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瓷器断代的误区






[日期:2010-03-01]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一些专家在媒体和著作中大讲断代的标准,作为学术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收藏界非但没有什么意义,反而造成在鉴定瓷器时本末倒置,追究细节而放弃深入研究本质,其实准确的年代是无法确定的,即使是有准确墓铭志出土的器物,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坯、烧炼、装饰等工艺技术,并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某一个朝代可以创新一种工艺技术可以出现一种新的装饰风格,但下一个朝代仍然继续使用这些工艺和装饰,远的不说:从1949年到1959年的瓷器在没有商标的情况下就无法分清,1989年后由于窑炉的改造柴窑改成煤窑烧成温度由1240摄氏度改为1280摄氏度,以及球磨机大量使用釉水中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形状发生变化,瓷器的光泽发生变化,但在清代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发生过变化,除了少数每个不同朝代创新的纹饰图案,大多数瓷器仍然延续过去的工艺和纹饰,到1985年江西偏远地区仍然有小瓷厂,仍在使用几百年前的工艺技术和纹样,其产品只是在绘画技术水平很低,但与几百年前当地青花瓷产品无异。几百年经过了多少朝代,当然典型产品有些特点但只是少数经典产品。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代陶瓷画工并不分届,每年都有新手进入这一行业,在学徒期间绝大多数不学习绘画理论和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只是临攀师傅安排的固定纹样,大多数画工一生只画一种或几种纹样,如果画工张三于万历四十五年十四、十五岁时开始学徒,万历末年便开始绘制瓷器,历经天启、崇祯、顺治四个朝代加起来也不过四十年,到康熙时也不过五十多岁,也就是说张三画的一种纹样历经五朝,在这几十年内景德镇制瓷原料、青花色料、造型工艺、窑炉技术等都没有发生生产变化,你又怎么能分清张三绘制的瓷器是那一朝那一代,而绝大多数瓷器是无法准确分清其生产年代,只有在瓷器上有款识才可以准确断代。在收藏界对准确的朝代判断并无实际意义,收藏的目的主要是三个,一是:玩赏满足占有欲,提高个人或企业形象;二是:投资获取利润回报;三是:研究工艺技术为现代生产服务。

为什么说准确的年代没有意义呢?首先是买进或是卖出一个大时期的各个时代的产品价格基本相同,如元、明洪武、永乐、宣德朝代的瓷器,从经济价值讲相差不多,只要艺术水平、工艺水平相同,价格基本相同,在如从清道光到清末也是经过了五代王朝,同类产品价格也是基本相同,即便你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瓷器,但艺术水平、工艺水平很差,于欣赏、于投资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如“海捞瓷”虽然年代久远真实可靠,但其中数量最多的装饰粗糙,或没有什么纹饰的日用瓷器,更加之釉面受到严重的海水侵蚀,在实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民国时期瓷器的价格。

绝大多数的收藏者都知道这些行情,但为什么却又沉迷于研究准确的断代呢?这就是收藏者最大的误区,瓷器专家需要显示自己的学识,所以要向求知者传授这些过于极端专业的知识商贩需要把购买者忽悠晕了也需要更多更复杂的论证,而收藏者初始时对于一切外来的陶瓷知识会不经思索全部接收,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烙印,在今后的收藏活动中很难改变,初期接受的错误观念越来越关注,这些与收藏目的关系不大不大的细节问题,而且是夸夸其谈,说的头头是道一买东西就打眼上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朋友。

很多人拿着藏品请我帮他们鉴定真伪,其实我的鉴定方法很简单,一只自己发明的偏光显微仪,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年来总结出来的观测结果就可以百分之百的区分瓷器的真伪,尽管朋友们也相信我的鉴定结果,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学习使用这项技术,因为他们自己亲眼看到了鉴定方法也认可鉴定的可靠性,知道我所使用的鉴定方法真实可靠,但仍抱着自己错误的观念,一次次上当受骗,购买偏光显微仪只需二百余元,一生中少上一次当已经就收回了投资,使用也十分简单,只要和标准瓷片一对比就一目了然,这项鉴定技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对于瓷器准确年代的判定还不能满足鉴定需要,但可以准确的看出瓷器釉面原料是用什么工艺制成,以及瓷器的烧成温度,而目前景德镇好绝大多数地区的赝品制造厂家,在原料制造方面还无法与古代相同,一般考古出土的瓷片都要用这种鉴定检测方法,但检测时需用一小片瓷片在专用设备上磨制成0.5毫米厚的薄片,然后在放到偏光显微仪镜下观测,由于需要破坏瓷器,因此只能在残片鉴定中使用,其检测结果只能确定釉面的晶相显微结构,使检测者了解瓷片制造原料是用什么样的设备制造的,烧成温度是多少,这些看见的特征虽然每个不同的产地均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而这种特征到目前为止只有现代瓷器制造厂家才会注意,此外由于需要破坏瓷器,再说又无法确认瓷器的准确年代,因此没有人对这种鉴定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瓷器釉中留下的这些信息,对于收藏者确有天大的用途,首先困扰收藏者最大的难题是不知道瓷器是否是现代仿品,如果不是现代仿品再去判断瓷器的价值便十分容易。偏光显微镜体积过大无法随身携带,购置费用较高,不能对瓷器整体观测,我在偶然发现用特定倍数的显微镜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观测到与偏光显微镜一样的现象,从此便十分方便、准确的鉴定瓷器。如元代青花瓷中国学术界到1987年才承认中国在元代已经能够制作青花瓷器,在此之前中国陶瓷界有很多人认为元青花是中东地区生产的产品输入中国的,因此在1987年以前肯定没有人仿制元青花,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在1990年以前被收藏界称之为“老大明”,在瓷器收藏品中被认为价值不高,直到今日在古玩商贩眼中仍然是低档货,在过去几百年中也基本无人仿制,以这两大类青花瓷为例只要绘画构图、风格和技法与某一时代相同,肯定是那一时代的产品。作为收藏者这些结论已经完全够用了当你在古玩市场。或是农村山乡能够方便准确迅速确定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

一个人从接触瓷器收藏到去世能有多少年的时间,能见过几件标准器,不要说是业余的就是专业的陶瓷研究者一生一世又能对中国陶瓷知道多少,况且不说到今天为止中国五大名窑、青花瓷的历史、窑址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就是清三代粉彩瓷器又有几个人能说得清,作为收藏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有没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标准器,如元至正型青花很多人写文章讲的头头是道,可收藏在英国的至正青花瓶究竟有几个人见过,更别说“上过手”,只不过是东抄西抄捡拾别人的牙慧,真正读过英文原著的都不见得有几个,当你头脑中灌满这些东拼西凑的理论后再去买元青花百分之百的上当受骗。

学习知识表面看很好,其实如果你学习了过多的错误信息,可能是受害,在当今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能够出现在媒体上的一些知识中混杂着大量出于商业目的的错误引导,实事证明许多人以陶瓷专家的面目出现误导大众搞得收藏市场人人自危,不知有多少人上当受骗,因此只有让大众有更简单实用的鉴定手段避开各种误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