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二十二】天津美术学院对钧窑发展的重要贡献






[日期:2012-01-31]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第十节 天津美术学院对钧窑发展的重要贡献
天津美术学院,是一所美术和设计学科较为齐全、教学科研和培养方式颇具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内最具影响的高等美术院校之一。该院于改革开放前奏——1977年来神垕瓷区搞设计创作、举办雕塑技术讲座,后又在神垕办雕塑技术学习班,在学院采取委培、进修、实习等形式,为神垕培养出一批设计雕塑人才。对推动神垕钧、彩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神垕的钧、彩瓷发展史上增添了新篇章。
一次偶然的巧遇
1977年秋,我在神垕镇政府招待所内见到两位客人,他们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一派学者风范。在交谈中,得知他们来自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改为天津美术学院,简称天津美院,下同),一位是王麦杆教授,一位是朱金鹏同志。此前,他们在北京参观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举办的三瓷(钧瓷、汝瓷、唐三彩)展览,对钧瓷产生了兴趣,打算搞钧瓷创作,持学院公函来钧美一厂联系,然该厂不予接待,他们很失望,正准备打道回府。我当时任神垕镇工办主任,分管陶瓷工业,想请他到我们镇办工业——神垕镇东风工艺美术瓷厂(简称东风瓷厂,下同)搞创作,经征得天津美院和神垕镇领导同意后,我和镇里有关领导当即去天津,经与学院领导商定,把神垕镇东风瓷厂定为学院创作基地。从此,双方便建立起了友好关系,至今已30余年,仍保持着友好情谊。
举全院雕塑主力来神垕搞创作
学院决定,派工艺系教授王之江(1939年日本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科雕塑专业毕业,已故),王麦杆(全国著名版画家,鲁迅上海左联成员,已故)和其他具有一定雕塑设计能力的教授及学生十余人组成团队,常驻神垕东风瓷厂,边创作、边制模、边成型烧制。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辛劳后,烧制成功各种钧、彩瓷器物100余件。其中王之江教授创作的“钧都神垕瓶”,瓶高约50厘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浮雕神垕全境,图像细腻、清晰,可谓神垕瓷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件佳作。王教授设计和浮雕的“江姐大花瓶”,瓶高一米多,江姐挺胸而立,气宇轩昂,生动传神。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胸像,王教授确实费尽了心机,他不分昼夜,整整作了一个多月才塑造成功。王教授不但制作出上述大件作品,还作出不少小件,如仿“北齐黄釉扁壶”、仿“唐舞马提梁壶”、“儿童撒尿烟灰缸”都作得细致、精美,堪称杰作。王安庭教授设计的“双鹤瓶”,于1977年全国首届工艺美展评比中一举夺魁,被选为钧窑的代表作,刊登在1978年《人民画报》第11期上,又于1985年12月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王安庭教授还为钧美二厂设计出“朱雀瓶”、“瓜楞瓶”、“骆驼笔洗” 、酒具等,至今还在市场上流行,受人青睐。王麦杆教授设计制作的葡萄系列灯具、酒具等,美观适用,颇受欢迎。
当年王之江教授的得意门生王家斌,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升为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本院院长助理、教务长之职,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雕塑家。他于1979年8月至1979年11月3次来神垕,为东风瓷厂设计出各种钧瓷器物40余件,其中大号孔雀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选中,大号孔雀瓶、高颈孔雀瓶、羊头瓶、短颈孔雀瓶被选为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展品,有的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有的被《人民中国》杂志刊登发表,还有“劲牛”、“小马”等获河南省优秀奖。尹德明老师,擅长传统造型,也为东风瓷厂设计制作了不少作品,他制作的“九狮图”,把不同形状的九个狮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极有情趣,是一件精品之作。其他师生也创作出不少好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充盈了东风瓷厂的展室,琳琅满目,十分喜人,使东风瓷厂成为生产钧瓷、美术瓷的骨干厂和对外开放的厂家之一。
为神垕培养出一批艺术人才
古谚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津美院除教授和老师们亲手设计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外,着重授人以渔,为神垕瓷区培养人才。
语曰:“名师出高徒。”资深的雕塑巨擘王之江教授,在雕塑设计方面可谓通古博今,学贯中西,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能,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齐白石在世时受白石老人之邀,为其塑成一等大的半身像,徐悲鸿也曾邀他去北平艺专任教(后因故未去),他的作品在日本数次受奖。先生除在东风瓷厂言传身教传授技艺外,又在镇内举办几次雕塑技术讲座。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讲课简明厄要、中肯透彻。如他解析雕塑之道说:“雕乃除去多余,塑乃加上必要,直至加之嫌多,减之嫌少为完美。”他非常强调,学艺术必须先会做人,人品不行难成大器。他还说:“在艺术上不能满足于一些浮浅的皮毛小技,一是要多看东西,要看一流的作品,要逐渐弄懂什么才是最好的,要锻炼自己的眼力,炼眼比炼手更重要,宁可眼比手高,不能手高眼低。”听讲者无不深受启发,都说,听先生一次讲课,胜读十年书。


1985年8月,神垕镇举办工艺美术学习班,邀请王家斌教授来神垕讲雕塑课,讲课之余,还为陶瓷中学和钧美一厂创作出一些钧、彩瓷作品。这次学习班,参与者非常广泛,包括神垕瓷区所有厂家共40余人(学习班名录从略)。

此后,美院相继以委托、培训、进修、实习等形式,又培养出数十人。
通过上述方式,自1977年以来,神垕瓷区内,受过天津美院艺术教育者约有百人之多。这批受教育的学子,现在已成为一支造型设计的主力军,为神垕钧、陶瓷和各种仿古瓷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委培的,学院都发有大专文凭,有的当上了国家教师,有的成了国家公务员,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神垕瓷区,虽历史悠久,但因其地处偏远山区,过去交通闭塞,文化相对落后。自元末明初,因兵荒马乱致使钧窑停烧后,从明、清直至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年间,均以生产粗瓷为主。据《禹州志》(民国版)记载:“神垕瓷皆粗器也……,其质料皆土产,其工匠皆家户,其学之极易,其作之极速,其价值极廉,其销路至普……神垕镇雄于全境者皆以制粗瓷故也。”上述可知,神垕粗瓷生产已持续了数百年,质量粗,价值低。直至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厂家才由粗瓷生产改为细瓷和美术瓷生产。因产品大量转型,凸显技术力量薄弱,美术设计人员缺乏,这对乡镇办企业更为突出。天津美院的美术教育家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搞创作,对神垕瓷区来说,如久旱逢甘霖。天津美院和神垕镇领导对这一重要举措都非常重视。工艺系主任张蒲生(后任副院长)主管这项工作,热情很高,打算在神垕设天津美院神垕分院,长期为神垕培养人才(后因故未能实现),院长王兰城亲来神垕作指导。我们每去天津美院,院方热情招待,给予很高的礼遇,使我们深受感动。
当时,镇政府招待所非常简陋,东风瓷厂吃住条件更差,老师们从不嫌弃,自始至终,友好相处,融洽无间。
回顾这段往事,我们感到,在神垕瓷区产品大转型之时,天津美院“雪里送炭”来神垕创作和传授技艺,并为神垕培养出一批人才,为改变神垕过去造型设计的落后面貌和推动神垕瓷区钧、陶瓷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写此文,作为对天津美院和其他在神垕作出贡献的教授和老师们的感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