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任允鹏|淄博陶瓷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日期:2020-08-12]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任允鹏 [字体: ]

      淄博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主要包括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园林陶瓷、陶瓷装备和技术陶瓷等行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建筑陶瓷产业位居全国第二,日用瓷被誉为第三代国瓷,有“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美誉。淄博陶瓷在全国具有地位和影响力,2004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淄博市“陶瓷名城”称号。

      在上合峰会上,不论是硅元的鱼子蓝瓷瓶,还是华光的国宴陶瓷餐具都大放异彩。淄博陶瓷品种丰富,种类齐全,有大批的产业工人,陶瓷工业是淄博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城市名片。然而,当地陶琉产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创新不足、人才老化、后劲乏力的困境。为此淄博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新政23条等优惠政策,制定了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淄博日报》3月23日),其中有六项与陶瓷创新发展或文创有关,地方政府在花大力气从北京十二所、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吸引人才,投巨资请景德镇陶瓷大学来办二级学院,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来办陶瓷学院,通过办学支持当地陶琉等发展。4月25日,江敦涛书记在淄博市实施产业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上强调,陶瓷等传统产业是淄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优势,必须下决心推进产业赋能、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不仅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还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风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更多人为传统陶瓷产业“站台”,“喜新不厌旧”,大力实施产业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实现链式集群发展,从而把传统陶瓷产业做大、做高、做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展传统陶瓷产业,作为长期从事陶瓷产业研发设计管理的陶瓷人,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不敢敝帚自珍,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指导思想

      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依托淄博市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完整产业体系等比较优势,解决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陶瓷城市特色,打造陶瓷世界品牌,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市陶瓷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陶瓷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以品牌、技术、设计、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培育壮大行业龙头,扶持中小微企业向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发展,加快构建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原材料加工、装备制造、会展营销、品牌打造、立体流通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的完整产业链。加强政府政策扶持、鼓励智慧赋能、设计引领,逐步实现淄博陶瓷产业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加工向品牌升级转变,促进陶瓷与文化、旅游、服务、家居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做靓“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城市品牌,提高业界地位,提升城市品位,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世界级陶瓷品牌,让淄博陶瓷产品登上世界更靓丽的舞台。

      2.关注企业

      2.1重点发展龙头企业

      淄博陶瓷门类齐全,产业链基本完备,但发展良莠不齐,要集中精力,抓住龙头企业,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凝练产品,提亮品牌,优化结构,理顺全产业链,实现突破,树立榜样,带动行业发展。

      以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石英瓷、华光集团的华青瓷、骨质瓷以及泰山瓷业的强化瓷、骨质瓷为主,帮扶企业,锤炼产品,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扩大在国家重大活动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淄博陶瓷在国瓷企业中的地位。

      2017年以上三家企业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国家用瓷生产企业”荣誉称号,是政府今后应当重点关注、重点帮扶、重点发展,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品牌。

      2.2推行精细化管理

      鼓励支持企业学习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效的经营管理思想,学习推广丰田管理模式等,培养提升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地方媒体、参观培训等提高管理者水平和员工素质,结合实际,向经营管理要效益,靠管理软实力提高竞争力。

      抓好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行业对标,重点学习日本、德国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提升,对标日本京瓷(Kyocera)、鸣海制陶(Narumi)、Noritake(则武)陶瓷、香兰社、德国梅森(Meissen)、英国威基伍德(Wedgwood)、和匈牙利海伦德瓷器(Herend)等企业产品。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学习国内外陶瓷业界以外的优秀企业,提升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强企战略,全面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综合提高软实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2.3保护发展小微企业

      加强对陶瓷文创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倾斜扶持,重点支持保护发展产业链中制约发展提升的关键小微企业,培育小微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艺术化、精致化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小巨人”、技艺“小巨人”、科技“小巨人”,企业完善生态产业链条,促进陶瓷产业百花齐放。帮扶一批能够提升淄博陶瓷设计装饰水平的花纸企业、模型制造企业以及产业链中关键的其他小微企业。

