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高岩 周祖毅:试论淄博雨点釉的传承与创新—兼论南北釉种之差异






[日期:2020-12-18] 来源:浙江省硅酸盐学会  作者:高岩、 周祖毅 [字体: ]

油滴釉,也称雨点釉,是“宋代黑釉系统的结晶釉,在黑色釉面上满布闪烁银光的小圆点,称‘油滴’、‘雨点’或‘滴珠’。油滴的形成是釉面气泡排除处富集铁的氧化物析晶。油滴釉最早由福建水吉建窑烧成,茶盏为其典型器,当时名为“鹧鸪斑”,颇受时人欣赏。【1】。”北宋时期,在中国修行的日本僧人将建窑黑釉盏带回本土后,受到大力追捧,一时成为时尚。日本陶瓷界将中国黑釉瓷器称为“天目”釉,将“鹧鸪斑”称为“油滴天目”(图1),旋即又有“耀变天目”(图2)、“兔毫天目”、“灰被天目”、“华北天目”等等。后来我国陶瓷界也沿用了油滴釉的叫法,天目釉则仍称黑釉。

关于油滴釉的称谓,南方多称油滴,北方则多称雨点,本文中多数称之为油滴釉,论述淄博窑时则多称为雨点釉。

图1、被日本人称为“油滴天目”的油滴建盏

图2、被日本人称为国宝的建盏“耀变天目”

一、油滴釉起源之刍议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先有黑釉瓷器,然后才有油滴釉的,而油滴釉是在黑釉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因为烧成温度、氛围和釉的成分有差异偶然出现,亦或多次出现,经过有心之窑工有意识的多次模仿,才使油滴釉在北宋时期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釉种。

中国的“黑瓷是与青瓷同时出现的,因为不专门烧造,而是兼烧,所以同一窑口的产品仅釉色与青瓷不同,其余特征皆一致。···六朝时期烧造黑釉瓷器的主要窑口是德清窑【2】。”在越窑产地上虞发现青瓷的窑址里,也同时发现黑瓷。证明“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生产黑瓷,···青瓷和黑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含量在3%以下的烧成青瓷,在4-9%以上的就可烧出黑釉瓷器【3】。”油滴釉能在北宋成为一代名釉,从偶尔出现到成功掌握,这个过程一定早于北宋,这个推断后来被考古发掘所证实(见本文四:淄博窑雨点釉的烧造年代考证)。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油滴之名釉,成熟于北宋;而油滴建盏,曾供御北宋皇室,惠及文人士大夫;且风靡东瀛,其高贵血统,不输官窑。而淄博雨点釉,萌芽于唐末,北宋金身铸就,鼎盛于金代,元代因战乱而销声匿迹,民国复烧成功,传至今日,更趋辉煌。

宋代油滴名扬天下,得益于宋代的斗茶之风。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的饮茶论著中,都以此为点茶、斗茶的首选茶盏。宋代诗文也大加赞美,有“松风鸣雪兔毫斑”、“兔褐瓯心雪作泓”之诗句。由于日本人酷爱茶道,所以“天目釉”风靡东瀛,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油滴釉(雨点釉)的形成机理

油滴(雨点)釉的形成机理,南北方有很大差异。

1、北方雨点釉的形成机理:黑釉是雨点釉的母体,这一点毋容置疑。它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雨点釉的配方与黑釉瓷器的配方基本相同,含铁量比较高,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当窑温达到1200℃以上时,此时釉已经开始熔融,粘度非常大,釉料中的氧化铁发生分解形成小气泡,这些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小气泡越聚越多,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气泡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就在釉面破裂,排出气体后形成一个凹坑。随着烧成的继续,凹坑又被周围的釉填平,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显露在釉面上,在逐步冷却的过程中析晶成大小不等的银色斑点,这就是北方雨点釉的形成机理。

2、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在窑温升到1300℃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面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的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氧化铁分解产生的小气泡会直接溢出釉面,这些气泡富集的氧化铁浮在釉层表面,形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珠,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在釉面上漂游,并越聚越多,紧紧挨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团块,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团块中的铁氧化物析晶后,形成建窑的油滴斑纹。

三、油滴釉南北之差异

建窑油滴釉是南方油滴的代表,与北方油滴截然不同。文中的北方油滴的产地,包括山东淄博窑、北京龙泉务窑、河北定窑、河南鹤壁窑,以及山西临汾窑、浑源窑等北方窑口。

1、烧制条件不同: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为1300℃以上,烧成气氛为还原焰。北方油滴(包括淄博窑雨点釉)的烧成温度是1240±20℃,烧成气氛氧化焰居多,还原焰亦可。

2、形成机理不同:北方油滴的形成机理为“气泡机理”,而建窑油滴釉的形成机理为“浮萍机理”。(见本文二、油滴釉的形成机理)

