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间古法斗转星移流传千年






[日期:2011-01-20] 来源: 天津网   作者:任博 [字体: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艺精湛的高仿品充斥古玩市场,让不少古玩爱好者大呼“打眼”。经过圈内专家的研究追踪,市场上很多唐三彩和青铜器的高仿品都来自河南省洛阳市这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都。

  然而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这些精益求精的高仿文物复制品,并非出自文物专家之手,而是两个村落的“全民手艺”,惊奇于将文物复制作为产业化发展的人们戏称这两个村子为“仿古村”,仿古也成了当地的一项产业。

  烟涧村

  高仿青铜器做旧做锈很关键

  远在伊川县最南边的烟涧村就是圈内闻名的青铜器仿古村,还没到村口,就远远看到一排“门脸儿”似的村落,“青铜器仿制”的牌坊林立当中。在唯一一条穿过村子的街道上行走,稍一走神就从村子一头走到了另一头。“这家,那家,是我们村最大的厂子。”村口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兴冲冲地指给记者看。

  按照孩子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村口的一家仿古公司,还没进屋,厂子的女主人就从屋里出来迎接,她面对记者和相机显得很从容,“中央电视台也来过我们村,你是记者吧?想了解点什么?”陈老板站在一屋子青铜器中间,满面春风。

  陈老板的厂子开了将近20年,前前后后投入的资金已达300万,几年前就已经回本了,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也不知道我一年能挣多少钱,也没存过钱,凑合过吧。”她显然不想露富。

  在陈老板店里,成品价格的高低是按照仿古的工艺复杂程度和被仿物件的年代来定的,便宜的不过一百元,贵的要过万。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陈老板带记者来到高仿品陈列室,她指着架子上一件不大的商朝的高仿鼎对记者说:“这个现在是我们这里最贵的,单价要两三万,但人家买走再转手赚个十万都有可能。”

  记者发现,这些高仿品工艺非常高超,连磨损、锈迹、破洞都仿得惟妙惟肖。那么,高仿工艺的秘诀是什么呢?记者跟随陈老板来到了生产车间,工人们都在忙着工作,有的给模具上蜡固定厚度,有的在给成品打磨抛光,有的在给定型的成品掏石灰……陈老板说他们的厂子什么都能做,你可以拿老照片来让他们对比着做,也可以拿原创的设计图来,他们也能做,工艺品和普仿品不到半个月就能出来一批。“但要想出高仿品,至少要一个月,量还很小,主要的工艺绝活在做旧和锈色的把握上。”陈老板告诉记者,但她拒绝透露具体的制作细节,“这是商业机密,每家每户的做法都不一样。”

  陈老板带记者参观了高仿品的做锈车间,里面的两个烤炉正冒着烟,高仿品就要在这里时刻不停地烧上一个月,火候、配方都要很精确地掌握。突然,厂子的男主人走进来说了一句,“这里不能随便给别人看啊!”陈老板笑了笑,指指旁边的电解炉说:“普仿品就是用电和硫酸铜做锈的。”然后带记者走出了“绝密”车间。

  从这个厂子出来,记者转身走进一家农户的小作坊,仅有的两个工人和女主人都在给成型的铜鼎打磨抛光,地上满是规格相同的鼎,女主人说,他们很少做高仿,因为高仿品做工时间长、投资大。

  走到阁楼,就是这个家庭厂房的店面,地方不大,没有暖气,一个来自周口的古玩商人正好来“淘宝”,他与老板砍了半天价以150元价格拿走一个古铜犀牛,老板娘悄悄告诉记者:“这是行家,这个铜器是新釉,转手能挣不少。”这话被周口的商人听到了,对记者说:“别听她胡说,也就挣个几十块钱。”

  记者出来后在村里走了一圈,仿制青铜器的店比比皆是,“这个村子有3000多口人,现在有300多户从事青铜器仿古制作,已经成产业了,甚至还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伊川县文产办主任魏基宏告诉记者。

  南石山村

  高仿唐三彩开片手艺无人知

  与烟涧村遥遥相望的南石山村坐落在洛阳市北面的孟津县朝阳镇,这里被称作唐三彩仿古工艺第一村,同样是一个偏僻的村子,但与烟涧村家庭作坊似的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村里面已经很少看到用砖砌成的平房,而是清一色灰白色的门面和围墙,整个村子仿佛一个偌大的厂房,每一户人家都像是这个厂房里的某一个车间。

