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粉彩的起源与发展






[日期:2018-12-09] 来源:《瓷上明珠——粉彩》  作者:涂少波 [字体: ]

 

涂序生·粉彩松鼠瓶

      粉彩瓷绘艺术始于清代,是在陶瓷古彩绘画的基础上,汲取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形成的釉上彩瓷装饰艺术,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时至今日,粉彩瓷艺的魅力依然迷人,其装饰技法继承传统并推陈出新,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有重工粉彩,亦有逸笔写意,有工写兼备,亦有没骨渲染,讲究诗情画意,字韵印趣。

      清康熙时期,五彩(即古彩)艺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较之明代五彩的单线平涂,清代五彩多了几分色调渲染的变化,其构图也更为讲究虚实与均衡。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充分借鉴当时宫廷中盛行的外来珐琅彩工艺,并经反复实践,形成了一套以玻璃白打底,技法不同于五彩的新型釉上彩装饰方法。其装饰效果由五彩的对比强烈、刚劲浓艳渐趋柔和、粉润、淡雅。清前期雍正、乾隆年间始称之为“洋彩”,清末称为“软彩”又名粉彩,有“瓷上明珠”之美誉。

      粉彩工艺自清康熙中期产生以后,至雍正时期已日臻完美,其制作精良在历史上名重一时。不仅官窑精心烧造粉彩瓷,民窑也开始大量生产,二者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粉彩瓷的突出特点是: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隽秀、典雅优美;品类繁多、色彩秀丽。至乾隆时期,一改雍正粉彩轻盈精巧、细腻典雅的风格,而朝着繁缛富丽的方向发展。乾隆时期粉彩纹饰内容丰富多彩,装饰效果可与珐琅彩媲美,并因造价低廉且便于批量生产而取珐琅彩代之。同时,清五彩也几乎被其同化和淹没。至清中晚期,粉彩艺术由鼎盛发展逐步转向因袭陈规,总体技艺因循守旧,大不如前。

      晚清时期,传统粉彩艺术渐趋没落,却开始盛行一种先以浓淡相间的黑料在白瓷胎上勾绘花纹,再以淡赭和少量水绿、草绿及淡蓝、淡紫等色料填色的装饰方法,称之为浅绛彩。它与粉彩艺术在装饰工艺及风格上相近,烘烧温度大致相同,但它也改变了部分粉彩色料的性能,省略了某些粉彩绘制的工艺过程。例如:浅绛彩不用玻璃白打底,且只需填色无须渲染,因此其工艺环节相对于粉彩而言更趋简便。浅绛彩以豪放飘逸、苍劲秀丽、诗情画意的风格体现出文入画的气韵。然而,浅绛彩艺术自产生之始至民国中期却如昙花一现般仅维持了短短数十年,终因色料单薄易损、色彩单调乏味而逐渐消失。但浅绛彩的文人画理念为粉彩瓷绘艺术由传统走向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使得面孔陈旧的粉彩瓷由此焕然一新。

      民国的开始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御窑厂的一些绘瓷名家和一些外来艺人开始思考并寻求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受中国画创作思潮的影响,他们用文入画的表现形式、辅以丰富绚丽的粉彩色料,结合传统的瓷绘技法,展现出粉彩瓷艺全新的风貌。较之从前重图案表现、重装饰效果的粉彩瓷,这种借鉴中国画构图形式,多以历代名画为蓝本,且附加题款和印章的新型装饰形式被称之为新粉彩艺术。它少了旧粉彩的匠气,多了文人的雅气,成为粉彩瓷绘艺术的主流,影响至今。

      新粉彩瓷绘艺术的崛起使景德镇的彩瓷风格从单纯的工艺装饰转向充满意趣的艺术绘画,为现代粉彩瓷绘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现代陶瓷艺术走民族化、品味化的创新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出类拔萃的老艺人结束了各自为阵的“红店”(彩瓷加工作坊的俗称)生涯,全都集中进厂。这时的作品在装饰技法和题材上保留传统,但也加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生产内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粉彩瓷绘艺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情趣,融汇民族文化,借鉴西方艺术,使作品的创作题材、装饰技法、工艺材料及艺术表现形式都不断丰富,粉彩瓷绘艺术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格局的发展趋势。他们的作品集造型与艺术于一体,不拘泥于传统,却显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以新手法、新材质、新工艺、新造型表现出现代粉彩瓷绘艺术别开生面、锐意求新的发展趋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