      3.多方赋能

      3.1人才赋能

      人类智慧是永不枯竭的最伟大的新动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尊贤尚功,厚待贤良,打造团队。抓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有全球视野、责任心强、创新力强、管理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品行高尚、有良知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带动淄博陶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各类竞赛、技术比武、行业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发现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国际视野与水准的技术、设计骨干队伍,以及爱岗敬业、善于小改小革、勤于动脑动手的员工队伍。每年选送一批优秀青年设计师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景德镇等的高等院校进行陶瓷设计专业等培训学习,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培训,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青年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要充分发挥在淄陶瓷大师队伍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各级大师做好团队建设,工作室建设,引领带动行业发展。

      依托地方高校技术资源,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设立传统陶瓷发展专项资金,长期支持鼓励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在淄高校开展校企融合、校城融合研发设计活动,鼓励师生走进陶瓷企业,鼓励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技师、艺术大师等走进高校交流,把更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留住人才,提供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全面提升创新力。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大力推进人与产业互联互通,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尊贤尚功,提升业界人才地位和待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人才政策和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淄博陶瓷产业发展。鼓励传统经典工艺与现代时尚产品的开发和引进,培育本土原创。当地陶瓷业界人才有地位才能吸引外地人才来淄博创新创业;探索陶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人将设计、科技、文化等这些人类智慧为陶瓷产业注入智慧这种无形新动能,通过金融资本、新装备等注入有形新动能。让陶瓷产业不断补充新能量,更换新血液,充满新生机,成为高颜值、高品位、有内涵、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

      以协会为主,组建由技术、设计、管理、营销、品牌宣传、金融、智能化等方面的专家构成的动态的行业智库,为企业提供智慧服务,以智慧赋能,提高全行业的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和附加值,向智能企业转化。

      3.2设计赋能

      强调陶瓷设计的“商品化、时尚化、特色化、无界化、全域化、国际化”,鼓励支持高起点的设计合作,通过现代产品设计、时尚设计、产业设计、服务设计等使企业焕发勃勃生机,提高附加值,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高校及设计师合作,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企业及设计师扶持资金。

      拿出专项资金,每年请5~7名业界外的和2~3名业界内的知名设计大师设计陶瓷餐茶具及陶瓷艺术品,由当地企业合作生产,并在陶博会专题展出,向世界发布。

      淄博陶瓷底蕴丰厚,也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创作定式,有时甚至是保守,需要部分业界外的设计师带来新的思想和方法,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制作的藩篱,打破行业的界限,突破一些传统的做法,倡导无界化设计,为行业带来设计新风,增添活力。

      鼓励全域设计,支持当地企业间跨行业设计合作,利用当地陶瓷产业门类齐全的特点,开展个性化主题设计,将餐茶具、卫浴、瓷砖、窗帘、床上用品等整体设计,形成全域化、个性化特色设计,用新设计引领时尚、增加附加值、引导消费,逐步创立完善美好、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全面系统地服务,增加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陶瓷新生活方式体验馆。

      整合国际设计师资源,支持参加国际知名设计大赛(IF、IDEA等),奖励获奖者,通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设计和交流,打造国际一流的陶瓷产品和品牌,让陶瓷产品更多次站到世界最美最靓丽的舞台。

      用设计思维,从设计角度重新构思陶瓷产业,从功能驱动转变为基于用户使用行为,注重使用体验,分析用户使用行为,发现创新机会点。从研究消费群体出发,发现原有产品的不足,通过整合和重构资源,设计开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创、文旅陶瓷产品。通过创新设计驱动,整合技术和供应链资源,与相关渠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系统化的推进和升级产品,激活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更大商业价值,实现设计引领陶瓷产业未来,以设计赋予新动能。

      3.3科技赋能

      支持鼓励研发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低水含量制浆技术;研究开发快速干燥技术、节能型窑炉技术、自动化成形技术及装备、快速模型设计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推广喷墨打印装饰技术、智能化包装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用科技创新赋予新动能,驱动发展。

      3.4文化赋能

      将社会文化要素导入陶瓷产业经营、设计、展示等营销体系,形成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的现代化陶瓷产品及服务,赋予产业更大的动能,满足消费市场升级的需求。

      结合当地齐国故都、华夏孝乡、柳泉蒲仙、旱码头等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大力开发陶瓷文创、文旅产品,力争叫响一个伟大的单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树立文化自信,提倡文化的“无界化”,让不同领域内的文化要素加速流动与交流融合,以陶瓷作为文化载体和时尚表达,推动不同的创意有效交叉组合,通过不同领域内艺术的跨界融合,使陶瓷产业充满更丰厚、更持久的文化新动能。

