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唐宋古琴: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日期:2012-02-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琴乐为精神载体,中国古代文人把古琴放在首位,如朱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姜夔、黄庭坚等都有相当的古琴乐修养。古琴艺术反映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北宋的人文精神更渗透于对古琴乐的审美之中,对古琴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古琴概况

    古琴起源

    古琴,原名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后来古琴还成为弹拨乐器的带名词,如胡琴、提琴、扬琴、等等。本世纪初为了区别于外来的弹拨乐器,才被称作古琴。古琴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如《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看出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琴的基本形制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25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底板又称古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古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也或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古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古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古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古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古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现存以唐琴最古,至今基本结构无重大改变。

    古琴样式及断纹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古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有所区分。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古琴漆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有断纹的古琴,古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二、唐代古琴

    唐代古琴地位

    唐代是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的朝代,融合了多民族的音乐。受胡乐的影响,古琴在唐代宫廷中渐遭冷落。白居易的《废古琴》丝桐合为古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怜汾。……从诗人的怨愤中,我们不难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而在。古琴师们惜守节奏舒缓的楚、汉旧声,与唐人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理所当然地遭到冷落。

    唐代古琴形制

    唐代是古琴承先启后时期。唐以前没有确切的实物佐证,唐则有盛、中、晚期制作传世,部分还具年款,可配合文献记载以研究。唐古琴造形浑圆,如盛唐古琴之面板漫圆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现存唐古琴标准器中,制作上均有共同的时代特点,概括如下:

    选材:选桐梓为材,据《女郎环记》雷威制古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雷雪中独往峨眉,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古琴,妙过于桐,可知唐人选材不拘泥于古人成法。

    样式:现存唐古琴式样有伏羲式、神农、凤势、连珠、师旷、子期及唐末始出现之仲尼式等。

    断纹:唐古琴断蚊以蛇腹断为主,亦有冰纹断、流水断、及蛇腹间所夹杂之牛毛断等。漆灰断纹唐古琴之表漆色有黑及栗壳两种。唐古琴造型肥而浑圆,装饰非常华丽,如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唐古琴。

    三、宋代古琴形制

    宋代古琴背景

    前有宋太宗创九弦古琴。后有徽宗蓄南北名古琴于宣和殿百古琴堂,足见宋王室对古琴的重视程度。北宋欧阳修《三古琴记》、苏东坡《杂书古琴事》、沈括《梦溪笔谈》均记唐古琴用材及制作特点《古琴苑要录》内为收北宋人斫古琴法:宋末人周密著《云烟过眼录》详叙唐宋制古琴名手及名古琴流传情况:明代辑刊宋人著《太古遗音》,指法之外,尚收古琴制、造古琴法、历代古琴式等,图文并茂:南宋赵希鹄之《洞天清录》,举凡古琴式演变、选材、古琴材品种、制古琴及漆灰法、古琴腹构造、断纹类别及辨伪、古琴用器物配件等,与《太古遗音》之内容屡为明清谱所转载引用。

    宋代古琴形式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古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古琴。南宋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据现存实物资料推断,仲尼式出现于晚唐,因宋代尊崇儒道,自此大为流行,迄今不衰。

   灰漆断纹

    宋人制古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古琴材料。断纹有蛇腹、冰裂、流水牛毛等。古琴制更趋完善,与唐代先后辉映,同为后世楷模。古琴的样式随着时代的变更而演变。唐代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胡乐泛滥,唐代诗人刘长卿《弹古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相反,宋代是中国古琴发展的高峰时期,从赵诘《听古琴图》中可见。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和古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古琴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升华提炼,在华夏众多乐器中,最大限度地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