3、外观特征不同:道理非常简单,外观特征是由其形成机理决定的,形成机理不同,外观特征肯定不同。

(1)北方油滴的金属斑点是均匀分布的,(这倒是更像雨点,也是北方多叫雨点釉的原因。)因为它是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产生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而且斑点的分布均匀,大小略有差别(图3)。而建窑油滴的金属斑点是随机产生的,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图4)。

图3、北方雨点釉釉面

图4、建窑油滴釉面 

(2)北方油滴斑点的大小与釉层的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烧成时气泡越大,产生的凹坑也越大。一个凹坑填平之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填平时的形状,斑点放大后呈雪花状(图5)。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团块的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差别很大。因烧成温度偏高,釉面流动性大,故而斑点都呈椭圆状(卵形),如果拉力过大,斑点则成条状(图6)。

图5、北方雨点釉放大后图像

图6、建窑油滴放大后图像

 

(3)建窑油滴釉的烧成过程中的流动性,使盏的口部釉层较薄,黑度不足且显干涩,而在盏外靠近底足处会有一圈明显的聚釉。北方油滴不易流动,烧成后口部不会脱釉,大多数没有聚釉现象。

(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北方油滴则无。这也是区别南北油滴的根本标志。

4、使用性质不同:建盏油滴的用途因北宋的斗茶、点茶之风而生,故器型多为茶盏,无非是束口、敞口、斗笠的盏形之分。而北方油滴除了日用的盏、碗、杯、盘、壶、罐之外,也有玉壶春、梅瓶、葫芦瓶等器型,到北宋晚期和金代,甚至有小型的动物雕塑,如小狗,小鹿等等。

四、淄博窑雨点釉的烧制年代考证

中国陶瓷史记载:淄博窑:“窑址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在区西南十公里。1976年试掘出土了大量瓷器和标本。磁村窑始于唐而终于元,唐代盛烧黑釉瓷器,产量较河南、陕西为大,器皿以碗最多,瓶、壶、罐、炉等也不少。···磁村窑的唐代黑釉除具有平底的特征之外,釉质晶莹滋润和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4】”

淄博窑出土的雨点釉瓷器标本,烧制时间最早的就是磁村窑,从窑址中出土了一件雨点釉葫芦瓶残器。关于这件雨点釉标本,著名考古学者张光明先生在《山东淄博窑出土的油滴釉黑釉瓷器》(文章刊于《考古》1988年第九期)中写道:“淄博诸古窑址出土的油滴黑釉瓷器中,磁村窑址出土的葫芦瓶年代最早。1976年磁村窑址北窑区的石子层试掘过一个探方(北T1),探方内文化堆积共分三层,葫芦瓶残件出土于该探方第三层(最下层),发掘简报依据出土遗物,把3层的年代断为唐代晚期,即磁村窑的第二期。并且该葫芦瓶口部残片的形制与该期瓶式相同,所以磁村窑址出土的油滴黑釉瓷葫芦瓶残片的年代为唐代晚期。【5】”

这件葫芦瓶残件,仅存口部,瓶口呈葫芦状,斜平唇,小口细颈;内外均施黑釉,釉面烧制出均匀的雨点,外大内小,大者直径约2.5毫米,小者如针尖,白色胎骨较细硬。通过对磁村窑址出土的这件雨点釉葫芦瓶残件的观察和分析得知,淄博窑在唐代还不能有意识的烧制雨点釉瓷器,而是在大量烧制黑釉瓷器时,偶然烧制出带雨点的瓷器,随着制瓷技术不断提高,以及窑工的多次刻意模仿,加之窑炉也从柴窑改为煤窑,给雨点釉的烧制创造了条件,到北宋时期已成功掌握雨点釉的烧制工艺,且在磁村、巩家坞、博山大街、万山的窑口都有少量烧制。

除了磁村窑以外,淄博窑的其它窑口也出土过雨点釉标本数件。淄川区岭子镇巩家坞窑址(巩家坞距离磁村仅有十余公里),1980年出土了一件雨点釉罐的瓷片,器型较大,仅存罐等腹部。器外黑釉上布满均匀的雨点,施釉较厚;釉色、胎骨及器外造型特征均与磁村窑址的第三、四期相同,年代应为北宋时期。

博山大街窑址出土的雨点釉瓷器较多,计有碗2件,杯盏3件,器盖1件。该窑址是1978年在建筑施工中发现的,先期进行了保护,1982年进行了清理发掘,窑址的文化堆积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出土青釉印花瓷器为主要特征,为金代堆积;下层以白釉瓷器为主,器类与器型特征亦同于磁村窑的三、四期,为北宋晚期遗存,这里出土的雨点釉瓷器中,碗出土于下层,其年代为北宋晚期,其余的碗与杯盏在上层,年代也不会晚于金代。

