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李建东|墨侯穿上褐彩衣 月白池中好耕田






[日期:2021-11-04] 来源:李建东  作者:李建东 [字体: ]

墨侯穿上褐彩衣  月白池中好耕田   

 ——— 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赏析

 

                   李建东

目前发现的金元时期鹤壁窑钧釉瓷器,大体可分为九大类型:一是饮食器;二是日常生活用具;三是枕卧器;四是闺阁用器、五是佛(道)前供器;六是陈设器;七是玩具器;八是文房器;九是实用工具类。这一时期鹤壁窑钧瓷品种的多样化,不仅满足了广大的消费者,还加速了烧造业的兴盛。在钧釉文房雅玩之器中,笔者过眼的有鹤壁窑琴炉、水盂、笔洗、砚滴,未曾遇见过砚台,曾想既然有笔洗、砚滴其相配套之器具,也必定有砚之物矣。近日应邀前往鹤壁市著名收藏家宋春风道友工作室,有幸品鉴他珍藏的一方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图1),终于佐证了笔者多年的猜想,兴致所至,撰写此文,以供大家品鉴。

 

 图1 ,现为春风工作室收藏

   一、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的形制

   砚台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从远古的研磨器伊始至汉唐时期,砚台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演变与文人的审美参与,砚的形制基本定型,到了唐代就有了四大名砚之誉。砚石也从最初的青石,逐渐衍生出陶砚(包括澄泥烧制、瓦砖改制)、金属砚、水晶砚、玉砚、漆砂砚、瓷砚等多种质地的砚台。从实用角度、发墨状况看,以端、歙、洮、红丝等细腻的砚石,及陶质的澄泥砚为佳。古有“武士爱剑,文人爱砚”之说,砚台在文房四宝之中,其石质的特性优于笔墨纸,最具有:可玩可赏可藏可传可赠之用,是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文房雅玩之器。在古时文人眼里如能寻得一方质地尚佳的砚石,如获珍宝一般,视为一桩幸事,需择日邀友品鉴一番。文人雅士持文字以易食,故以砚为田。得佳砚者,自必题铭,或邀人书之,或请高手镌之,故以记之。东坡先生以“我生无田食破砚”而自嘲,以石田力耘,必有丰年,华耕无税,是文人舞文弄墨、自在逍遥之雅事。

   从考古发现魏晋、南北朝、隋代比较流行瓷质的砚台,形制多样,以圆形的辟雍居多,其釉色有青釉、白釉、黄釉褐彩等。至唐宋时期,也有烧造三彩、酱色釉等品质的瓷砚,随着石砚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发现,加速了砚石的开采利用,相对烧造的瓷砚,其质地不如石砚细腻易发墨,加之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石砚基本取代了瓷砚。但在烧造的瓷质砚台之中,钧釉砚台非常罕见。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的发现(图2),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这方钧釉砚台其形制为长方形,它承袭了宋代制式,上宽下窄,砚侧四边向内斜收。其砚长14厘米,砚前额边宽7.2厘米,砚底边宽8.3厘米,呈现前窄后宽,砚厚1.6厘米,砚底缘边与堂底面有脱釉现象。砚堂微微凸起,砚面整体施有一层薄薄的褐彩;砚缘边宽0.7厘米,左前缘边有残;此砚非整体施钧釉,只是在砚池花口凹形中施有月白釉(图3),其釉留有烧造过程中的积釉与晕散之迹;砚底面呈微微的拱形,两侧边上划有隐约的细线,流露出抄手砚的遗韵,整个砚底面被一层火石红覆盖(图4)。从砚的脱釉和磕碰处,观察砚的胎质,呈现出深灰色(俗称香灰胎),尽显质地非常细密坚实,轻轻一弹清玲悦耳。宋代崇文抑武,金代尚武轻文,从审美角度观两朝之砚,宋砚简约方正典雅,金砚简洁朴貌素雅。纵观近年来,各界收藏的砚展来看,宋砚多金砚少。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可谓金代瓷砚形制的特殊器。

(图2 ,现为春风工作室收藏) 

(图3,砚池,现为春风工作室收藏)

(图4,砚背面,现为春风工作室收藏) 

   二、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褐彩之谜

   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的发现,其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填补了鹤壁窑钧釉文房砚器的空白,还与目前在国外博物馆珍藏的钧釉砚台有着明显区别(图5),即整个砚台除砚池施月白釉,其砚面均施褐彩,何故鹤壁窑瓷砚专施褐彩呢?笔者揣摩着釉色之谜到底蕴含着什么呢?从文人士子入手探个究竟呢。偶尔翻阅《幼学琼林•科第》开宗明义讲“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1]其句中“释褐”引发笔者思量。“褐”字,粗布衣也。寒贱者之服也。又注:“褐”,墨黄色(即栗子皮色)。这其衣其色,笔者感悟出“褐”之本意:金人入住中原,规定公服五品以上服紫色。古时贫贱者,因社会地位低下,衣服也只能穿粗麻布衣而裹体,其服之色只许皂、白二色,不得服紫。皂即非纯黑色,实为酱褐彩也。顿时笔者豁然洞开,鹤壁窑工深知读书士子之心,寒窗十年苦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期盼着有朝一日登科及第嘛。“士人登科曰释褐”,寄托文人士子们应举及第,脱去布衣而入仕,实现效力国家之心愿嘛。“褐”是本色,“学”为仕用,雁塔题名,莫负初心,一日及第,光宗耀祖,尽忠报国,造福一方,是士人肩上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鹤壁窑匠是懂市井者,知所好者,所以这一时期窑火兴盛,日出万贯,畅达海内,誉满天下。从这方瓷砚制作之艺,就可窥见其烧造之技,鹤壁窑无愧于宋金时期北方著名的民间大窑场。

 

5,元或明中国钧窑瓷砚台,长14.8厘米,宽12厘米。现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一方小小的砚石,不仅承载着历代文人唯砚作田,笔耕不辍,续写华章的辛劳与梦想,还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血脉,彰显着民族美德,滋润着炎黄子孙士子们的心田。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的发现,为文房雅玩之器增添了一方重器,品其器,鉴其宝,明其理,知其用,悟其道。感知砚台背后蕴含着一个民族价值取向与先贤文心寄托,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激励吾辈明德修身,自强不息,薪火代代相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活化历史文化的场景之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藏是最好的保护,研究是更好的传播。感谢春风道友拿出珍宝,亮开珍玩,让大家一同品鉴,澄怀观道,岂不快哉乎。

 

注释:

1](明)程登吉著、(清)邹圣脉增补、胡遐之点校、喻岳衡主编《幼学琼林》,岳麓书社,第一六八页,2002.6。

此文发表于《理财·收藏》杂志,2021年第09期,总第410期,第29-31页)

 

作者:李建东(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文联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大道213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二楼西

邮箱:hwssrs@126.com

手机:13033890223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