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紫砂壶需要守住的四道防线






[日期:2012-07-0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名家壶之所以在台湾有千万把,在台湾畅销二十年,除了商人拉抬壶价以外,主要还是因其“落款”的权威性 ,“征服”了买方的心。

  有趣的是,尽管台湾历经收藏名家壶的狂潮与冷却,但在许多品茗活动里,只要有宜兴壶,还是有人受不了款识诱惑,会问这把壶是谁做的。中国人对于印章的认同,来自古时印款具有的广大权威力量,以及其身份确认的功能。

  买茶壶,指的是买到一把实用的壶;买壶,指的是买到一把可以拿来珍藏、赏玩以及有增值空间的壶。无论是买茶壶还是买壶,都应该守住下面四道防线:

  一、防止买到假紫砂土。买壶者的首要任务是防止买到假紫砂,紫砂土不会变“心”,怕的是人心不古,用假土做假壶,却号称是紫砂壶

  二、防止买到仿品。仿品壶有仿名家壶及仿古壶两种,买壶者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仿品的骗局里。

  三、防止买到枪手做的代工壶。有些已享有盛名的名家图利,自己来不及生产,却找来枪手代工。

  四、防止买到假名家壶。有些所谓的名家自己根本不会做壶,却会移花接木,以他人做的壶套上自己的名字出售。

  下面我将分别对上述四道防线作详细说明。这些分析对入门者而言或许过于复杂,让人望而却步,但我认为唯有守住防线,看穿种种陷阱,买壶才有实质意义。

  第一道防线 防止买到假紫砂土

  制壶的泥料是否为真紫砂土?对于初入门者来说,往往难以从外观上辨认紫砂土,若没有拿壶进行实地泡茶验证,很容易掉入假土的陷阱。我现在透露一个辨别真假紫砂土的诀窍:将热水加入壶中,观察壶体颜色的变化,就可以知道这把壶泥料的纯度。同理,再以朱泥壶为例,真正的朱泥壶遇热水之后,壶体颜色会变得较深,而假朱泥壶遇热水后,壶体颜色变化不大。

  构成紫砂的基本泥料 是紫泥、朱泥和缎泥。泥料再经过调配成为“五色土”,当然也可视需要调配出其他颜色的土,这也是紫砂泥的魅力所在。泥料变动、烧结变动都会造成壶的颜色变化。宜兴供应泥料的陶作坊,会将每一批泥料都塑烧一个样本,并记录每个样本的泥料调配比例,如此烧结时的颜色与泥料调配才不会有偏差。

  正统的紫砂壶做法首重泥料,但若遇到走速成路线的制壶者,也会在用的泥料中加入化学颜料,如此,烧结之后的假紫砂土几可乱真,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辨认,同时身价也可与真紫砂一样。这也是化学调制的各色紫砂壶大为猖獗的原因之一。

  我想,没有人愿意花真紫砂壶的价买下用假紫砂土做的壶。问题是,对于经验不多的买壶者来说,如何才能避免被骗呢?

  有一个方法:找一位藏壶家或是可靠的壶商当咨询顾问,并经常跟这些朋友打交道,以他们手中的茶壶作为研究样本。唯有日积月累地与壶相交,才能增进对泥料的熟悉度,才分得出真假紫砂的不同。

  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初入门者,千万不要被市面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辨认方法所误导,尤其是不要当“视觉系”与“听觉系”的消费者。

  “视觉系”消费者的问题在于:拿着放大镜看茶壶泥料。“视觉系”消费者若看到黄色细微突起的颗粒夹杂在紫砂土里,就会说这是“金砂”,就以为这是一把好壶。事实上,在做壶时只要先用八百摄氏度塑烧泥料,作为所谓的“熟料”,然后将熟料碾碎成细粒并混入壶的泥料中一起烧结,就可以在壶体表面呈现若金砂般的颗粒。要是你不懂这样的原理,还以为那些颗粒是真的金砂呢!

  用放大镜看泥料的方法并不可取,除非是研究泥料的组织结构,否则会越看越迷糊!

  “听觉系”消费者的问题在于:凭敲击壶身的声音或是抽出壶盖时发出的声响来辨别泥料。“听觉系”消费者往往以为敲击声越铿锵有力,这把壶就越好;以为将壶盖从壶身抽开之际,发出的声音越高昂、越如宝剑出鞘,这把壶就越好。事实上,声音清不清脆,除了受泥料影响之外,也会受烧结温度的影响,不能将其当做唯一的判断标准。

  所以,最好不要当“视觉系”与“听觉系”买家,同时遵守四字箴言:多看少买。换言之,不要靠任何人推荐或介绍,不要靠任何文字说明辅佐,而要完全靠自己来断定何者是天然泥料,何者是化学泥料。买壶者若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走对了方向。

