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四】钧瓷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宋钧台窑






[日期:2012-01-21]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3)钧台窑钧瓷釉料的发现与研究

位于禹州市老城区内的宋代钧窑遗址,是北宋时为皇室烧制钧瓷贡器的官办大型窑场。该窑场内所烧制钧瓷器皿,无论是从釉色方面或造型方面看,都代表着钧瓷发展于鼎盛时期的一个最高工艺水平。珍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内的少量宋代传世钧瓷以及该窑遗址中近年发掘出土的钧瓷残片标本,其艺术水平之高,可谓精美绝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长期以来,人们对宋代官窑钧瓷的烧制工艺曾做了不少的努力探讨与研究,但因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只能是就实物标本的外貌就物论物进行研究,至于宋钧窑在当时使用的是何种釉原料、釉原料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比例以及釉原料的加工工艺过程等等,一直成为研究者困惑难解的问题。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有关单位曾对宋钧窑遗址进行过数次考古发掘,但对有关关键实物标本的取得和对这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能是对宋代钧瓷的高超技艺“望瓷兴叹”。



原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教之忠先生是一位热爱钧瓷艺术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又是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位著名的考古工作者。他长年为文物保护而奔波在禹州大地上,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在文物管理和野外古窑地考古调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其同行业界颇有声望。他担任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期间,为配合居民住宅建设工程,曾率本所专业人员,于1999年对钧窑居民区因建设而暴露出的残窑炉和一处制瓷作坊残地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教之忠先生以其精湛的考古技术和科学手段成功地在宋代地层的一片作坊残地中清理出了一处阶梯式的瓷釉土澄滤池遗迹,这处澄滤池分为三级,由高而低,全为就地挖成的长方形土地。教之忠先生在最后的一级土地中,慧眼识宝,细心地辨认并清理出了疑似为澄滤后的钧瓷釉料土层。他依照发掘程序,提取了若干标本,以备日后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
   

经对该土料进行化学成份分析,结果显示,受检的土料中含氧化硅72.2%、氧化铝12.39%(见附表:禹州市国营瓷厂化验室化验报告单),这个结果说明这些土料成份符合钧瓷釉料高硅低铝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发掘出土的这些不起眼的土料,极有可能就是我们朝夕期盼的,能够解开宋代钧釉之迷的釉原料。

由于禹州市国营瓷厂化验室的设备条件有限,不可能对土料做出全面分析,为了能得出一个较权威的化验结果,我们又将部分土料标本寄往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请该院著名的硅酸盐研究专家、原总工程师刘凯民先生,用该院比较先进的化验设备,对土料再一次进行了全面分析。刘先生化验的结果是:该土料含氧化硅77.2%、氧化铝9.07%。两地化验的结果,虽然在氧化铝含量上微有差异,但在高硅低铝的认定上是一致的。据此可以初步肯定这些土料,就是宋钧窑当年使用而遗留下来的釉原料,而且还是通过淘洗澄滤沉淀等工序之后的纯净釉料。

为了进一步揭开这批出土釉料的奥秘,我们对此釉进行烧制观察,第一次试烧后,其烧成结果令我们大失所望,成品暗淡无光,色调难以用语言形容,第一次试烧失败。我们总结经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在长达数年之久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于2005年用出土釉料成功烧制出了堪与宋官窑器皿釉色相媲美的天青和月白釉,这次试烧成功使几百年前的物品终在今天得以还原。





据清代陈浏所著《陶雅》(民国十二年上海古瓷研究会石印本上卷)记载“钧瓷有紫、青两种”,“天青贵于铜紫”,“其实紫釉之乾涩而无蚯蚓走泥纹者,远不及月白莹润者也,月白而能莹润,则仿柴之雨过天青者也”。钧窑自恢复以来,仿天青、月白釉者很多,和紫红钧釉相比,其难度较大,故烧天青、月白釉多是加入着色剂,能烧出纯正的窑变天青、月白釉者,为数不多。经专家用现代化手段测试,宋代的天青、月白釉不加着色剂,均是用当地土料,经过高温焙烧,自然液相分离而呈现出天青、月白色彩。 但是它的烧成难度较大,配方、烧成制度很不易掌握;钧窑“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也是从烧窑变天青、月白釉的难度而来。从钧台窑釉土的发现和试烧成功的过程,我们深有体会,发现宋代釉土实为不易,要烧出完全像北宋贡品的天青、月白釉色确实难度很大。

钧瓷珍贵之处,首先是好的窑变釉色,其次则是造型。钧窑毁灭于残酷的战争年代,窑变艺术因人亡艺绝而失传了数百年。如清朝末年,《钧窑瓷业公司章程试办大略》中记有:“查河南古窑柴、汝、钧最著……,数百年来此业久废”窑变艺术已无人知晓。自钧窑恢复以来的百余年间,钧窑匠师在钧釉研究方向,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机,以宋钧官窑釉为典范进行模仿,并用现代化手段测试出釉中的化学成分,但宋代匠师配制釉料究竟用的什么原料,均处于猜测和摸索之中。教之忠先生把貌似一般黄土,几乎被废弃的原料当做宝贝收藏起来,经过我们长时间的研究和反复试烧才获得成功。终于在钧官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破解了千古之迷,在钧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4)钧台窑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

首先,钧台窑区与其它窑区有很多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它建在了当时阳翟县城以内。禹州现在的县城始建于西汉,历来都是这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钧瓷烧造场所建在城内这一奇特现象,可能在全国也是少有或是唯一的,说明当时的官府对这个窑区的重视程度和它在官府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这个窑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北部和南部皆群山环绕,山前丘岭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为颍河簸箕状冲积平原,谓之山丘环绕,颍川百里,北临境内最大河流——颍河,水资源非常充足,地势平坦。西部、北部、南部的群山中陶土资源、燃料藏量丰富,且距窑区不远。南阳至汴京(开封)、洛阳至许昌的大道皆由此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当时,宋都汴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与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茶馆酒楼急剧增多,店家为招徕顾客一般都使用高档家具和名贵瓷器。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皇室、贵族、富商大贾装点居室和观赏、收藏用瓷需要量的增多,对陶瓷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瓷器销售市场极为广阔,这都为钧台窑陶瓷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证实:这个窑区东起禹州东城墙,西至十三帮西侧,南至今钧台路,北至城墙,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出土的瓷种以钧瓷为主,还有天目、白底黑花、影青、汝瓷等。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钧台窑》记述:禹州钧台窑区内分为钧瓷、汝瓷、天目、白底黑花瓷、其它遗存五个窑区。每个窑区都发现有不同建造风格的残窑和多种遗物,发现的钧瓷集中在以现在的钧瓷研究所院内、原禹州市制药厂厂区(今古钧花苑小区)和原禹县县衙内地下。多年来,窑区内曾不断出土残窑窑址和钧窑遗物。上世纪80年代中叶,省文物研究所在原禹县县衙窑区内通过钻探发现了6座钧瓷窑炉,从上述出土的窑炉和遗物的情况可以遥想当年(北宋晚期)这个窑区,可谓名师荟萃,窑场遍地,烟云遮天,车水马龙,市井骈阗,好不繁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