博山南万山窑址也出土有雨点釉小瓶和碗的残片,同时出土的其它瓷器以白釉黑花瓷器为主器物特征与坡地窑址第二期相同,其年代应为元代,上线应不早于金代。

五、淄博窑雨点釉的数据分析

2019年12月,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李媛女士,采用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宋代淄博窑黑釉和雨点釉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从外观特征,油滴组成以及油滴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得出了一组比较准确和科学的数据和结论。(具体数据从略)

1、外观特征小结:

·油滴斑分布不均匀,与釉层厚度相关;釉厚达到400μm开始呈现斑点;

·油滴斑大小存在差别,接近60%的油滴斑在1-1.5㎜之间,且随着釉层厚度增加,油滴斑也增大;

·油滴斑的形状比较对称,斑点边缘常呈现不连续形貌,使油滴放大后更似雪花状,大约80%以上的斑点接近圆形,只有部分斑点呈椭圆形,或缺失较多而呈不规则形状。

2、油滴斑组成与结构小结

·斑点铁含量高达6.88%,大于本体的黑釉铁含量(2.50%);

·斑点物组成为赤铁矿,斑点层的厚度在0.5-1μm之间;

·釉层剖面中,可见到大量的残余石英,析出的钙长石晶体、赤铁矿、磁铁矿以及金红石等形态各异的晶体。

经过对淄博窑黑釉和油滴釉组成与结构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得出淄博窑油滴形成过程的结论如下:

1、淄博窑油滴可能使用了与黑釉相同的配方,这与建窑、龙泉务窑以及山西窑不同(后者油滴为高硅低铝型)。

2、根据模拟实验,油滴可能的烧成温度不超过1250℃,所分析的黑釉温度可能在1300℃以上。

3、油滴的形成与高铁类原料的高温分解、熔融、析晶过程密切相关,缓慢的冷却过程有利于油滴的形成。【6】

六、淄博窑雨点釉的传承轨迹

前面提到,淄博窑雨点釉萌芽于唐末,成熟于北宋,鼎盛于金代,元末失传,明清更无起色,直到民国时期,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才将雨点釉复烧成功。从传承的角度讲,他是淄博窑雨点釉的第一代传承人。

侯相会(1890-1976年),博山区福山镇人,著名陶瓷艺人;天资聪慧,15岁随父入当地窑场学艺,20岁即对陶瓷坯釉配制、成型及烧成技术运用自如。1920年为生计举家从福山迁入博山山头镇,继续从事制陶业。他在烧制黑釉瓷器过程中,烧出的黑瓷偶有带金属斑点的,拿给古董商梅容轩看,梅告诉他这像极了宋代失传了的雨点釉。此后他对雨点釉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收集标本,研究资料,潜心钻研雨点釉十余年,从原料配制到成型、施釉、窑位、烧成,反复试验,几经磨难,最终全面掌握了雨点釉的成瓷规律和烧造工艺,民国二十五年,侯相会终于复烧成功了雨点釉。抗战时期,日本人为了得到雨点釉配方,对侯相会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终未得逞,最后派浪人砸了侯的作坊,侯只得远走避之,雨点釉再次消失于战乱。直到解放后,雨点釉才在博山得以重生。

淄博的博陶和美陶都先后生产过雨点釉瓷器,并向日本出口以换取外汇。但是雨点釉在淄博的烧制因各种原因时断时续,一直没有稳定的连续生产。

淄博窑雨点釉的第二代传承人周占元,与侯相会并无师徒关系。但周占元能把雨点釉烧制成功,却与侯有着密切联系,算是侯的无意之功,但对有心人周占元来说,当时也不是有意为之,他也没想到今后会去烧制雨点釉。当年,侯相会掌握雨点釉烧制技艺后,却没有自己的窑炉,谁家烧的好就在谁家烧。因为周家窑名声在外,侯在周家烧的比较多,包括配制药土也在周家窑场门房里做,那时周占元还不大,亲眼看着侯相会摆弄雨点釉,久而久之,许多工序就记到了心里。到自己开窑场时,就沿用侯的古法试烧雨点釉,成功之后将其用在双龙瓶上出口日本,大受好评。

淄博雨点釉传承至今,周祖毅功不可没。作为淄博窑雨点釉第三代的传承人,他自幼在陶瓷世家长大,耳濡目染了父辈们对陶瓷,尤其是对雨点釉的苦苦探索,奠定了子承父业,把雨点釉发扬光大的决心和信心。2007年他依然辞去国企工作,从父亲周占元手里接过了“雨点釉陶坊”,先后创立了“博山油滴雨点釉研究所”、“博山雨点釉博物馆”,结合新型窑炉对古法制釉进行改进,从原料、配方、成型、烧制以及各种理化指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继承传统工艺,吸收现代技术,他烧制的雨点釉,釉色纯正、结晶均匀、造型新颖、效果极佳,令人啧啧称奇。