  第二道防线 防止买到仿品

  买茶壶最忌买到仿品,这些仿品壶不但泡茶不会好喝,壶本身也不可能增值。而且因为是仿的,买到后,当下就贬值了。

  1980年,一位以卖乌龙茶给日本观光客为生的业者,拿了一把顾景舟的壶,开价二十万(当时的台北天母房价一平方米七万元)。我的一个朋友知道后想要收藏,问我的意见。我反问他:“顾景舟何许人也?”他说:“顾景舟是个很有名的高级工艺师,他的壶很值钱,买了还会增值。”我看这位朋友如此热情,本想支持他,但在看过茶壶本尊之后,觉得除了壶上的款识正确之外,泥料和线条造型都透着一股粗鄙的气息。于是我拿出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所藏宜兴紫砂壶的照片,供朋友比对参考。事后,他便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现代名家壶的仿品到处可见,下面又是仿顾景舟壶的个案:在广东某观光区,一位台湾游客上门,老板用五百元人民币低价诱人买壶。我的那位退休教授朋友一听,心中大喜。他一看壶款落“顾景舟”,加上老板大力推崇,便也坐下来喝茶,并趁着上洗手间的空档打越洋电话向我求证。我告诉他,五百元的名家壶必定是假的,若是五十元的话,倒还可以买回台湾当教材。最后,这位朋友果然将“顾景舟”用五十元带了回来。

  买错当交学费?胡说!

  明知是假货,用低价买回当教材还说得过去,怕的是明明买错了货,还自我安慰地说,反正就当交学费!或是说,古董,只有古人才会懂,我们怎么会懂呢?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我不认同的。古壶的价格比新壶高上许多倍是合理的,除了岁月带来的价值之外,还因为古壶所呈现的是一代陶工的力作,其中也有文人参与的价值。

  花两万元买一把刻有“鸣远” 的古壶,还自鸣得意捡到便宜?你已经上当了!已经出土的陈鸣远壶都在博物馆!若那把“鸣远”壶是真品,识壶者众,早就应该名壶有主了,哪轮得到你捡便宜!

  再以明朝时大彬 的壶为例,市面上叫“时大彬”的壶很多,但你得分清楚到底是明朝的真品,还是清朝或是民国的仿品。

  假设业者拿出一把“鱼化龙壶”并宣称此壶与博物馆所藏同级,是清晚期邵大亨 所做,那么请问你,“大亨”的印款是阴文,还是阳文?如果你连这样的基本知识都没有,那么那把壶只要看看就算了。

  买古壶需要穿越时空的隔绝,去领略制壶者的工艺沉淀,并且从古壶身上找到一种品茗的情境。目前所能看到的传世的壶,必然经得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考验,必然具备优雅深邃的内涵,必然拥有与茶相濡以沫的光泽。古壶更诉说着爱壶者与它的一段段动人的衷曲。

  然而,如今买古壶的人往往没有透彻掌握古壶应有的历史意蕴或是壶本身应有的气质,只是一味追寻着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名家名壶,甚至跟着现代商人炒作的古壶图录起舞。

  台湾企业家通常是花大钱买古壶,等买到了以后只将其视为战利品存放到锦盒里,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要不就是拿起记事本记录壶的买价,以及卖方告诉他的关于壶的故事。这种情形正是台湾藏壶的畸形现象。至于壶体本身所落的款识是行草或是篆书,他根本看不懂,也不想懂。我实在无法体会这样的藏壶乐趣在哪儿。若以投资报酬率来看,买家自己连壶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能期待引起别人的共鸣与认同呢?

  所以,花得起钱买古壶,并不等于你就懂得买古壶。买壶不是消费能力的显示,更不是用于炫耀的资本。爱上古壶是你今生品位的追寻,当然希望长久。一旦你发现入错了门,手上的壶尽是仿品,那么我建议你:面对错误,重新开始。

  第三道防线 防止买到枪手做的代工壶

  名家壶之所以在台湾有千万把,在台湾畅销二十年,除了商人拉抬壶价以外,主要还是因其“落款”的权威性 ,“征服”了买方的心。

  有趣的是,尽管台湾历经收藏名家壶的狂潮与冷却,但在许多品茗活动里,只要有宜兴壶,还是有人受不了款识诱惑,会问这把壶是谁做的。中国人对于印章的认同,来自古时印款具有的广大权威力量,以及其身份确认的功能。

  印章款识有行情

  过去制壶者想要仿冒印章,都会找雕刻师按照原壶小心翼翼地仿制,以求逼真。如今,科技发达,制壶者更可用电脑制成几近完美的仿款。

  在印款的仿冒上,除了底章以外,还有所谓的边款与跋印等的仿款,这些则必须找来懂金石刻印者完成。古壶的刻印有所谓的“一套”之说,即底章、边款、盖与跋印一起落在壶上,刻一套印款行情台币八千元。