      3.5装备赋能

      加强陶瓷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深度感知、虚拟制造、智能化生产、CNC加工技术、3D打印、机器人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迈进。

      推进技术改造,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技术装备全面改造升级,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

      推进智能制造,政府应加大对陶瓷生产装备、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智能化的支持力度。在原料、成形、干燥、烧成、施釉配套等方面,不断推进以机器代人工,逐步实现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在质量检测、能源控制等方面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智能化。在财物、仓储、配送、销售等领域推行数字化分析和智能化管理。对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关键岗位,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和智能装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等。

      3.6金融赋能

      优化陶瓷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陶瓷产业的资本投入,加强金融服务,开展以技术、重组、整合、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陶瓷企业创新服务和跨界合作,支持陶瓷企业融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传统陶瓷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金融投资机构进入陶瓷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服务环境,鼓励本市陶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借助产融结合,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加快发展,以更短时间实现产业升级、有效扩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4.加强协会的职能

      充分发挥协会链接企业政府间的作用,强化协会组织的建设,协会要做产业利益的代言者、转型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资源整合的组织者以及政府决策的专业支撑者。围绕产业发展与科技艺术文化的关系等来探讨发展路径,研究探索科技、设计、文化、资本等软实力以及装备等硬实力对企业发展战略带来的推动力,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研究、设计、展望未来,指导行业去积极创新、文化融入、设计引领,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恶性竞争,支持发展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组织培训活动,促进行业职业技能提高。组织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把专业竞赛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开展行业劳动模范、创新人物、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设计师等的评选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工程教育、人才技能培训、管理技能提升等活动,建设远程学习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宣传表彰先进人物,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

      5搭建平台

      5.1用好科技平台

      以协会为主成立智库平台。依托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高校,联合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单位,聚集泰山学者、陶瓷新材料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建立陶瓷新材料研发、中试、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为淄博陶瓷及新材料的创新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梳理并发挥“山东省陶瓷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淄博陶瓷产业集群科技发展公共服务中心”、“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作用,聚集起国内、外陶瓷专业研发人才和团队,持续支持,引导淄博陶瓷、琉璃产业持续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利用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ISO/TC206精细陶瓷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制定和起草平台,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取“话语权”。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淄相关院校、社会团体积极开展陶瓷理论、设计、应用等项目研究,加快建设淄博陶瓷产业的教育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提高淄博陶瓷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设计水平。建议组织筹备成立中国国瓷研究会、中国刻瓷艺术研究会、中国艺术釉研究会、中国陶琉景观研究会等高层次专业研究机构。

      5.2建好设计平台

      支持鼓励引进国际知名的顶级设计机构和高端人才,做好与国内外专业设计机构的合作。加强对设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行业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创新活力。

      立足山东理工大学和淄博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当地高校,支持与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分院,打造时尚设计策源地,为来淄教学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并在陶瓷国艺馆定期展示其创意设计产品。

      建设一个集陶瓷教学推广、交流互助、资源共享、数据分析于一体的设计服务平台,共同为工程师、设计师搭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互动型学习,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设计集聚效能。依托山东理工大学组织当地龙头陶瓷企业筹建中国陶瓷研究院。普及“设计创造未来”的理念,树立设计体验示范企业。鼓励企业设立设计机构,并与工业设计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开放运行的设计创新体系。鼓励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增加工业设计比重。打造一批新的工业设计集聚园区,完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和入驻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工业设计企业和机构来淄博发展。

      5.3搭建文化平台

      以硅元、华光国瓷文化中心、国艺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博山大师村等文化项目为支撑,联合各级博物馆、陶瓷馆等打造文化创意平台,引导国内外陶瓷艺术大师入园创作、联合创作,培育中小微企业向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发展,促进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鼓励支持陶瓷企业按有关规定注册为文化企业,享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利用老旧车间、厂房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带动企业生产和品牌宣传。

      5.4构建无界别平台联盟

      以市内各类平台为基础,构建无界别平台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行业技术创新联盟、设计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等组织与服务,突破组织边界,构建跨界合作平台联盟,引导行业企业从关注竞争转向寻求协同共享资源能力,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无界别创新体系,形成无界别的社会型平台。

