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






[日期:2018-12-19] 来源:陶瓷大师联盟  作者:佚名 [字体: ]

      任何一种重大发现的背后有不经意的偶然,也有执着坚守的必然。什么是真相,有没有真相?人类拼尽全力只能接近历史真相,而非绝对真相。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历时三年的科技考古研究,发现银沟可能是一个集聚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等高质量瓷器的窑址群,其时代约唐中晚期到北宋中晚期。这项重大发现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改变民众对陶瓷历史的认知,这些发现还需要大量发掘考证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12月16日,由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主办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成果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这次研讨会大咖云集,考古界、陶瓷学界、材料学界、文物学界的专家都被“富平银沟遗址考古成果”吸引而来,这是业界的一件大事。与会的专家对周少华教授带队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课题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项目介绍

会议现场

浙江大学社会和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褚超孚

      上午研讨会的新闻发布会由浙江大学社会和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褚超孚主持。浙大努力推广文化创新,十分重视考古文物学科的发展,科学考古逐渐形成了浙大特色。这次浙大与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的合作研究“富平银沟遗址”,显示了其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的文物考古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可喜的。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在致辞中表示,浙大这所悠久名校的历史有深厚的学术研究根基以及众多学术大家,培养出众多科学家、研究学者等支撑了学术研究的半壁江山。浙大有着浓郁的研究氛围和开放的研究环境。学校非常重视考古和博物馆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陕西文物局在内的专家、单位的帮助。周少华老师一直是陶瓷界非常活跃的研究学者,包括在龙泉窑考古和材料研究方面,获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并获省科技进步奖。此次富平银沟遗址历时三年的研究,他的团队对这个项目倾注热情、时间和精力。与文物勘探公司合作以课题组的方式研究,这是跨学科多方位的合作,将传统的考古手段和现代的科技考古相结合,用先进的科学考古理念,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三年中,课题组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方面考察和解读,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赵荣:陕西是文物大省,希望有高校更多的学科参与到研究中。陕西的陶瓷历史也很丰富,如耀州窑。四年前我们在富平银沟发现大量的遗址,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探索。浙大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了解读和帮助。此次“富平银沟遗址”集中的研讨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科学的认识,感谢周少华老师及其团队的付出和努力。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致辞:四年以前陕西省文物局与浙江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学术研讨会所取得成果是在战略合作协议下的成果之一。一直以来,浙大对陕西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给予了很大帮助,此次成果是浙大周少华教授与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的合作成果。在此,对周少华及团队为陕西文物保护做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四年考古研究中,一直是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王德义先生全程的资助,项目的花费大概在四五百万以上,我私下曾问他,“你不是做陶瓷研究的专家,也不是考古专家,你只是文物工作者之一,花费如此巨额的资金做这个项目,能得到什么好处?”,王德义先生的回答非常质朴:“我就是一份情怀想把事情做好。”希望专家对银沟遗址不仅能从材料学、工艺学上给建议也能在考古学上给出建议,对银沟遗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富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晓军致辞:富平是历史文化悠久,感谢专家学者们对富平银沟窑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付出的努力,富平市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富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

      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现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辉“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合作项目及成果介绍: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历时三年多,课题组团队取得了多项研究新成果。

      1.众多文物、考古调查及勘探资料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发现的古残瓷片,数量庞大、品种丰富、品质精良。同时发现了古窑炉及窑具等实物。研究表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热释光测年技术对银沟遗址发现的部分古陶瓷标本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烧制年代在唐中晚期至北宋中晚期。由此可见,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

      3.经过对该地区陶瓷原料的调查及科学研究,初步查明富平县具有白坩泥、青坩泥、黄金土、紫金土、羊脑子等5类陶瓷矿产类型,从而形成了有高岭土、石英矿、绢云质瓷石、方解石和含赤铁矿量非常高的紫金土等共生的天然矿床。通过对该地区制瓷原料地质成矿机理的研究,基本弄清楚了相关地层的形成过程与机理,认为:富平县的陶瓷矿产资源经历了8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5种成因的陶瓷矿床。成矿过程复杂,矿床类型多样且具有鸡窝状分布特征。该地区独特的陶瓷原材料资料可同时配制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色瓷,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该地窑场至迟在唐代时已掌握胎、釉二元配方技术。

      4.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窑场既烧制青瓷,还烧制白瓷、青白瓷、酱色瓷和黑瓷。工艺技术水平非常之高。特别是青瓷和青白瓷的工艺、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研究提出: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历史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