  仿壶者光刻一套印款就必须花台币八千元的成本,由此可以推断,古壶转售之后有更大的获利空间。我曾经在台湾中和市一个市场旁,遇到一家专门贩卖宜兴古壶的店家,老板告诉我,只要壶谱上有的古壶他都可以做。为了取信于我,他还拿出部分仿制的作品测试我的辨认功力。其中有一把用于仿制的样本壶,壶底款落有四字“葛明昌造”。细看款识四周的泥色,明显比其他部分更白。仿壶者说,那是用树脂拓底款留下的痕迹。

  仿壶者毫不避讳地说,这把古壶已经复制了十把,早将原来买古壶的成本赚回来了!最后,因为相谈甚欢,老板就将这把样本壶卖给我了。

  款识与印章既然已经成为制壶者自我负责的一种符号,也在买壶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权威感,那么最应对款识负责的就是制壶者以及卖壶者了。在一把壶上盖上印章,就等于是做了品质保证,业者应有这样的认知。否则,胡乱盖章,不就等于是伪造文书吗?

  保证书有问题

  面对在宜兴壶上乱盖章的偏差现象,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应不断加强。一般来说,对于业者所提供的保证书,应注意下列问题:

  1.保证书的真伪。

  2.保证书所保证的壶在数量上是限量,还是量产?若是后者,这张保证书无异于一张宣传单。若是前者,还要辨别限量的编号是真的还是只是噱头。

  3.避免碰上由业者买来贴上工艺师照片的假保证书。消费者可询问卖壶人,所谓的名家或工艺师是如何创造这把壶的。也就是说,业者必须将壶的身世说清楚、讲明白,而不能以一张来路不明的纸当保证。

  买宜兴壶附加保证书,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行销的手法。其实,在资讯透明化的时代,这种方法已经不管用了。我曾经在宜兴听到制壶者讨论,如何在网络上贴上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公布自己的创作理念以作为招揽买壶者的利器。名家壶要想在市场上得到认同,必须像画廊一般,建立一套正规的代理制度,让名家壶的身价与制壶者的艺术成就成正比,而非光靠一纸保证书就想得到认同。

  第四道防线 防止买到假名家壶

  上述三道防线是针对已入门者的建议,对于初入门的买壶者而言,最应防范的是连壶都不会做的假名家。

  假名家往往还会制造新闻以提高知名度,就是自我炒作。

  个案一

  G君自己买了一批壶,因为销路不佳,因此暗地里派人去买自己的产品,然后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产品被仿冒了。这种自编自导的“游戏”成了新闻焦点,也带动了他的人气。

  个案二

  另有一位S君也很会利用媒体提升知名度。他的方法是:拿自己的大拇指去买保险,说自己的工艺完全凭借这只大拇指,万一有个闪失,如何对得起消费者?

  个案三

  假名家Y君,他所做的壶都是找枪手代工的。在一次壶展里,Y君的枪手Z君也拿出一把壶参展,由于双方没有沟通好,Y君拿来参展的壶与Z君拿来参展的壶一模一样,造成“撞壶”事件。众人议论纷纷,为何两个不同的创作者做出了同样的壶?

  好事者告诉Y君,你的壶被仿冒了!Y君居然还若无其事地说,让他展吧!我的拿走好了,让大家来评评理。

  不会做壶的人,买别人的壶盖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通过宣传与包装,也可以成为名家。我想全世界的艺术品里,再也难有什么能像宜兴壶那样,使各种“名家”亮相表演!

  不会做壶的假名家只会胡诌,他所卖的壶则往往是泥料不纯,烧结欠火。有的假名家甚至连拍泥都不会,只会找枪手制壶,利用媒体制造知名度。我忧心假名家会引发“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假名家中还有来自宜兴以外的商人,他们看准了消费者迷恋名家壶印款的心理,花高价请篆刻高手来刻印,甚至还会在壶身上篆刻。至于泥料纯不纯,就没人注意了。

  无论是宜兴本地所出的假名家,还是外地的假名家,其目标都一致。自己图利,枪口对外,射杀迷恋名家的消费者。因此,针对这种以假乱真的现象,除了靠消费者的自觉以外,出产宜兴壶的正统工厂,是否也应该站出来正本清源?

  江苏宜兴精陶集团董事长王俊华说,他要制定一套紫砂壶的检验标准,对紫砂土的吸水率与矿料配比做严格规定,期望将来宜兴紫砂壶能有品质保证。然而,这最终还得靠宜兴工艺师以身作则,共同遵守规定,才能使宜兴壶拨云见日。

  买壶者只有守住上述四道防线,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壶。在这里我提供四句口诀,供买壶者参考:土要纯,烧结透,形要美,工要精。此外还要配合自己的泡茶需求。如果再加上下一章所说的实战方法,那么,拥有一把好的宜兴壶并非梦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