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刻划于陶器上的民俗风情——汉川马口窑陶器赏析






[日期:2023-09-23] 来源:东方收藏杂志  作者:李笙清 彭建 [字体: ]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腹地,有一处流传了数百年之久的地方民窑,其生产的日用生活陶器以造型独特、装饰丰富、刻画精美、传承有序而著称,不但满足了江汉平原百姓的生活所需,还沿着汉江销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及江浙各地,并远销海外,这就是有着约500年传承历史的湖北汉川马口窑,亦是明清以来长江和汉江流域最大的地方民间窑口。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批马口窑陶器,其中部分特色鲜明、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

清 代 百子图坛

肩部饰回纹和花叶蝙蝠纹。上下以卷草纹和缠枝纹间隔出来的腹部,主题纹饰为百子图,一众小童嬉戏玩耍,活泼可爱,辅以花叶点缀。底足饰莲瓣纹。百子图,又称百子迎福图、百字嬉春图、百字戏春图。这件清代马口窑百子图坛融绘画、雕刻、装饰手法于一体,纹饰寓意丰富,蝙蝠纹借“蝠”“福”谐音,寓意五福临门;人物刻画姿态各异,稚拙天真,体态丰盈,憨态可掬,生动细腻,充满了民间百姓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

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传说周文王有很多儿子,加上路边捡到的雷震子,共有一百个。由于“百”含有大或无穷的意思,因此古人把祝福、恭贺的美好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中国古人的观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孙满堂,开枝散叶,家族才兴旺。

清 代 开光四系金鱼囍字坛

坛身腹部边框纹六开光内分别刻有囍字、金鱼纹饰及古诗“花有清香月有阴”,这句诗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古人视新婚之夜为春宵,寓意美好。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有“坛子窑”的别称。江汉平原地区儿子结婚、姑娘出嫁,必须用带有囍字的坛子装酒送礼,只要姑娘定了亲,逢年过节男方都要用坛子装酒送到女方家孝敬老丈人,所以旧时期俗称未出嫁的女儿为“坛子”。马口当地及周边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女儿出嫁时以各类坛子作为陪嫁物品,肩部四耳用于穿系绳子,便于携带。金鱼与“金玉”读音相近,象征金玉满堂。囍字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字之一,双喜字有双喜临门、喜上加喜寓意,加上《春宵》诗句,为器物增添了浓浓的喜庆色彩。

清 代 瓜瓞绵绵将军罐

将军罐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罐式,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形体高大。此罐身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束腰,平底磨砂,底部收足。缺宝珠顶高圆盖。肩部饰回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瓜瓞绵绵图案,只见藤蔓蔓绕,花叶繁茂,蝴蝶蹁跹,果实硕大,刻画细腻,生动精美。瓜瓞绵绵图又称金瓜蝴蝶图,以金瓜、花叶和蝴蝶的造型为主,是马口窑陶器花卉装饰图案中十分重要的题材。金瓜、蝴蝶寓意多子多福、美意绵绵,花叶亦有开枝散叶之意,符合当时社会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美满生活的精神追求。《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为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这件将军罐圆润饱满,釉水肥厚,色泽温润晶莹,剔花露出胎骨的剔地釉面深褐色,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艺术感染力。刻花装饰的刀工刚劲犀利,线条柔美,图案精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马口窑工将一些充满吉祥寓意的纹饰刻画在陶器上,使这些最贴近民间百姓生活的器皿充满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此罐造型挺拔向上、气魄宏伟,陶工以绵绵瓜瓞作为主题纹饰刻划于这件陶器上,有着祈盼子孙昌盛的美好寓意。

清 代 五子登科囍字枕

长26.1、高12厘米。马鞍形,中空,中间凹两端翘,适合人们头枕入眠。一端上部开半圆孔,下部刻“五子登科”四字。枕底有孔。枕身及实心一端分为五个区间,饰缠枝花卉纹,枝蔓舒展,花叶婆娑,凹凸有致,五个区间亦有五子登科之意。枕上中部刻囍字,多为婚嫁、节日等场合使用。通体施黄釉,釉面温润,光滑凉爽,头部枕在上面,让清凉之气自上而下迅速传入身体五脏六腑,从而达到快速降温、安然入睡的效果,所以古人过夏天,为了解凉、睡觉舒适,自唐宋起开始使用陶瓷枕头,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床上寝具。

马口窑烧造的陶枕基本样式相差不大,但枕形、大小、长短各异。登科是古代科举考试及第之意,也是封建社会鼓吹“学而优则仕”所要达到的目的。五子登科又称“五子高升”,题材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燕山府人士窦禹钧培养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的故事,《三字经》中就有“教五子,名俱扬”之句,五子登科遂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这件马口窑陶枕纹饰流畅,将“五子登科”四字和囍字刻于枕上,除了有着祈望子孙后辈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应试高中的美好寄托,还有新婚之夜使用此陶枕从而达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双喜临门的一份渴盼。

清 代 麒麟送子囍字坛

以满画工的通体装饰形式,突破了马口窑陶器常见的分层装饰和开光装饰的单一性。肩部饰蝙蝠纹,腹下为莲瓣纹,底部圈足为云头纹。在上下回纹间隔的区间内,由麒麟送子、喜鹊登梅、童子戏莲及囍字组合成充满祥瑞、喜庆的主题图案。麒麟脚踏祥云,童子手持莲花骑在麒麟背上,喜鹊在梅枝间穿梭,硕大的囍字占据了较大空间,有喜上加喜寓意,画面立意美好,纹样装饰细腻精美。马口窑作为植根于荆楚大地上的民间窑口,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其器身上的图案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如婚俗喜庆、祈福愿望等,渗透着鲜明的民俗风情。麒麟送子源于我国古代的祈子风俗,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画面通常为童子骑坐在麒麟背上,手持莲花、笙或玉书。麒麟为古代四灵之一,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马口窑麒麟送子囍字坛为婚嫁场合使用的定制类器物,一般以一对的形式出现,其功能为盛装婚礼场合饮用的喜酒,有对新人婚姻幸福、早生贵子、喜事连连的祝福之意。

清光绪 诗文香筒

高20厘米,口径12.2×11厘米。椭圆形。敞口,外撇。上粗下细,下腹部鼓出,宛若石鼓。平底。正面长方形回纹开光内阴刻两句诗分左右排列:“万物千香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句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秋日偶成》中的三、四句,意思是说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充满了理学哲理。马口窑陶匠对诗句略作修改,更贴近香筒主题。中间为香筒烧制时间:“大清光绪丙申年。”可见此香筒烧造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香筒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作为古代净化空气的室内用具使用,马口窑烧造的香筒则主要是用来存放祭祀的香烛,一般放置在家家户户中堂的供桌上。据江汉平原旧俗,晚辈只要去亲属家给长辈拜年,或祭奠刚过世的老人,一进门,首先要从香筒里取三支香点燃执于手中,晚辈跪下,同辈鞠三次躬,然后将燃香插在香炉里。这件香炉造型优美,黄釉和酱釉相融合,釉层肥厚;文字端正,刻写有力,引用诗句契合香筒功能,可谓别开生面。(编辑:王国良 蔡冰冰 审核:傅文忠 李自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