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任允鹏欧洲陶琉考察随笔






[日期:2020-08-06]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任允鹏 [字体: ]

 

     
      任允鹏,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硕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淄博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在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工作期间,主持或参与了国瓷、国礼的设计研发创作工作。“鱼子蓝梅瓶”“梵华净界”等陶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艺术创新奖励,获发明专利授权、版权多项。著有《骨质瓷生产技术》、《简明陶瓷技艺》等专著,为《高石英瓷器》国家及地方标准起草人。

      长期从事陶瓷技术研究和国瓷艺术设计开发工作,专注于陶瓷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致力于陶瓷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传播。

      2019年2月,笔者赴德国和意大利对欧洲的陶瓷琉璃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观摩考察。先是去德国法兰克福参观了世界消费品展会,之后又前往意大利观摩考察了威尼斯玻璃岛以及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等。行程虽紧张且繁忙,但收获颇丰,感触颇深。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述诸笔端,以求业内同仁赐教。

      一、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见闻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是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在这里,笔者参观了2019年德国法兰克福春季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久负盛名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诞生于 1949 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消费品类贸易博览会。该展会每年吸引着数千家参展商和上万名买家云集法兰克福,是消费品行业的年度盛事,引领着当今世界消费品的新潮流,被称为贸易展览界最权威的流行趋势的晴雨表。2019年的展会于2月8日至12日举行,共有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多家参展商参展,展示分餐饮、家居、礼品等三个专题,产品涵盖了餐厨用品、家居用品、休闲用品、礼品、室内设计和室内装饰领域的全部消费品。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3.6万名观众莅临参观,比2018年的参观人数有所增加。相比往届,今年尤其是来自南美的巴西、厄瓜多尔和墨西哥,来自欧洲的英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以及来自亚洲的中国、泰国和印度的访客增加甚多。他们或为各自的机构订购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产品,或为新产品开发及新商业获得灵感及新思维。

      由于时间紧,精力有限,笔者重点观摩了与日用陶瓷有关的五个展厅(据了解共有21个展厅),并浏览了上百家相关企业网站。这些展厅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日用陶瓷领域的海内外供应商。汇集了德国本土以及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世界顶级陶瓷品牌,如德国的迈森(Meissen)、唯宝(Villeroy&Boch)、美国的雷诺克斯(Lenox)、法国的哈维兰(Haviland)、日本的则武(Noritake)、丹麦的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匈牙利海伦德(Herend)等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产品、独具匠心的展陈设计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也看到了来自深圳、唐山、淄博等地的中国陶瓷品牌。身处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乡音,心中不禁泛起丝丝惊喜和暖意。

      通过考察深深地感到,由于受日用瓷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影响,尽管这次参展的陶瓷产品可谓精品荟萃、琳琅满目,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总体感觉新产品并不是太多,陶瓷产品品类创新的空间还很大。尽管如此,国际知名老牌陶瓷企业在品牌维护和产品展示方面所做的精心策划还是有目共睹的。也许是商业策略,笔者经常关注的几个国际知名老牌陶瓷企业虽然推出的新产品屈指可数,但展会上其在品牌形象维护和产品展示方面的独具匠心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展览会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示,而成为推广公司产品、展示公司实力和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各品牌都尽力抓住几天的时间,打造并展示自己完美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如德国的迈森(Meissen)有较大的展示场地,以黑色调为背景,在展厅的射灯下,一件件陶瓷展品尽显其高贵、端庄与典雅。这样的展陈就让人耳目一新,因而吸引一大批新老客户的眼球。再如唯宝(Villeroy & Boch)的大型招贴画也引人瞩目,回头率颇高。另外,还有公司运用投影动态展示陶瓷设计过程,也引起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此外,此次展会让笔者印象颇深的是,欧洲的品牌比较注重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喜欢注明始于某某年,由此折射出其文化自信的底气,也给人历史感、厚重感和可靠感。如Meissen“since 1710”等的吸睛率就非常高。欧洲有不少企业有上百年的历史,仅德国成立于十八世纪现在还在运营的陶瓷企业就有十家,有些是家族传承,有些股东可能换了N多,但其品牌却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真令人感慨万千。由此启示我们,品牌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长期的打磨与坚守。反观中国的不少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短期销量,而忽视了品牌的积累与沉淀。要有做百年品牌的精神,企业才能走的更远。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陶瓷古国和瓷器发明国,中国的瓷器曾引领了世界陶瓷发展千年,在品质和艺术特色方面独树一帜,曾经是争相购买、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但当下却很难在世界顶级陶瓷品牌的博弈中争得一席之地,个中的原因值得探究。陶瓷企业如何做好品牌建设和战略营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欧洲之行结束以后,通过反复回味参观法兰克福春季国际消费品展览会的始末,本次参观展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更深的理性认识。