周祖毅谈起雨点釉,出奇的平静,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石破天惊:“雨点釉的难度在于它的不稳定性,这也正是雨点釉的魅力,它的神秘在于不可想象。你就是按部就班,严丝合缝的按设计的程序走,产品出来都不一定达到你的要求。【7】”按照周祖毅的说法:雨点釉其实也不复杂,主要看气氛,南方油滴是还原焰,而北方油滴多是氧化焰。建窑油滴在高温阶段呈流动状态,而雨点釉在高温时并不流动;而是聚集着铁的气泡在釉面鼓起来、再趴下、又填平···泛出来的铁的结晶浮在釉面上,斑点的大小相对均匀。而建窑的油滴、兔毫高温时呈流动状,形成的结晶斑点有流动感,油滴大小不一,两者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淄博窑雨点釉的传承不是一条直线形式,而是时断时续,若隐若现,直到周占元传至周祖毅这里,才真正有了一个明晰的轨迹。

七、雨点釉的发展与创新

周祖毅做雨点釉有他自己的想法,仅仅把雨点釉的釉面做的很漂亮,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如何提高雨点釉的知名度,让人们逐渐认识和欣赏雨点釉,当雨点釉逐步走向民间百姓的茶台、餐桌、博古架,而不是仅有少数人的孤芳自赏时,雨点釉的传承和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由于人们审美的多样性,有人喜欢古代器型,有人欣赏现代器型;有人喜欢斑点均匀,也有人欣赏打破均匀,有变化美;有人喜欢斑点大一点,有人喜欢小一点,不一而足。如何做到器型和釉色的完美结合,使用和欣赏的有机融合,一直都是周祖毅在苦苦追求的。

1、古代由于窑炉提温条件所限,雨点釉的烧成难度很大,器型普遍偏小,“器不盈尺”是它的真实写照。现在烧成条件允许,可以做一些器型比较大的。器型大了,单一的雨点釉又略显单调,如何取舍,成为困扰周祖毅的难题之一。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沥粉、花釉工艺与雨点釉巧妙的结合起来,这里需要解决的是二者的烧成温度不同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在雨点釉釉面上“沥粉加花釉”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图7,8)。

图7、雨点釉鹭鸶纹瓶

图8、雨点釉竹鸡纹盘 

2、纯粹的仿古,市场上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但周祖毅依旧用心,他仿制的宋代玉壶春瓶和梅瓶,器型规整,比例准确,拿捏的恰到好处,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图9)。雨点釉双龙瓶,是他对传统式样进行了精心修改后的器型,与老式样比起来,外观更加合理、稳定、协调、大器(图10)。

图9、雨点釉玉壶春瓶

图10、雨点釉双龙瓶

3、在器物造型上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造型单一,粗老笨重的形象,除了向教科书学习以外,向其他产区学习造型技艺和方法,与学院派联合设计新的造型,传统器型保持风格特点不变,新器型设计层出不穷,在国内、省内的比赛中斩获多项大奖,雨点釉“四平八稳”瓶还被选为国家非遗传承作品,去法国参加国际大展。

4、“阳春白雪,和者必寡”,陶瓷泰斗张守智教授,就一直鼓励周祖毅用雨点釉做实用器,让小众的雨点釉走进大众的生活。为此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习惯设计了多款茶具、酒具、餐具(图11,12),使神秘莫测的一代名釉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被挖掘出来,例如:太平有象、鸿运当头、马上封侯、吉星高照等,还有十二生肖雕塑,也被做成雨点釉陈设器,丰富了雨点釉瓷器的器型和基本装饰(图13)。

图11、雨点釉(直把壶)茶具

图12、雨点釉旅行茶具

图13、雨点釉生肖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淄博窑雨点釉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淄博窑雨点釉一定会有辉煌的前景和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陶瓷词典》P136,汪庆正主编

【2】上海文化出版社《陶瓷述古》P128,霍华主编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陶瓷》P243,冯先铭主编

【4】文物出版社《中国陶瓷史》P21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5】中国戏剧出版社《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P443,张光明著

【6】故宫博物馆文保科技部《淄博油滴的初步分析》作者 李媛

【7】《文化博山》2008年第三期·《周祖毅:雨点釉跨越千年的终极破译》作者刘培国

作者简介:

高岩,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淄博中国陶瓷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山东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淄博古陶瓷协会副会长。

周祖毅,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山东陶瓷艺术大师,博山雨点釉博物馆馆长,淄博油滴、雨点釉研究所所长,淄博窑雨点釉省级非遗传承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