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松茂瓷画集——一位青年艺人的成长






[日期:2012-01-18] 来源:张松茂瓷画集   作者:闻之 [字体: ]

    《喜报丰收》和“瓷都六景”(大型瓷板围屏)中的《珠山远眺》、《新厂晨曦》,都是陶瓷美术家张松茂的作品。你看,《喜报丰收》的画面,多么热烈,多么动人:一支狂欢的队伍,人们在锣鼓鞭炮声中,有的在尽情歌舞,有的推着满车的稻、麦、棉花、瓜果和蔬菜……向党报喜。作者以流畅速写的笔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喜庆丰收的欢乐情景。《珠山远眺》,抓住了大自然的地方特点,画出了伟大祖国的瓷都的秀丽风光,突出了瓷都人民意气风发、飞跃前进的气势。《新厂晨曦》,相当准确和简练地描绘出东郊工业区的繁荣昌盛的场景,画中的工厂、汽车、人物等,不是各自孤立的点缀品,而是有机构成瓷都建设新生的景象。这些画面里,蕴藏了作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也饱含了作者的刻苦创作精神。

    张松茂是我市最年轻的一位陶瓷美术家,今年才26岁,他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9岁就给一家破破烂烂的卷烟厂卷烟。由于他父亲和哥哥都是画红的,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就跟着父亲在红店里做工。解放了,共产党为亿万劳动人民开拓了幸福天地。张松茂这个穷孩子也像一棵新生的幼苗在党的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茁壮地成长起来。1953年他参加了前美术合作社,在党的教导下,积极参加市美协和本单位举办的业余陶瓷美术训练班学习。1956年被调往陶瓷研究所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组织上又让他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观,使他大大扩展了眼界。

    由于党的培养和老艺人的指教,他逐渐地有了从事创作的要求。这年春节,他随全市工人访问团到市郊农村进行慰问回来,画了一张《春节访问农村》图稿。这个处女作,后来不但画上了瓷器,还被印成了年画,对他鼓舞很大。1955年9月张松茂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并且幸福地看见了中国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激动地表示,永远听党的话,在创作上以更新的成绩来答谢党和毛主席的关怀。正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4年来,他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还先后创作了《奔马》、《在草原上》、《喜报丰收》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中央迎宾馆设计的国庆用瓷餐具《水仙茶花》,以及由他加工修改的葵花、梨花等画面,都获得了人们的赞誉。

    作为陶瓷美术界一代新人之一的张松茂,从事创作的时间并不久,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这样的动人?原因就在于,他重视实际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选择的创作题材是他所最熟悉的,同时,他有火热的干劲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如《喜报丰收》的创作中,开始构思很久,安排了几个人物,但总觉得主题不突出。农民的喜悦心情和音容笑貌没有刻画出来。为了塑造农民的形象,他下去体验了一个时期的生活,挖掘到农民最富有活力的思想感情,给透过的真实来进行合理的形象刻画找到了钥匙。起草时,有时把身旁的老师拉起来,请他“表演”。一个动作的姿势,有时又对着镜子不言不语地笑起米,再一笔一画地把这张笑脸勾和纸上,有时又打开他的“资料室”——写生本,或是回忆起电影和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和姿势……就这样为这张画面搜集了素材,经过对比修改才最后定稿。这里充分证明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家必须投身到生活斗争中去,只有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通过刻苦的钻研,才能巧妙地表现主题。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新厂晨曦》这幅画,在气象万千的新工业区中,以三条主线将陶研所为主体,水泥厂为背景,根据中国画规律和三点透视的方法进行了巧妙安排。表现了他善于取舍概括的能力,那带有装饰风味的画面是真切而新颖的,夸张的色彩是含蓄而丰富的。这正是他在党的培养下,深入生活和努力钻研的结果。我们殷切地希望张松茂同志戒骄戒躁,在持续跃进的年代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1960年(作者时为《景德镇日报》主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