      1、企业应尽可能多地与外部交流

      通过这次欧洲之行,深切地体会到了“走出去”的益处。以这次参观法兰克福春季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为例,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笔者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深刻感受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陶瓷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还与很多老客户、老朋友相见,大家在一起共话友情,共谋发展,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而所有这些,对于个人的成长、提升以及企业发展思路的开拓,都是大有裨益的。很多人都将这次展会视为消费趋势或产品发展趋势的晴雨表,这方面参展观展者的直觉很重要,不亲临现场就难以有切身的体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应尽可能多地“走出去”,开阔思路,为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寻求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路径。

      2、创新无止境

      对于这次展会的意义,具有130多年历史的德国罗森塔尔公司(Rosenthal)的首席执行官Gianluca Colonna这样描述:“这个展会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创新和趋势的非常重要的展示平台,也是与潜在客户见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客户建立了联系,特别是今年,创新的包豪斯风格产品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我们还有很多设计师可以与客户进行有益的交流,这是今年非常成功的开始。”作为德国知名瓷器品牌,罗森塔尔陶瓷历来非常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设,其创新设计也非常值得关注,他们尤其擅长与陶瓷业界之外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合作。特别是与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已故)合作的三套作品,在此次展会中依然大放异彩。这正是该企业重视创新产生的积极效应。创新是企业生命线,这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企业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科技创新、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也涵盖着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等。只有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中国陶瓷行业应该学习和借鉴罗森塔尔等陶瓷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不断创新上多下力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陶瓷行业日益向好发展,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品牌。

      3、餐桌的艺术成为展会新亮点

      在此次展会上,有不少陶瓷公司突破了单一材料的概念,开始了多种材质的混搭模式,它们不仅做陶瓷,还做玻璃制品,甚至附带茶叶、咖啡以及金属刀叉等。这些做法真正体现了餐具(tableware)的概念,是为消费者提供餐桌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称为“餐桌的艺术”。从设计和经营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打破陶瓷、玻璃、金属、纺织品等材质的壁垒,因需选材,该用瓷时用瓷,该用玻璃时用玻璃,该用纺织品时则用纺织品,由此可实现餐桌的系统化设计,充满混搭乐趣,并使整体造型刚柔相济,吸睛养眼,美食美器,美景美意,往往能以奇取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系统设计整合,提供“餐桌的艺术”成套解决方案,简约而不简单,有利于营造温和舒适的视觉感受;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为消费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虽然设计成本略有增加,但可摊销大量销售费用,特别是零售费用,故而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不可否认,“餐桌的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或许对于陶瓷企业创新发展思路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4、要有充分的自信

      通过对比展会上看到的国际知名陶瓷企业的产品,笔者认为,尽管在我们在有些方面与国际知名品牌尚存在差距,但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还是应该充满信心的。首先,从材质和做工上看,我们的材质是丰富的,我们高档陶瓷的材质及做工并不逊色。在展会上,笔者与泰山瓷业的卢德国董事长一起对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一致认为,我们的产品并不逊色,特别是我们的材质是一流的,做工也较精细。在对比中发现,德国某知名企业的盘类底部明显不平整,棕眼较多;还有一家老牌企业的骨质瓷底部处理也很不讲究,由产品的细节可以窥见其管理状况。其次,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陶瓷产业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品牌建设、产品设计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这些都是我们在树立国际品牌方面必须正视的问题。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程中,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保持定力,保持自信心,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应当有信心,有决心进行持续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新产品,逐步打开国际高端市场。

      二、威尼斯琉璃印象

      告别了法兰克福,笔者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是举世闻名的水城,也是著名的琉璃制品生产地,由上百个岛屿组成。穆拉诺岛(Murano)自然是这次威尼斯之行的必去打卡之地。穆拉诺岛被誉为“威尼斯的玻璃之岛”,虽然只是位于威尼斯外海的一小岛,面积仅1.5平方公里,但其琉璃制造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岛上有一座玻璃博物馆(Museo Vetraio)和上百的琉璃艺术品制造厂或作坊,岛上的人也多以琉璃制作为主业,多是家庭小作坊,世代相传,手工制作,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琉璃制造重镇”

