和古玉器的陈设、祭祀用品大批出现,如觚、琮式瓶、爵杯、鬲式炉、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多见,出现了更多的堆塑龙瓶、虎瓶之类器物,显现了深厚的民族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大胆革新创造的精神,以及认真的制作态度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等。

      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型,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工匠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大型的器物不多,一般盘、碗之类的日用品很少超过30厘米直径。当然,大宗的民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碗、盘、盏等。碗的式样有莲花口碗、莲瓣碗、菊花口碗、敛口钵等;盘的式样有莲瓣盘、折沿洗、折唇洗、刻花盘等;盏的式样有紫口盏、莲瓣杯、八角杯、把杯等。

      南宋龙泉窑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突破了“土质厚重,极耐磨弄,不易茅蔑”的水平,易变为胎骨细薄、釉层丰厚的精巧秀致,玲珑端巧的风格,烧造出白胎和黑胎两种类型的精美瓷(过去 文献把白胎青瓷称为弟窑,黑胎青瓷称为哥窑),薄胎厚釉,尤其是黑胎厚釉的产品,可以被认为是适应当时官方订货而特制的仿效官窑的产品。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来源,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受官窑影响,与官窑产品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轻盈精致的荷叶碗、莲蓬碗,设计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壶,浑厚庄重的内折口莲瓣钵,小巧玲珑的各式鸟食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以及船式砚滴、雄鸡香熏、三足花囊,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以瓶类的造型为例,可知南宋工匠的独创才能和变化技巧。如凤耳瓶、鱼耳瓶或螭耳瓶,它们的基本造型是简腹、直颈、暗圈足,肩部与颈部交界处成一道倾斜的转折面,整体显得单纯、挺秀,均由直线构成,看似平凡无奇,但它却运用了动物的题材塑成双耳,以生动优美的凤头、双鱼、蟠螭等形象,装饰在瓶颈两边,使动静相生,曲直有致,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成为龙泉青瓷的特有形式。凤耳瓶、鱼耳瓶是南宋龙泉窑代表器型,于南宋时新兴且流行,用来盛水和插花。凤耳瓶直口、细颈、斜肩,棒槌形瓶体,饱含南方典雅气质;取凤首附贴于瓶的颈部两侧为耳,两凤相背对称,双双瞩目远眺,神情端庄,别具风韵;釉色为梅子青釉,其色泽和质地之美,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整体风格敦厚,造型秀美,不事繁缛,于庄重中有俏拔之态。

      再如弦纹瓶,长颈、盘口、腹部扁圆,下有圈足, 颈部凸起粗弦纹二周,腹径最宽处也有凸弦纹一周,整体表现出安定稳重和明朗大方的特点;同是弦纹的环耳瓶,则腹部较深,颈部较短,颈、肩、腹三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由一条曲线连结组成,在颈部饰着双环耳,与通体的细弦纹相配,器形便显得柔和丰腴,均皆佳妙。

      采用瓜果和花卉的形态来设计器形,是南宋龙泉青瓷另一特色,如荷叶盘、莲蓬碗、桃洗、菱花盘、葫芦瓶、白菜瓶、海棠瓶、瓜式壶、莲花式和橄榄式、鸟食罐等,广泛运用自然界植物的题材,赋予青瓷优美活泼的造型,突破几何形曲直线规律的束缚,扩大瓷器的造型领域。南宋桃式洗就是典型一例,它的器形是一个半剖的桃子,近蒂处还有一片桃叶紧贴在口沿一边,它不同于如实地募仿,而带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同时也很适合于该器的用途,此谓“模范端巧”,体现了龙泉制瓷匠师们的艺术才能。

      在南宋的器型中,取代明器多管瓶、盘口瓶地位的,是以堆塑等手法出现的虎瓶和龙瓶等。例如现存于博物馆的“虎瓶”,器高25厘米(缺盖),口径8.2厘米,腹径13.5厘米,长颈、 溜肩、回腹、圈足,肩颈部位堆贴一只虎和云凤纹,粉青色厚釉,釉色晶莹透澈,造型规整,制作工艺精细,应是南宋龙泉窑的代表作之一。再如“龙瓶”,器物通高26.9厘米,盖径10.6厘米,口径8.7厘米, 腹径13.6厘米,盖顶堆塑一只展翅飞翔的凤鸟,盖上堆塑四朵对称复形的云纹,盖沿为花口;瓶体直口、短颈、圆肩、圆腹、圆足;颈与肩部堆贴龙云纹,龙为昂首三爪,犹如穿云破雾,形态逼真;釉色青绿,局部呈青灰色。

      除此之外,南宋龙泉窑的佳作还有:“翠青五管瓶” (又称翠青莲瓣花插,高13.2厘米)、 “青瓷长颈瓶”(高 30.1厘米)、“青瓷钵” (口径13.4厘米)、“青瓷盖瓶”(高27.5厘米)和“粉青鬲式炉”、“翠青釉琮式瓶”等。

