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志忠、李春造欲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日期:2014-03-31]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国画大师李春造与陶艺大师张志忠联手打造邢窑瓷画,致力于———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画,又称瓷版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瓷版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瓷器艺术的特点,它不仅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绘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烧瓷艺术的巧妙结合。   


    壬辰初春,雨水已过,惊蛰未至,乍暖还寒。位于邢台市邢州大道的万峰大酒店一楼的当代虾王李春造艺术作品展厅,却是春意盎然。一位中等身材、消瘦的中年男子,正在仔细欣赏大师的作品,不时赞叹。这时,一位六七十岁、面色红润的长者,信步走来。中年男子抬起头来,一见长者进来,便急忙上前,握住长者的手,自我介绍:李老师,我是张志忠。

    长者一笑,说:志忠,你好!久等了。

    两位大师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初相遇却仿佛是旧相识。长者是誉满京华的国画大师李春造,中年男子是被业内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的省陶艺大师张志忠。

    国画大师寻访邢瓷技艺传承人

    陶瓷、国画,同根同源。彩陶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仰韶文化彩陶庙底沟类型《鹤、鱼、石等图彩陶缸》早已被考古界、艺术界誉为国画之祖。而纸张直到西汉才被发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于西晋时期,距今仅1700年左右,与彩陶画历史相比,两者相差五、六千年。中国从商朝开始出现的原始青瓷,也比西晋出现的中国画早1900年左右。

    从商朝原始青瓷到魏晋南北朝,越窑青瓷一统天下。唐邢窑白瓷出现后,呈现出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作为一个国画大师,李春造深知陶瓷艺术对国画艺术的影响源远流长。青年时代在陶瓷厂工作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探索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烧制在瓷器上,使之永久保存,是他萌生已久的愿望。邢窑白瓷,胎薄质白,透光透影,是瓷画绝好的材质,但自古以来,邢窑白瓷只有简单的彩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瓷画。到元代以后,邢窑瓷器烧制技艺失传,连邢窑遗址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李春造为邢瓷的失传痛惜不已。

    2011年金秋时节,李春造回到邢台定居。他给邢台市委、市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1936年出生,17岁离开家乡,195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屈指已60载,跟画界的恩师相比,我赶上了好时代,我一生始终不变的是家乡情结。回报家乡是我的夙愿。李春造自给市委、市政府交了《请求》信后,就回到了老家邢台践行他的诺言。讲课、绘画、写生、办画展。李春造回到邢台后,更加关注邢窑邢瓷的有关信息。当他听说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他欣喜若狂,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和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省陶艺大师张志忠见了面。

    两位大师一见面就开始探讨如何研制邢窑瓷画,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约定鼎力合作,致力于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

    2012年9月3日,我们来到临城县普利街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厂房内摆满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壶、罐、坛,虽然还没上釉,却已显出它的古朴典雅之美。   


    拉坯机旋转着,张志忠现场为我们表演拉坯,只见一团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会儿功夫便变出圆圆的瓶身,圆润的瓶嘴,一个器型丰满的罐便成型了。

    我们惊叹不已。张志忠深有感触地说:别看拉坯才十分钟,我可是练了三十年的功!

    张志忠出生于临城县西镇村。1979年他16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把他安排在离家20多里的县陶瓷厂工作。当年县陶瓷厂主要生产面盆和大缸等产品。因他长得瘦小,搬不动大缸,领导便把他安排在厂美术组,负责设计、绘图和一些技术性问题。因为厂里搞邢窑恢复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细白瓷窑址,他才真正爱上了白瓷。

    邢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圆唇、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状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唐代邢窑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庄重大方,雍容华贵。

    邢窑白瓷,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如高山一样耸入云端。张志忠潜心钻研,倍感它的珍贵。他决心要恢复邢窑白瓷的烧制技术,让千年白瓷重放异彩。

    1981年4月,在临城召开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一位北京的陶瓷专家说:不解决拉坯技术,恢复邢瓷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志忠。   


    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于是张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镇。他拜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岁的拉坯大师程光逵为师,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用别人剩下的泥,每天跟着师傅在家中学艺,仅苦练了六个月,他就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术,正准备学做大件时,由于单位实验任务紧迫,研究组领导只好把他召回,张志忠便告别了师傅,回到临城。

    张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时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又向师傅请教。程光逵师傅不顾年老体迈,从景德镇赶往临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术。他断断续续跟师傅学习不到一年,使他受益终生。

    1981年12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到临城考察邢窑遗址,张志忠做了一只花口深腹碗,送给路易·艾黎先生作礼物。

    1983年,河北省轻工业厅成立了由临城县经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参加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承担邢窑恢复研究课题。1984年,该课题又被列入轻工业部课题。1985年,张志忠被破格调入县文保所。之后,张志忠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进行了大量实地勘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对实物和资料,从艺术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张志忠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环底碗、平底碗、执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20多种产品。该课题于1987年1月15日顺利通过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三十年卧薪尝胆,三十年打磨锤炼,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灯黄卷。张志忠潜心研究邢窑文化,传承发展邢瓷精湛技艺,渐入佳境,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也终于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宫折桂———

    2010年9月,张志忠烧制的作品白釉长颈瓶,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铜奖。

    2010年12月,张志忠创烧的作品葫芦瓶,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广东佛山)荣获银奖。

    2011年6月,张志忠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中,荣获手拉坯组银奖。

    2011年8月,张志忠烧造的作品《一代天骄》(艺术陶瓷类)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1年9月,张志忠制作的作品《海韵》在第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荣获首届北方瓷都奖艺术陶瓷类金奖。

    2012年4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张志忠创烧的作品邢窑《翰林罐》、《长颈瓶》,被放进精品专柜,和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列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评价张志忠的作品,气韵生动,庄重大方,风格独特,代表了邢窑传承技术的最高水平。

    2012年5月,邢窑《翰林罐》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2年5月,张志忠制造的作品《福如东海》在2012年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2年7月,张志忠作品《星雨》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再次荣获金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