      来到穆拉诺岛,便被这里旖旎的风光以及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琉璃制品所吸引。首先参观了穆拉诺玻璃博物馆,这是岛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在这里,不仅观赏到了当地工匠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从琉璃珠子、枝形吊灯到镜子以及吹制的玻璃器,还了解了几个世纪以来玻璃制造艺术的历史,以及从古埃及时代至今的玻璃制品样品。之后,考察了部分琉璃店铺。只见这里虽店店相连,但每个店的产品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光彩夺目:飞腾的骏马、凶猛的雄狮、乖巧的小鹿、灵动的海洋生物等琉璃制品,惟妙惟肖,玲珑剔透,让人目不暇接;造型各异的花瓶、咖啡杯以及各式餐具,小巧精致,令人爱不释手。很多店为了招徕客人,还进行开放式的现场演示,让游客亲眼目睹琉璃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漫步于穆拉诺岛,仿佛步入了艺术的海洋。看着岛上络绎不绝的游客,笔者深思: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之所以向往于此、流连于此,也许并非只是一睹那件件精美琉璃艺术品的风采,及精湛的琉璃制造工艺,更深层的意义也许是对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的追寻,以及对古老而传统的手工工艺的向往。而穆拉诺岛几百年来之所以如此迷人,如此令人仰望,大概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精湛的技艺

      观看穆拉诺琉璃工匠们的手工艺术琉璃制作场景,你肯定会为工匠们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所折服。他们通过独特的配方技术,以及高超的技艺,在熊熊炉火中,将熔融的玻璃料,以及其娴熟的技法,迅速而又精准地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复杂、充满细节的形状,合理的色彩搭配,使每件作品都独特得让人惊叹。在穆拉诺岛,让笔者感到最为震撼的是其十九世纪人像徽章制造的精湛技艺,硬币大小的徽章用琉璃料条组合熔融后拉制切片而成,人像栩栩如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是相当不容易的。

      2、大胆的设计

      整体上感觉威尼斯的琉璃艺术品是色彩鲜明、大胆奔放的。不论是细小的灯工作品,还是中型的摆件以及大型的装置,无不色彩斑斓,这充分彰显了琉璃的特点,也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并让人怦然心动。

      3、专业的展陈

      对于博物馆来说,展陈规范有序是其基本要求。笔者以前参观过上海玻璃博物馆,感觉该馆对琉璃历史和艺术的讲述及展陈都很好。而在走进穆拉诺玻璃博物馆时,无不感受到该馆在对百年以前的米珠、料珠、料条及徽章等各类展品的归纳整理方面,是细致入微的、井井有条的、繁而不乱的,由此在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的同时,更让人感动和感慨,因为这反映出该馆对展陈的重视,而这一点不仅反提出其对历史的敬畏,更彰显了其追求专业的工匠精神。由此进一步可以说,展陈设计也能反映一个博物馆应有的面貌和气质。国内的博物馆如果要想拥有持久生命力,单单依靠建筑体或收藏品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创新展陈理念,开拓展陈方式。穆拉诺玻璃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做得专业有序,这对淄博的琉璃展陈具有学习参考价值。淄博琉璃界应该吸取和借鉴他们的长处,以全球化视野筑战略,看技艺,辟市场,谋发展,以达到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4、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

      意大利的手工琉璃工艺俨然已成为意大利的骄傲。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威尼斯琉璃工匠的手工工艺,早在公元十世纪时就有记载,而经过千年的发展传承,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不但意大利政府每年都从穆拉诺岛订购一批琉璃艺术品送给来访的外国友人,而且意大利琉璃早已走出国门,行销世界。意大利琉璃之所以能够久负盛名,独领风骚数百年,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其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的精神。穆拉诺工匠具有祖传的灵性,往往须经数年的严师调教和刻苦练习方能练就娴熟的技艺。时至今日,穆拉诺工匠们依然采用穆拉诺的独特配方,而配方构成始终是一个严守的秘密,口耳相传,世代沿袭,体现了工匠们对于传统的可贵传承与坚守。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对于工艺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如他们还发明了将足金融入玻璃中,以制作金红琉璃的秘制配方等,由此折射出其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也是值得淄博琉璃界学习的。淄博作为我国重要的琉璃产区,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们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近些年来,尽管不少淄博的不少琉璃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设计,并有了大幅度的改进,但与威尼斯琉璃设计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改进不够大胆;二是对琉璃材料和工艺技术研究方面也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机构和人员的缺乏,更应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突破琉璃企业走高端发展路线的瓶颈。

      三、走近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

      最后我来到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意大利陶瓷重镇——法恩莎。法恩莎(意大利语:Faenza,就有“豪华的陶瓷”之意,)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小城,更是意大利陶瓷的重要发源地和生产地。陶瓷在法恩莎已有数百年历史,特别是这里锡釉陶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笔者主要参观了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MIC)。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始建于1908年,是最重要的世界陶瓷艺术博物馆之一,永久藏品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前圣马格洛里奥女修道院古建筑内的回顾性区域和近15年来新建筑内的现当代两大区域。这里收藏并展出了来自中国、日本、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世界各地主要产区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见证文化和平的纪念碑”。参观MIC的起点是书店,所有由MIC策划的出版物和大量关于陶瓷的书籍在这里都可以买到,旁边还有法恩莎工场制作的陶瓷作品销售。

