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国宝探秘






[日期:2013-05-1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建春 [字体: ]
  去年暑假,我应英国威尔士政府邀请访问威尔士。完毕,我便到大英博物馆去寻找国宝。当我伫立在大英博物馆那一栋灰白色的大楼前,突然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刺痛感觉,尽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典藏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文物储藏之神圣殿堂,但因中国有一批数量和价值不菲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西方列强掠夺并收藏于此,使这座神圣的殿堂有了一种亵渎之嫌。至少在我看来,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里面洒着有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斑斑血泪。
  无暇去浏览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伊斯兰和盅格鲁——撒克逊地区的文物,便急急来到中国馆,观看从西、周、商、秦、汉、西晋、隋、唐、北宋、金、明、元、清朝等各个历史朝代的珍贵文物。可以说,大英博物馆所陈列的中国文物,几乎是再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煌煌文物,彪炳史册,在大英博物馆内独树一帜。
  这里有商朝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造型别具一格:酒杯、鼎、盆、壶和箭矢。
  东周的青铜雕像也是异彩纷呈:人、动物、拳击表演、杂技、佩剑、烛台、马、牛、羊、鹿,还有一口古铜乐器和青铜编乐器,挂在铁栏上,上下敲击,传出悦耳的音响。
  秦朝的青铜器、石器也各有特色:有青铜镜、腰带、龟、鸟、狮。
  汉朝的青铜器全是装饰品,有一只三只脚的鸭子,亭亭玉立地站在展柜里,犹如玉树临风。里面的龟和凤凰,也是造型各异,精致细腻。
  唐朝的彩陶大都是精致的人物彩塑,许多是从地下坟墓挖掘出土,看去依然完好无损。
  唐、北宋、金朝的陶器制作也非常精美、漂亮,白色、绿色的各种壶、花瓶、盆、碗、盅,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明朝,公元十六世纪,地狱的概念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于是出现了判官形象,有一尊陶器雕塑很形象,阴间里的两个判官,一位手持善簿,一位手持恶簿,分别站在大厅两侧,把善和恶的面部表情刻划得栩栩如生。
  明、清的景德镇生产的青瓷,可谓漂亮、精美,各种盆、碗、盅、壶、花瓶,琳琅满目。历代王妃头上簪子、金钗、手镯、耳环、环珮、玉符等,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是晚清时代,中国与西方贸易,一些工艺品开始出口,如一把扇子上面绘制出了西方人的生活场景,一个瓷盘上绘有水草游鱼。中西文化生活在出口工艺品上得到生动显现,同时反映了那时代中国工艺品出口的盛景。不过,贸易出口经丝绸之路远达西方,可见当年出口贸易之艰难。
  在中国玉石馆里,我见到了一块罕有其匹的碧绿色宝石,可惜,竟被劈为两段,放在中国玉石馆出口处,非常醒目。这块玉器上还有半截文字封条,上书:“经办关员,本条非经海关核准,移动或开启违者按……”不知玉石有感乎?竟被横腰切断,流失异域,横陈于此。目睹此状,感慨万分。
  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了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雕刻品等,共计2.3万余件。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这件八国联军进入圆明园后遗失的国宝,被一个叫基勇松的英军大尉带往英国,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称,该绘画是清乾隆皇帝的心爱藏品。该画集历代先贤圣女事迹,用以劝诫警示,一时被奉为“苦心陈箴,庄严警世”的名篇。
  据介绍,馆内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总计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和地图。
  浩浩华夏,竟无力保护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怎不令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中国人扼腕长叹!所幸的是,这些文物没有落入民间,幸运地忝入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的大英博物馆,并在浩瀚的世界历史文物中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中华民族那久远文明的绚烂和迷人。
  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又何尝不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记录了旧中国的耻辱和不幸,也昭示了中国古文明的灿烂和辉煌。走出中国馆的时候,蓦然回首,那如山峦般呼啸而来的中国古文物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浩浩然朗照世界星空,使每一个来此目睹的华夏子孙在自豪和激奋中,禁不住潸然泪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