      南宋晚期至元代的存世珍品有:“龙泉窑青瓷船形砚滴”,这是文房用品,粉青釉,灰白胎,该器物高9.3厘米、长17.3厘米,瓷船上平排坐着一男一女,篷侧是身披蓑衣的船夫,船舱下部中空,前有一小口,可以注水,是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的青瓷珍品。还有一种特有产品, 即“青瓷双鱼洗”。洗是古代文房中的器皿,形似浅盆。这件双鱼洗,形状为敞口,宽平沿,腹自上而下向内弧收,平底、圈足。腹外壁饰莲瓣纹,内底贴横印双鱼,呈摇鳍摆尾状,首尾相随。洗的口沿钻有四孔,双双相对,可以穿环提携和悬挂,通施粉青色袖,釉层丰厚,淡雅文静。

      3.元代

      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为有实用的需求,“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年)始建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龙泉窑依旧呈现不衰的生产规模,其器型多硕大、厚重,与游牧民族的粗犷,毫放的性格相匹配,器物类型有大宗产品的碗、盘、杯等,还有壶、罐、灯、烛台、文玩,以及陈设用瓷的佛像、瓶(梅瓶、玉壶春瓶、吉字瓶、凤耳瓶、鱼耳瓶、刻花剔花贴花瓶等)和祭祀用器等,以刻花、剔花、贴花的花瓶为例,大者高达72.2厘米,小的一一般也有28厘米,甚至有的大瓶高达1.5米,胎体相当厚重。

      元龙泉青瓷在南宋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还创新了高足杯、菱花盘、束颈碗,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新品种,器型变大。

      元代的炉类式样最为丰富,有贴花缠枝牡丹三足炉、刻花三足炉、八卦炉、立耳(方耳、绳耳、圆耳等)三足炉、簋式炉、樽式炉等。明(冥)器中,突出的有方形和圆形的楼宇式谷仓、滴舟、佛龛、佛像。

      可观者有:“青瓷道士像”(高30.8厘米)、“青瓷觚” (高21.5厘米) 、“青瓷莲瓣鸟食罐”(高3.2厘米)、“青瓷执壶” (高22.4厘米) 、‘青瓷熏炉”(高11.6厘米)、“青瓷盖罐”(高11.2 厘米)和“元龙泉窑红彩小碗”、青瓷双耳环瓶”、“青瓷花盆”、 “龙纹大盘” 等,以及中国邮政发行的四枚龙泉青瓷邮票中的元代葫芦瓶(葫芦,是八仙器物中的一种,寓意福标)。

      4.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龙泉窑已走向衰落,不少器物是仿宋器型,有香炉、大盘等,胎骨稍厚,笨重而不够精美。盘的种类逐步减少,模仿花叶形状的基本不见,造型也大不如前,成化、弘治以后的折沿盘,唇口平直,廓线僵硬,笨重拙劣;碗的式样也减少了,常见的是直口深腹碗,口小腹深,外壁往往划狭长的的菊花瓣纹,内底印折枝菊花或划刻芙蓉。但也有不少精品之作,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的“刻花三果执壶”,形状和釉色都相当不错。明正德年间的墓葬曾出土7件青瓷,造型规整端庄,制作工整精细,纹饰手法为印、贴和刻花,釉色青绿莹润,胎质白而细腻,露胎处呈朱砂色,它们是: 1.云凤纹玉壶春瓶(高29.2厘米); 2.花口贴花云鹤盘(口径16.5厘米): 3.荷叶形盖罐(通高11.2厘米); 4.连座琮式瓶(高14.5厘米); 5.刻花高足杯(口径11.5厘米,高8厘米):鼎式炉(高8.8厘米);7花口小碗(口径8.2厘米)。除此还有“青瓷镂空笔筒”(高8.9厘米),“贴花人物纹瓶”(高19.2厘米)、“青瓷八方高足杯”(高12.8厘米)、“青瓷浮雕扁瓶”(11.5厘米)、“青瓷三足香炉”(高12厘米),以及“龙泉窑青瓷碗、“青釉八方盖罐”等。

      综述起来,明代的青瓷器型主要有:碗(深腹和浅腹的墩碗、敞口刻花碗、撇口碗)、外壁刻五爪龙纹的高足杯、盘(圆口盘、圆口折沿盘、菱花口折沿盘)、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洗(花口洗、三足洗)、大花盆、缸、盖罐、烛台、鼓凳(又称坐墩)等,一些大型器物的烧制有了新的发展,大盘直径可达136厘米,大缸口径达120厘米,大花盆口径达60-70厘米,更为结实耐用。

      清代龙泉青瓷的器物类型还是沿袭旧有套路,大致有瓶、炉、壶、罐、碗、盘、碟、盏等,如:“青瓷刻花云龙纹瓶”(高29厘米)、“刻梅花纹盘”(直径22.8厘米)、“青瓷刻花瓶”(高31.1厘米)、“刻花圆盘”(直径35厘米)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