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宁家坡窑址






[日期:2021-05-1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1997年5月,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宁家坡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700余年的古代烧陶窑址,第一次向世人明晰地展示了古代陶窑的全貌。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国陶瓷工艺研究中绝无仅有的重要资料。烧陶窑场的发现,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而发掘的宁家坡遗址,属水库淹没区,位于亳清河西岸的台地上,南距黄河干流仅3.5公里,海拔高度250米。1996年4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商代和西周、东周的文化遗存,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1997年4月对宁家坡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地点选在遗址西南部的第五区。当揭去耕土后,发现在一条东西向壕沟的北侧有两个并列的圆形红烧土圈,由于曾经烈焰烘烤,内壁形成坚硬的青灰色烧结面。根据由晚及早的考古发掘操作规程,我们首先清理了东西长14米、南北口宽约7米~9米的壕沟内填土,随着填土的逐层下挖,陶窑的窑门、火膛口以及窑场中的小路,出入窑室的台阶、窑前活动场和制坯取土坑先后被清理出来。接着清理窑室、火道、火膛内填土。

5月5日,陶窑全部清理完毕,一处史前时期制坯、烧陶的完整场面终于逼真地再现在世人面前。窑场概观,制陶场的主体是两座并列分布的陶窑,它们建在壕沟北侧的断崖边,都是就生土挖成。两窑的形状、结构除火膛部分略有区别外,其余完全相同,分为火膛、火道、窑室三大部分。从外部仅能看到陶窑下部的火口、中部的窑门和顶部的出烟口。

火膛位于窑址的前下方,是陶窑的热源,根据不同的火力需要结构有所区别,西部的Y 501火膛底平面近椭圆形,最大长径84厘米、短径55厘米、深90厘米。在烧窑过程中,火膛上部的长方形火口大部分用草拌泥封盖,仅在接近火道的一侧留有25厘米宽的窄长小口,以便不断加入燃料。由于火膛容量大,燃烧充分,火力十分强盛,周壁及顶部不仅被烧烤成青灰色,而且还形成冰凌状的烧结层,特别坚硬;火膛的底部一则因为火力向上,二则一直残留有烧过的草木灰,因而仅烤成红褐色的一层硬土。待烧制完成后一次性掏出其中的灰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