  唐三彩仿古艺术家高水旺创办的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在村子的中间位置,高大的门面外立着四棵松,明显比其他厂房气派。遗憾的是,由于高水旺到北京参加一个古玩交流会,记者没能与这位大师见面,他的弟弟高顺旺和妹妹高月玲挑起了大梁,“我们这算是家族产业,高水旺自幼爱好这些,工艺是最精湛的,我们差点,不过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学。”

  “央视有记者来暗访过,可是后来他了解了之后主动暴露身份要做个正面报道。”高月玲说,“曾经因为仿得太逼真了,被人找了回来,为此,高水旺还被拘留了四天。”据高月玲介绍,当时公安局还到厂子里核实情况,发现他们注册了公司,并不是投机造假的人,就把高水旺放了,也正因为如此,高水旺开始在古玩圈内家喻户晓。

  高月玲简单与记者寒暄了几句后开始到车间介绍生产流程,进入厂房大院,就能看见满地的石灰浆和角落里随处可见的唐三彩残品,全都已经是“废品”了,但是仍有价值。

  搅石灰、出模具、样品切分定型、拼接、修复、阴干、上釉、烧制,这些基本上是各家各户统一的制作流程,“流程一样,但使用的材料和手法却各有不同,这也是厂子里的绝密,我们研究得年头长,技术算最高的,尤其是高水旺,只有他做的高仿唐三彩才能惟妙惟肖、以假乱真。”

  经过沟通,高月玲答应透露一点做高仿的秘密,就是在烧制时要用柴炉烧,“因为古代没有煤,也不会用化学品电解,只能烧柴炉,所以要想仿好,连制作工具也得相同,才能做到‘瞬间一千年’。”顺着高月玲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在一整排煤炉旁边,有三个小炉,“这就是柴炉,其中两个炉里面一次只能烧制两三个物件,另外一个一次只能烧一件。”高月玲解释道,这就是在控制开片的大小和形态,也是制作高仿品的绝技,“粗糙手艺作出的裂纹比较大,而唐代出土文物的裂纹是比较小的,每一片的边缘都是往上翘的。”

  说着,高月玲推开了厂房二楼的一间阴冷的小屋,里面陈列着将近二十尊高仿唐三彩,其中的一对唐朝胖妞俑总价高达256000元,“这不是最贵的,但陈列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非卖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高月玲说,“即使是一般的高仿品也不能流水生产,因为只有我们家族里的两三个人会做,而且只有高水旺做得最到家,所以我们生产的高仿品很少。”

  从整个村子的形态来看,这个村子的文物仿制品产业显然已经成了规模,并开始萌发出了创新的苗头,甚至政府也在出资扶持,高月玲透露,九朝文物复制品公司去年获得了政府50万的扶持资金,用来开发礼品包装项目,“今年我们也上报了新项目,申请了扶持资金,但还没批下来,不方便透露。”高月玲说。

  市场很复杂打眼很容易

  记者在洛阳著名的三砚居古玩城看到,里面除了各种类型的古玩门店之外,走廊两侧也摆满了地摊。记者随意拿起一块仿古铜镜,问摊主:“这铜镜多少钱?”

  “350。”

  “真的假的?”

  “这您得自己看,我要是能肯定是真的也不在这卖了。”摊主的话倒是很实在。

  “现在到哪里都是这样,除非你到那种专门的古董拍卖会或者专门的仿品专营店,否则哪里都是鱼龙混杂。”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韩建春告诉记者,“更绝的是,现在有人将所有真东西的零件拼成一个物件。”

  韩建春说着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个鼎,他指着这个鼎告诉记者:“这个物件是昨天有人拿到我们这里鉴定的,它每一处都是真的,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鼎身的上下两部分和四条腿其实都是分开的,不是原配,这样的东西如果用电子仪器鉴别百分之二百通过,一般的人也很可能打眼,太厉害了。”

  不过韩建春认为,虽然现在仿制工艺不断升级,但是对于经常看真东西的专家来说,辨别真假还是非常容易的事,“我们文物交流中心收文物时必须三个专家同时点头才可以出手,保证货真价实。”韩建春慢条斯理地说,“高水旺他们家算是小有名气了,东西仿得也确实好,但到我们这也还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

  不过韩建春补充道,洛阳是文物古都,在这里能数一数二的仿制品,到了外地就很容易打别人眼,玩家出手时不谨慎是不行的。文/摄见习记者 任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