      6.电子商务

      重视陶瓷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工作素质和网络技能,拓宽营销渠道,支持陶瓷电商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采用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由政府牵头,搭建淄博陶瓷产业电商公共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引导当地企业抱团发展,建立综合性服务体系,打造集“办公、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一条龙的网商产业链,树立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

      以行业协会为主,构建陶瓷大数据中心。

      7.打造品牌

      7.1打造世界陶瓷品牌

      China是中国,而china是瓷器,瓷器是中国最大的名片,但是我们却没有一家陶瓷企业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打造陶瓷品牌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和目标,眼光放远,重构品牌的概念,逐步形成“名品、名企、名人、名业、名城”等全方位品牌战略。品牌的创立需要长期坚守。

      7.2打造陶瓷企业品牌

      依托协会成立品牌工作指导站,联合国家陶瓷与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选培育几个国内外著名、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陶瓷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品品牌。鼓励知名品牌到境外注册商标,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出口,争创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完善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以多种媒体方式扩大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政府在地方宣传推介中优先使用资信好的陶瓷企业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

      7.3陶瓷个人品牌

      鼓励各级陶瓷大师打造国际国内个人品牌。选拔一批德艺双馨陶瓷艺术大师、学者、设计师、工程师、技师等作为行业榜样、城市榜样,在当地媒体重点宣传,并推荐上一级宣传,对外宣传。

      建设中国(淄博)陶瓷国艺网,集中展示陶瓷企业以及设计师、大师的创意产品,进行产品推介、交易。支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业界顶级学术会议和展览,加强国际交流,培育国际一流陶瓷人才,树立国际品牌。

      7.4陶瓷行业品牌

      提升行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产业出镜率,通过营造新的价值定位,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来就业。选择扶持淄博陶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当地档次最高的商场与国际著名消费品牌比邻,在比较竞争中,锤炼品牌形象,为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给政策注资金扶持《山东陶瓷》、《现代技术陶瓷》等在淄博编辑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支持主办陶瓷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专家来淄博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业界影响,提升业界学术地位。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地方媒体设立淄博陶瓷栏目,宣传淄博陶瓷。

      推进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工作,以行业履责能力构筑业界话语权,组织引领行业发展,打造行业品牌。注意保护帮扶历史悠久在业界有良好声誉的老字号、老品牌和老单位,注重行业品牌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并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新生,历久弥新。

      7.5陶瓷城市品牌

      积极宣传打造城市品牌,推进“当代国窑”区域品牌建设,利用各类展会进行区域品牌营销。支持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开展文化交流、技艺展示、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鼓励陶瓷大师、设计师、学者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盛事盛会,让更多精美绝伦的高品质“淄博造”陶瓷制品成为亮相国际舞台,造福世界人民。

      利用新闻媒体进行陶瓷城市品牌营销。充分利用户外广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影视直播、公关活动、节日盛典以及公益活动等,来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工作,扩大淄博陶瓷城市品牌知名度。

      在中国(淄博)陶琉馆、国艺馆、博物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图书馆等场所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传播淄博的陶瓷文化。

      8.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激发陶瓷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市场规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稳定、可信、可靠、有前景、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强化政企对接,提高办事效率,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效应,增加财政资金对陶瓷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宣传、国际巡展、行业培训、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陶瓷产业良性发展。

      改善产业信息环境,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运用法律、市场和技术手段,加大对陶瓷商标、著作权、专利和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推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9.建设文明城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按照建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规划新目标,以设计、科技、文化提升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陶瓷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创新陶瓷品种、技艺和业态,不断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及设计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助推淄博“陶瓷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的建设,优化城市生活。淄博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应有陶瓷专家和齐文化专家参与。

      推进以观光鉴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淄博陶瓷旅游专线建设,促进区域陶瓷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设计构建陶瓷空间,鼓励支持更丰富的陶瓷作品融入城市建设,深入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在车站、公园、高速路出入口、服务区、大型商场、图书馆、校园及宾馆等城市门户、窗口以及其他市民公共活动空间,支持规划设计设置陶瓷空间环境艺术品,在户外主要公共场所不仅能看到瓷砖,还要看到有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在室内不仅用到日用陶瓷产品,还要看到陶瓷壁饰、陈设艺术品。提亮城市特点,以陶瓷产业为主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特色品牌,拉动内需造就城市陶瓷特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陶瓷文化是淄博城市特有的气质。

