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松茂先生从艺60周年记略——生活磨难 艺术熏陶






[日期:2011-12-27] 来源:张松茂瓷画集   作者:吴建中 [字体: ]
    张松茂出生于1934年1月lO日,祖籍江西省鄱阳县团林乡张家村。其祖父张有庆一直在景德镇帮人打工,拖过人力车,挑过坯,也做过小商贩,还在洋货店做过管事。其父亲张德生,年青时由祖父介绍跟当时的“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学画瓷器,学徒期满后便留在刘雨岑处帮工。
    1939年,5岁的张松茂随哥哥张松涛从鄱阳乘“饶划子”(小木船)来到景德镇,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父亲一点微薄的收入不够养活一家人,母亲便靠帮人家洗衣服赚点小钱补贴家用,一家人艰难地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平。
    抗战期间,南昌、鄱阳先后沦陷,景德镇由于交通不便,日寇军队未能进入,便动用飞机对景德镇狂轰滥炸,老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张松茂一家的生活更是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由于抗战,瓷器生意也无法做,张松茂父亲便带着两个儿子帮烟贩做手工卷烟,这种被称为“难民烟”的卷烟价格低廉,虽然也可以赚取一点菜金,但却无钱买米,因此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那年一连7天家里揭不开锅,仅靠向附近国民党驻军伙夫买一点吃剩的锅巴,回家用水煮一煮再吃。生活的磨难使年幼的张松茂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与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他在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半小学后,便辍学在家,与父亲、哥哥一起,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抗战胜利后,形势有所好转,张松茂父亲便在街上租了一间店面,带着两个儿子自己做起了瓷器彩绘加工生意,这种彩绘加工的店面,因勾画图案线条的颜料是红色的,景德镇俗称“小红店”,彩绘工人俗称“红店佬”。刘雨岑等艺人画好的瓷器,交给张松茂父亲填颜料,10来岁的小松茂与哥哥则负责画边脚图案,久而久之,张松茂便练就了一手勾线描图的硬功夫。后来他们兄弟俩不满足做加工的活,便悄悄把送来加工的瓷器画面描摹下来,花卉、山水、翎毛、人物,什么画面好卖就画什么,自画自填自卖,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解放前的景德镇御窑厂前,集聚了一批当地的画瓷高手、能工巧匠、名人雅士,如王大凡、汪野亭、刘雨岑、徐天梅、王锡良、曾复庆、万云岩、汪小亭、邹国钧、周驰毅等。他们有的善画人物,有的专攻花鸟,有的擅长山水、动物,有的则精通诗词、书法。年轻的张松茂业余时间便在这些老师们中间转悠,细心观摩,认真学习,日复一日,学到了不少绘画技艺和古诗文知识;同时通过借阅老师们各自所掌握的美术资料,更使自己眼界大开,加上本身刻苦钻研,张松茂的绘瓷技艺日益提高。
    这其中使他获益最多的是刘雨岑、徐天梅两位先生。刘雨岑是张松茂父亲张德生的师傅,他毕业于江西工业学校陶瓷装饰专科,受过系统美术教育,专长花鸟绘画,可谓是学院派艺人,也是“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一位。徐天梅是刘雨岑的妹夫,是“珠山八友”之一徐仲南之子,从小即随父学习绘画,擅画动物如狮、虎、猴之类,山水、花鸟也无所不能。刘雨岑、徐天梅两位老师经常指导张松茂绘画,张松茂的绘画天资也深得两位老师的赞赏。在刘雨岑处,张松茂经常能看到《故宫画刊》之类的美术资料,如宫廷画师郎世宁画的骏马图、仕女图之类,张松茂便借来在瓷器上临摹,天长日久,画技日臻成熟,令老师们刮目相看。徐天梅曾对张松茂父亲说:“德生呀,你这个小崽不得了,有办法,有前途。”在苦水中泡大,在艺术氛围中成长,使张松茂比同龄人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掌握一门绘瓷技艺作为谋生手段的重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