      5.该地区出现的早期窑业与文献记载的“鼎州窑”和“柴窑”的时空相吻合。而比现已发现的“耀州窑”早一百多年。故该地区窑系定名应以唐“鼎州窑”谓之更为合理,五代至宋形成的“耀州窑”窑场群应是 “鼎州窑”窑系的传承与发展。银沟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耀州窑、乃至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的破解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浙江大学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银沟遗址当下发现的古陶瓷标本以及相关的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合理,方法正确,这必将是未来科学考古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叶文程发言,银沟遗址勘探后发现约2.3平方公里遗址区域,在前期王德义的带领之下,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周少华课题组对标本做的科学考古研究,理念先进,方法科学,为下一步考古提供支撑,银沟有着大量的瓷土资源。研究发现银沟遗址发现的青白瓷瓷片年代上早于景德镇,对修订陶瓷史有帮助,而其青白瓷的先进程度已经超过了邢窑和定窑,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正式发掘后才能确定。

赠书仪式

课题组成员合影

集体合影

参观交流

课题组组长周少华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专家们参观标本和现场交流




部分标本展示

      学术研讨会

      基于上午诸位专家学者对项目进展情况的介绍,下午两点半,一场更为深入的以“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术研讨会在原地址如火如荼地展开。


研讨会现场

      课题组周少华教授针对项目研究过程及学术成果进行了主旨发言:原本只是一个横向项目做一些数据的测试,最后被这些破瓷片吸引,青白瓷、白瓷、青瓷、黑瓷、酱釉瓷等高质量、多品类的标本聚集一处让我震撼,当时,我有一种预感:这项目可能会是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对陶瓷史的重新认知有重要意义。而后,有幸在陕西文物勘探公司的基础上承担了银沟窑址的研究工作。因为缺乏考古发掘资料,故采用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对这些瓷片标本的产地、时代及工艺技术特性进行综合地研究。具体思路:第一,找到原料(富平原料丰富,且有特别的原料,羊脑子和釉果);第二,寻找到窑炉;第三,文献资料的调查和考证;第四,多学科研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从原料成分分析、多品种陶瓷原料共生的矿山成因机理、热释光断代及材料性能等方面入手研究;第五,工艺学研究(烧造技术领先);第六,利用本地原料仿制工艺研究。总的来说,我们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利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优势,对银沟遗址科学考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上海大学原校长、教授罗宏杰

主持上半场会议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原校长、教授罗宏杰:我是从事古陶瓷研究的,陕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周少华教授和我很熟,他做这个项目做得这么好让我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羡慕“是他的科研团队和合作伙伴是如此地团结、有能量并做了如此有意义的工作。”嫉妒“是他做的工作,理念、方法、手段非常先进、科学,结论也是很有说服力。“恨“是恨他先行一步抢了我的地盘。从课题组的研究思路来看,首先,从现场调研开始,包括残片、匣钵、窑具等;其次,进行了文献查阅与考证;第三,项目组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测试了瓷片、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第四,在实验室里面成功复制了遗址上发现的瓷片效果。学术上把二元配方时间提前到唐中晚期。成果非常丰富。银沟遗址确实有很多秘密值得去研究,此次研究成果为大家揭露了冰山一角,相信深入的研究会得到冰山以下的密。下一步希望能进行田野考古,现代考古学需要更多维度专家介入其中。过去都是在考古学家的考古工作结束之后,科技考古只承担一些材料的检测和分析,并把结果附放在最后以作辅助。而国外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的专家在前期就会介入,科技考古也会同时进行,这样的考古形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这里我要感谢陕西省文物局能支持以科技考古方式先行进行此次考古研究,这就是一个文物大省的胸怀和气度;感谢陕西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王德义先生和富陶集团董事长徐都峰先生对银上沟遗址关注和支持,拿一大笔钱来支持研究真是不简单,其情怀令人佩服。