      开发保护城市陶瓷遗存,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山头古窑、渭头河窑址、博山陶瓷厂、淄博瓷厂、工陶、山耐等旧址工业遗存为重点,引入时尚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态,打造淄博工业文明长廊。

      深入探究寨里窑、磁村窑、坡地窑等古窑址以及相关文物,加强淄博窑谱系研究、淄博陶瓷历史研究,让陶瓷文明遗存成为文化宝藏的新明珠、新景点。

      推进陶瓷城市特色旅游,通过各种旅游、艺术、科技、购物等节庆活动,开展陶瓷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宣传活动,建立陶瓷品牌联盟,抱团出行,加速陶瓷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扶持陶瓷企业,促进其向“新、特、精、专”方向发展,继续建设一批陶瓷特色工作室,提升陶瓷个性化服务及品牌价值,传播陶瓷文化,让游客不仅带走陶瓷产品还带走美好的城市印象。

      疫情过后,建议组织筹办世界陶瓷大会,组织世界陶瓷发展论坛,吸引世界知名陶瓷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等来淄博交流,并举办城市空间陶瓷艺术大赛,规划发展世界陶瓷雕塑公园,丰富发展特色城市陶瓷文化。

      10.绿色生态发展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增强绿色发展能力。着力搞好产业链全过程各环节的生态设计研发、清洁制造、营销及配套服务,着力创新提升清洁生产技术装备;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在低碳、节能、减排等领域能够不断研究,鼓励陶瓷企业持续改进提升生态发展的能力。

      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的一环,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历史的一个新高度;提倡公平竞争的生态,创造安全消费的环境,把社会责任作为陶瓷行业发展的战略提升一个新高度。

      10.1淘汰落后 腾笼换鸟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制定新的强制性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净化环境,同时扶持转向文创、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为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腾出市场空间。

      10.2质量安全 诚信可靠

      过硬的质量就是绿色环保。完善和利用国家陶瓷及耐火材料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山东陶瓷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公证检测平台作用。实施质量强企战略,依法监督、督促、帮助陶瓷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全行业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和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淄博陶瓷诚信可靠的地位,树立“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质量品牌。

      10.3清洁生产 绿色包装

      加强陶瓷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对陶瓷废料的污染整治,鼓励陶瓷企业申报清洁生产企业。鼓励陶瓷企业开展“低排放”、“零排放”升级治理,对清洁生产企业,给予奖励。

      倡导陶瓷产品绿色包装概念,抵制过度包装,鼓励支持各级陶瓷创新大赛增设绿色包装创新设计内容。鼓励推广使用节材、节水、节能的自主创新陶瓷产品。

      10.4世界眼光 生态发展

      持续推进“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区域品牌的保护机制建设,从严把握区域品牌的使用门槛。监督区域品牌使用者在经营过程中遵守区域品牌的管理规定,增加品牌含金量。

      加大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虚假宣传、假冒商标、仿冒侵权、未经许可擅自使用集体商标等违法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好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维护区域品牌良好的形象,净化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打造遵纪守法的绿色发展空间。

      以绿色生态发展和全球的眼光去设计、规划、构建陶瓷产业链,着力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更多优质产品、优势产能输出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行业“一带一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陶瓷行业“一带一路”的研究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让陶瓷产业再度活跃在世界经济文化的舞台。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底蕴丰厚。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代表着中国,曾经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瓷以载道,陶瓷作为实用器和文化交流的媒介,作为三大物品之一,也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瓷之路上行进了千年,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繁荣,淄博是老陶瓷产区,窑火也曾兴旺了几千年,我们淄博陶瓷人应该有自信、有责任去复兴我们伟大的事业。

      新时代,我们要接过先贤们智慧的圣火,秉承陶瓷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以泥土的厚重质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饱满的热情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无畏精神,不断创新,振兴淄博陶瓷,打造陶瓷淄博这一美丽的诗意栖居地,创造中国陶瓷新未来。——原载于《山东陶瓷》2018年第5期有改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