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瓷事件还有多少秘密深锁宫中






[日期:2011-08-05] 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瞿方业 [字体: ]


    “故宫打碎哥窑”一事成了焦点。据亲自参与发掘这些宋代瓷器的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士家先生和南京市博物馆一位文物专家称,故宫称破损的盘子不是宋代哥窑盘,而是官窑盘,比哥窑价值更高。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这是学术界对宋代瓷器价值的排名。

  故宫为何将受损宋瓷说成哥窑盘而非官窑盘呢?是学术观点不同,还是有人有意为之?瓷器价值的大小,想来和责任的大小成正比,价值连城,责任自然巨大,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自从宋瓷事发,故宫方面一直吞吞吐吐,公布信息像挤牙膏,先是瓷器破损26天还不主动向上级报告,给人以瞒报之嫌。

  此后,又对事故处理也遮遮掩掩,让大众看不明白。比如,8月3日故宫博物院对损坏宋代哥窑瓷器员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却对处理的依据不讲明。故宫方面表示此处理依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第10章“奖励与惩罚”之第86条。但拒绝公布条款具体内容,称此为故宫博物院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对外。这种做法又平添了遮掩的最新证据。

  发生如此巨大的事故,处理却是如此的轻,自然令人议论纷纷。

  国家级博物院,不是过去的宫廷,管理的是全民所有的文物,那么,管理者理应和政府机关一样,及时发布信息,尤其在发生损坏珍贵文物事件的时候。但从故宫近期发生的几次事件来看,无论是丢了展品,还是锦旗上写了错字,还是将一些宫殿随意租给人办会所,处理过程都给人一种“庭院深深,迷雾重重”之感,在危机面前,故宫方面总给人一种想糊弄过去的感觉,而不是公开透明。

  在国内,玩拖字妙法处理一些事件是可以暂时糊弄过去的,许多政府部门就惯用这类手法,故宫的管理者虽多饱学之士,但在处理这类事件上却没有清高多少,未能免俗。不过,拖瞒之法只能用于一时,如果拖瞒多次,大众也就再也不相信了,即使以后想说真话,也会被人当成假话,这是非常自然却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些管理者似乎不信那个邪,仍在乐此不疲。

  正因为做事不够光明正大,故宫才将故宫的事当成了管理者内部的事,而不是全天下的事,想用瞒和拖的办法来应付,结果自然就不大妙。如果事故发生就及时向外界公开,向上级部门上报,公众的质疑怎么会如此热烈?其实这类质疑不仅只故宫如此,许多与公共权力粘边的领域都莫不如此。如果一些管理还想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深锁宫中”,恐怕结果就是人心尽失,信任尽失。最终,无论理论上多么有权威的部门和人物,讲出话来都不为大众所相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