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紫砂壶艺与泥料的互为作用






[日期:2012-11-01] 来源:《张顺法紫砂陶艺集》  作者:张顺法 [字体: ]

任何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所需的材料及艺术的加工,这二者之间又常常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互为作用,相互渗透,从而使作品本身不断改进,日趋完善,并在其它综合因素的营造下,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紫砂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离不开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紫砂艺术涉及的范围与融合的多边艺术是其它艺术门类相距甚远的。稍稍懂得一点陶瓷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件陶艺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许许多多复杂程序与过程。它不仅需要熟悉泥的性能、成型特点、干燥过程以及窑温的变化诸类条件外,尚需懂得造型与装饰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品本身的功能与固有环境中的位置等等。概括讲,紫砂艺术品的诞生取决于泥与艺二者的有机结合。

陶都名器紫砂壶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的高度和谐而又妙不可思的手工艺品。用以泡茶,“外类紫玉,内如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钟情于紫砂壶的,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紫砂泥的选择是紫砂艺术的诞生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精心选择加工处理的优质泥料,那么最优秀的紫砂作品也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紫砂泥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泥层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或“泥中泥”之称。据传紫砂陶土最初的发现就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玻璃的传说一样离奇。古时候有一异僧经行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大家以为这个僧人用瘨语诓人,纷纷嗤他,僧人不经为怪,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又何如”?于是引导村叟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享用不尽的紫砂陶土(富贵土)言毕而云。经过发掘,果然挖得一种五色缤纷的宝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奇丽极了。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丁蜀山村劳动人民都来“殂白岩,凿黄龙”,挖掘山间泥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传说虽不足信,但紫砂泥确乎得宜兴山川之灵气,乃是陶都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资源。

 



由于紫砂泥原料的得天独厚以及艺人的精心研制与参与,泥料的形成也是其它泥料所不能替代的。泥料干而不裂、湿而润透、细而均匀、坚如铁甲赋予制坯泥料足够高可塑性压延能力,同时也为作品与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创作一件优秀紫砂艺术作品,选择泥料仅仅是开始。而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的培育,操作技能的娴熟以及时代精神的把握和理解则是作品问世的关键。设计制作者艺术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具备对美的的认识与剖析能力。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对自然形态把握与选择,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超越,是对创作者的理解的一种考验。

    然而,设计制作者仅仅有对自然美的认识显然是很不够的。紫砂作品的创造必须树立一种精神,而形态则是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又无处不在地诉说着作品本身的内在气质。这两种因从形、神、气、韵、精、功诸方面追求效果,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艺术的升华。因此在创作中,作者既要注重生活与艺术的变化与统一,气势上的生动与协调、效果上的实用与美观,同时又要注意自我品格在作品中的呈现。所以,只有师自然而不为自然所束缚,师古人而不为古人所畏惧,才能借助于生活的根,塑造出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意的作品。艺术能力的塑造是完美一件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显然,艺术能力的培养既有先天的恩赐,又有后天的奋与学习。但事实证明,后天的获得比先天更为重要。摩尔话:“观察自然是艺术家生命的一部分,他可以借以吸收对造型的构想力、保持清新、避免公式化、增加灵感。”许多大师的力作都是经这对自然物体的精心观察、经地对自然物体美的形态引入美好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构思脱俗、技巧之娴熟,最后形成制作入微、雅俗共赏的精典之作。

    如果说泥料的选择是创作的第一条件,那么艺术素质的培养则是创造精美作品的关键所在,二者互为相关,缺一不可。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需要的是敬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及对艺术的追求,奉献自己的信心与热忱,在泥料与艺术上继承前人丰富经验的同时捕捉现代生活气息,在相互协调中寻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