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朱乐耕:走在国际陶艺前沿的大师






[日期:2011-04-11]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毕武英、孙森 [字体: ]

   朱乐耕1952年出生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父亲朱明是当地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他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学习绘画、书法、并做陶艺。后来,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受了3年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边是深厚的家庭传统教育,一边是规范的院校现代教育。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朱乐耕的创作不但具有历史性的思考与对传统技艺的研读。在教学和研究中,他还要求自己时刻关注国际性陶瓷艺术创作的成果,要用现代人的思考与现代人的眼光进行创作。

  朱乐耕的工作室位于景德镇湖田,这是宋代的古窑遗址,曾是宋代影青瓷的生产中心,工作室的院子里有竹林,花草,有一面院墙还是用景德镇的古瓷片与古代废弃的匣钵镶嵌成的。顺着工作室旁的河流往北走,就是景德镇盛产瓷石的三宝村。

  穿越千年时间隧道,朱乐耕意识到,在著名官窑所在地的景德镇,巧妙利用时间积淀下的许多精美的陶瓷材质、许多高超的陶瓷工艺,只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认识,就会成为作品创新的起点。朱乐耕说:“我认真研习了景德镇宋代的影青瓷,元明的高温色釉,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瓷等陶瓷材料与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这些创作手法已经和传统技艺不是一个概念了。”

  朱乐耕是在中国高校最早开设环境陶艺课和生活陶艺的教师。朱乐耕认为,在新的时代,陶瓷艺术创作不仅要有自己新的艺术语言,还要拓展这些语言可以存在的新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与陶瓷艺术的互动关系。

  在关注当代环境陶艺与中国城市发展互动的同时,朱乐耕开始了新的创作,他认为陶艺作品能将土地的感觉带回给城市中的人们。于是,在朱乐耕的系列环境陶艺创作中,大地、生命成了他不断表现的主题。陶瓷艺术本身就是火和土的艺术,泥土丰富的可塑性,各种扭折、挤压、干裂、划刺、绘画装饰,甚至自然风化等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其展示出无数富有魅力的表达形式。还有由各种金属元素组成的釉汁,在不同窑火的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展示出不同的色彩和质感。

  基于以上的想法,朱乐耕创作了许多大型的公共陶瓷装置壁画,以及具有中国意境的系列现代雕塑与器皿。2000年至2004年,他用了4年时间,为韩国首尔麦粒别馆(包括音乐厅和美术馆)创作了系列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时间与空间的畅想》、《生命之歌》、《欢乐时光》、《岁月》、《秋》、《黑与白的对话》等。整个音乐厅的建筑都被陶艺作品所包围,共用去瓷泥几百吨。这座建筑后来被韩国人称之为“陶艺宫殿”。此外,他还以荷花为主题,于2006年为九江市一个民众休闲广场创作了一副长160多米、高5米的以荷为主题的系列陶艺装置壁画《惠风和畅》,作品成为该休闲广场具有标志性的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朱乐耕还为大型室内空间创作了系列雕塑作品《远古的记忆》、《风》、《天马》、《颂》、《禅境》等,系列器皿作品《中国风》、《蓝色的晚宴》、《天边的云》等。朱乐耕说:“我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大自然的启迪,也来自于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朱乐耕告诉记者,从表面来看,他所创作的作品和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材质的特点与运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景德镇前人智慧的积淀,就不会有今天朱乐耕的作品。设在景德镇几百年的皇家官窑,就像是一个庞大的陶瓷研究所。前人们不惜工本、不惜时间,对陶瓷材料和陶瓷手工技艺精益求精的探究,为景德镇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朱乐耕坦言,自己的创作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就是说踩在千千万万景德镇陶工们的肩膀上前行的。他和自己的伙伴非常尊重中国的文化历史,也特别尊重景德镇陶瓷先辈们的创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