      重点参观了四个部分的展览。

      第一部分是亚洲(远东)部分作品。这里集中展示了从马可波罗时代到东印度公司时期,来自中国、日本和泰国等的400多件陶瓷产品,它们通过“瓷器之路”被运往西方世界。欧洲陶工正是通过对这条“瓷器之路”,才认识、欣赏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陶瓷艺术的魅力,并模仿了其精湛的陶瓷制作技艺。

      第二部分是前哥伦比亚时期作品。这部分展出了200多件前哥伦比亚时期的作品,它们均是来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中海、亚马逊、秘鲁、南安第斯和潘帕斯地区的稀有陶瓷,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是都具有浓郁的前哥伦比亚风格。

      第三部分是古代近东地区。该部分收集了地中海地区从青铜时代到罗马时代最重要的陶瓷产品。包括Attic黑釉陶器、古希腊陶器以及古罗马生产的日常使用和交易用的大容器等。还有数千年前来自波斯和安纳托利亚半岛的产品,包括属于公元6世纪阿舍曼尼德时代的一小块来自伊朗的陶瓷片和苏萨达里奥宫的琉璃瓦等。

      第四部分是伊斯兰部分。陶瓷收藏提供了一个古老的伊斯兰世界陶瓷生产概况,包括塞尔吉德时代迷人的波斯光泽陶器,法提米德埃及丰富的装饰和阿育比德和马穆卢奇时代叙利亚-埃及生产的陶器,直到陶瓷伊兹尼克幻想的创作和西班牙摩尔容器等等。在64个抽屉中展示了1000多个陶片。

      此外,还观看了法恩莎产区代表性的马爵利卡锡釉陶器、瓷砖展示等。

      参观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仿佛步入了时空隧道。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陶瓷的历史,更近距离观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古老陶瓷品种(其中也有大量中国陶瓷),还欣赏到了当今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参观的时间虽短,但感触颇深。

      一是该馆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整理展示,给人很多震撼和启发。就世界范围来看,陶瓷制作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内涵丰富,底蕴丰厚,同时陶瓷的牵涉面非常之广,它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外贸交流等方面亦关系密切,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与发展,陶瓷艺术已经形成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笔遗产是人们了解历史的一面镜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应当继续很好地挖掘、整理、利用和传承。特别是作为瓷器发明国的中国,中国陶瓷不仅对很多国家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此,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和陶瓷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研究和利用,不但有利于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以及世界陶瓷历史、技艺和文化,而且对于现代陶瓷技艺和文化的发展颇具积极的现实意义。而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在史料收集、丰富方面,以及在展品的整理展示方面的有益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是该馆重视文物文化内涵研究、挖掘与传播的做法,值得中国博物馆学习与借鉴。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中设有一个历史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其中有超过6.6万本有关陶瓷的书籍和评论,为学者、学生、陶瓷爱好者、批评家、艺术家和科技人员等提供免费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公众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和资讯,还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进而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工作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但在博物馆建设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建筑轻功能、重外观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博物馆教育和研究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在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到来之际,我们应学习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在文物藏品的研究,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的有益做法,加大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文化软投入,在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方面多做文章,使躺在博物馆里的国之瑰宝真正“活”在当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进而对于激发其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该馆重视世界陶瓷史的研究和陶瓷工艺研究的做法。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内的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世界陶瓷史研究以及世界陶瓷工艺方面的图书,这一点让我感触尤深。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笔者也参观过不少陶瓷产区,考察过不少陶瓷企业和高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从整体上讲,我们对世界陶瓷史的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尽管少数高等院校也设置了世界艺术史的课程,但对世界陶瓷艺术的相关介绍却少之又少。从材料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有关世界主要陶器工艺方面的课程也是凤毛麟角,介绍几乎没有。法恩莎国际陶瓷博物馆重视世界陶瓷史的研究和陶瓷工艺研究的做法,值得我国的陶瓷类博物馆和高校学习。从现在艺术圈流行的“柴烧”来看,不顾环境,靠老天爷的恩惠,靠神来之笔的“落灰”来提高艺术性,这些做法显然对陶瓷技艺和文化理解是片面的和单薄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更加重视对世界陶瓷史的学习与反思,更加重视对于世界优秀陶瓷技艺的学习、传承与创新,就完全可以厚积薄发,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总之,此次欧洲之行的确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然而,收获愈多,愈觉任重而道远……没有胸襟开阔的交流与融合,就不会有丰富繁荣的文化和技艺的更大进步。古代文明如此,现在文明亦是如此。就像过去古人沿着古老的丝瓷之路以及其他道路,走向世界,把中国的产品及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一样,今天我们陶瓷人也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和世界眼光多走走,多看看,多交流,博采众长,砥砺前行,吸收古往今来全人类的伟大智慧,让中国陶瓷再次闪耀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原载于《山东陶瓷》2019年第2期有改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