      国家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李川:首先,从银沟遗址发现素烧胎和瓷片来看,推测不会是从外地运输过来的,是属于本地或者周围区域的产物。其次,从青瓷刻花工艺、剔花工艺、支烧方法(沙饼支点),可以看出它的技术水平非常高,釉色、纹饰比耀州瓷更美。从青白瓷瓷片的质量来看远高于景德镇湖田窑。且不在同一个时空段。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陶瓷科学测年专家夏君定:银沟遗址标本测试,年代上限可到唐代中期应该没有问题,下限到宋中期。检测信号都非常强。我共检测了一百多个标本,并且大多是我去遗址现场取的标本,样品来源和地点都是十分可信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耀州窑非遗传承人孟树峰:王德义先生所做,周少华课题组所做的,体现了这一代人的担当和境界,大家的努力,大家的情怀促使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段清波:用科学考古帮助热认识陶瓷史,方法正确。从综合因素分析,银沟遗址是一个高水平窑场。当然关于富平银沟遗址的研究有很多争论,可能没有争论就没有今天这么深刻。建议从考古发掘上获取更多资料,从研究角度来说,没有考古发掘的资料便落不到实处。

      浙江大学教授陈全庆:文化保护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与人们的觉悟和教育程度有关。另外,我们看到了此次周少华教授课题组在银沟遗址考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现代考古需要更多元的科学技术的方法融入,获取更多研究资料。传统考古+科技考古是今后的方向。当然田野考古和人文考古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发现的银沟遗址,是纯北方窑口,可以考虑南北窑口的对比研究,运用全面立体的研究方法。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并表示陕西省文物局将会竭力支持和配合各位学者做好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他还进一步提到,我们是一个广阔和开放的平台,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文物专家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大家共同为守护这份宝贵的文物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江大学教授韩高荣主持了下半场会议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叶文程:这是业界意义重大的事,前期文物勘探工作非常重要,其窑炉遗址就有318座,规模很大,可以定义为大窑群,大窑厂。在银沟出现多釉色,多品种瓷器于一处在全国不多见,其中青白瓷的先进程度,水平之高,是骄傲和自豪。早期的青白瓷比景德镇的要早,可与安徽的繁昌窑相媲美。这项工作做得相当仔细,我非常认真地读了课题组出版的论文集,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还对文献资料作了详细的查考。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做得相当扎实。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耿东升:这是第二次参加富平科研会议,此次周少华教授带队“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我有几点想法:内容丰富全面;新观点,新发现,受益匪浅;物理特性、热释光测试等全面研究分析,用科技考古是行业典范,成果是阶段性的、前沿性的,在学术界会有很大影响力。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驻会常务副会长夏高生:富平银沟遗址的成果必将在海内外引起了争议,周少华团队的研究用全新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揭开考古谜团提供了思路和手段。得到的结论意义非常重大。但我想到了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第一,历史上富平离唐代京都很近,银沟遗址是当进著名的北方窑系,那么,它与帝王的文化活有没有关系?第二,研究证明当时是在1300多度的温度烧制,研究没有说明其燃料是煤还是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文物保护专家赵西晨:我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做事找对人,对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取得的可喜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提几点建议:研究应该考虑以考古为主线,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前期调查和报告的结果要核实,这是调查的办法之一。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证实银沟遗址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新方法。工作做得非常好!建议下一步以考古学为主线,深入研究。从标本来看,用类型学的方法判断,早期到达唐中晚期的不多,青白瓷到五代基本没有问题。如能找到更多的唐代青瓷标本,证实这批标本与“鼎州窑”的关系,这样研究会更加全面性和具有说服性。

      杭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杜正贤:感谢王德义先生,有心做这项工作,收集瓷片、找瓷片、找半成品、找窑址,花费四年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没有他的责任感就没有这次会议。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的测试不容易,感谢周少华老师对王德义先生工作的支持,研究成果对银沟遗址接下来的深入发掘有重大意义。

      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北大学教授尹夏清:窑址有待发掘,以供确定是否为唐代中晚期到宋代中晚期。另外,建议对残片进行类型学、古器物学的研究。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王德义先生讲述瓷片以及遗址的发现过程。为了让“富平银沟遗址”被进一步证实有文化保护的价值,他出钱出力与浙江大学共同研究此项目。在与浙大合作过程中,资金不够给资金,要原料给原料,要标本给标本,我看到专家们三伏天吃盒饭、满山跑,挺难。我们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银沟遗址是北方众多瓷种聚集的窑场群。且年代要早到唐中晚期。专家认为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具有重大意义。有人问我,一个搞勘探的公司自已投资搞陶瓷科学考古研究究竟为了什么?文化遗产的保扩,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份情怀。

      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年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供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演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基址2处,房基址8处,古代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其中古墓葬88座),扰土坑229处。在调查工作中还采集各类标本984件。

      2015年,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周少华教授为主牵头,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国家轻工陶瓷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了交叉学科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小组,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考、科技测试等研究方法,得出研究成果: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对还未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