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十三】《钧瓷志》编篡出版始末






[日期:2012-01-30]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第七节  《钧瓷志》编篡出版始末

1984年,我受政府委派主持编纂《钧瓷志》,历经15年之久,于1999年1月成书出版。历程艰难而又曲折,可称之为“十年磨一剑”。
早在1984年,许昌地区行署下发文件,通知禹州市组织编纂《钧瓷志》一书。根据禹州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由神垕镇人民政府承办,从地方国营禹县瓷厂(以下简称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以下简称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以下简称钧瓷二厂)各抽一人,建立起《钧瓷志》编辑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楼内。镇政府指派我任编辑室主任,主持编纂工作。各厂所抽人员是:国营瓷厂的王长仁(后王长仁工作调动又抽去苗留记)、钧瓷一厂的晋佩章,以及钧瓷二厂的王现华。
整个工作安排程序是:核查钧瓷遗址,走访老艺人,查阅档案,并向有关考古、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发信函征集资料。其间,我又和尚万德(当时任禹州市地方志总编室主任)、王长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轻工业部、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河南省工业厅、二轻厅等单位走访。经过多方面筹备、讨论明确要领后着手资料及草稿的搜集整理。
我们在许昌市总编室、禹州市地方志总编室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出了篇目,经多次修改后定为十章。第一章地理概况和钧瓷资源。因地理概况专业性较强,邀请原化工部地质勘探公司总工程师柴宗仪、原许昌市委政法委书记党国典(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起草;第二章为钧瓷史略,由晋佩章起草;第三章为钧瓷工艺。时逢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杨根介绍他的研究生任向东来《钧瓷志》编辑室实习,他研究的课题就是钧瓷工艺,并带有经他的导师审定过的钧瓷工艺文稿,工艺成就一章就委托任向东执笔起草;第四章钧瓷艺术,由我亲自执笔起草;第五章钧瓷故乡瓷艺荟萃,由赵青云供稿。其中彩瓷一节由钧瓷一厂李建峰起草。以上五章为主要章节。后五章编写任务较小,有些是现成的历史资料,由编辑人员收集、整理、编写,我负责综合。
草稿写出后,经禹州市总编辑室同意,曾三次请人修改、综合。前两次是在许昌和禹州,最后一次是在省会郑州。其间由于多种原因,皆无功而返。这三次请人改稿,大约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就在初稿编写告一段落,尚未定稿之际,编辑室人员有的因工作调动离去,有的回厂上班,有的经商在家……只剩我和苗留记两个人,后来苗留记又因事回厂,编辑室只有我一个人承担了既编辑又查证,同时还要登门请专家审稿,又要四处“化缘”筹集经费。可谓事事躬亲,里里外外一把手。特别是后期对全书的编排、综合、校对,誊写任务艰巨,其中有的章节不但修改任务大,而且还需进一步查证落实,一度使我步履维艰,头晕脑胀。《钧瓷志》初稿40余万字,修改后还有20万字。全书数易其稿,因无打印设备,全靠人工手抄。最后,准备向出版社交稿时,需要再次对全书进行审阅、校对,并要求字迹规范,其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书稿完成后,我和时任神垕镇党委书记的王方舟一起把书稿送交市委书记余喜秀,他看稿后批转邢明超副市长:“邢市长(当时任常务副市长)《钧瓷志》已定稿,需出书,很有必要,缺经费请解决……。”不久,邢市长批准拨款15000元,时任市财政局长和国强也签字同意拨款。可是时隔不久,《钧瓷志》的专款停拨,市里又通知把原书稿送市里再次审查。这样已经定稿的并经全国著名专家审定的《钧瓷志》稿,又在禹州市总编辑室里搁置了近两年。
两年后《钧瓷志》书稿,再次由我带回神垕,神垕镇政府打算让神垕镇的钧瓷厂家筹款出版,最终因筹集不到书款,出版计划再次搁浅。从此,《钧瓷志》出版一事,再无人问津……
出版《钧瓷志》是陶瓷界,特别是钧瓷界多年的愿望,如果就此夭折将会愧对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才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的钧窑匠师;愧对为编纂、出版《钧瓷志》而付出辛苦劳作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心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让《钧瓷志》出版问世。最后,我自筹书款,又在热心于钧瓷事业的原禹州市副市长、时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赵学仁的鼎力相助下,终于使《钧瓷志》出版问世。第一次印刷出版了3000册,不久即销售告罄,又于2000年3月在原市长闫俊超、常务副市长张明山的大力支持下再版5000册,后苗家钧窑又出资再版,共计出版发行11000册。据一位史志学者说,《钧瓷志》出版发行数量之大,在国内史志史上是为数不多的。
《钧瓷志》出版后,它经受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和认可,并受到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古陶瓷专家、中国历史博物研究员傅振伦说:“这部专业志是禹州志文物篇和产业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志中经济志陶瓷工业篇的珍贵资料,为四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清代政治家林则徐称赞《道光大定府志》说,‘如导行之有津梁,制器之有模范’,今《钧瓷志》亦有类似的作用。”全国著名古陶瓷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邓白说:“《钧瓷志》内容系统全面,标志着作者多年的心血结晶,包括考古发掘、艺术特色、烧制经验以及销售影响情况皆叙述周详,论证有据。”他接着又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因掌握有丰富经验,故写成《钧瓷志》能全面评述,真实有据,不是泛泛而谈,突破过去陶瓷著作存在的缺点,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授、古陶瓷科学研究专家张福康先生说:“拜读《钧瓷志》获益匪浅。不少内容在其它书中看不到,或语焉不详。《钧瓷志》在钧瓷的历史演变过程,烧造工艺方面,都有详尽的叙述。在谈到木灰的作用时,特别提到木灰在釉浆中的电解质作用,使釉浆沉降慢、挂釉匀,这些在其它有关书中都很少谈及。”河南省著名钧瓷评论家田培杰对《钧瓷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写出题为《客观真实,岿然独存》长达5000余言的书评。
《钧瓷志》的成书,是对钧窑匠师多年来劳动成果的记录和总结,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艰辛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对编写本书做出贡献者的心血,可谓“众志成书”,共同为社会编出了一本有价值的史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