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州龙兴寺佛像雕塑艺术






[日期:2013-12-2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龙兴寺佛教造像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传统精粹的佛教造像是如何产生、发展、毁灭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值得我们研究。将龙兴寺的佛教造像艺术融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感知其艺术的精髓。自西汉末年,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当时的儒家思想正处于正统的地位,社会活动以儒家思想为行动的准则。佛教对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佛教的想象主要集中与西域地区。表现在佛教艺术上,印度风格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战争的纷乱、频繁、朝代更替的频繁,都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同时佛教艺术也得到发展,造就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佛教艺术形象,使佛教艺术日益中国化、本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困臼与苦难纷乱的战争中,生活的无助与困苦,并在物质资料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下,人们急需一种精神的寄托,而这时佛教所宣扬的现实充满苦难,扩而大之,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苦海,人们困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认为一切皆苦,只有通过佛教的教化,才能得到解脱,进入涅磐以求得来世的荣华富贵,进而使佛教在人们的心中得到很快的发展。青州地区地处北方中原地区,北方长期的战乱,影响着此地,由此可以看出,如此精湛的艺术造像得以完美的呈现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文化发达,民族融合较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制造,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一是长期的战乱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民而不发生战乱,出资金建造。这是两种可能,具体怎样的历史环境现在不得而知,但长期的战乱、苦难的生活所造成的民众心理空虚更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更能说明问题。人们得不到足够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特别是多数贫困的农民,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佛教造像对于他们而言纯粹的只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慰,一种精神的寄托、崇拜。而龙兴寺造像之所以如此的精湛完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想象到青州地区当时人口众多,徭役赋税很重,战争的摧残,只有这样官府才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意愿去创造。由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得知客观农民的精神寄托和主观统治阶级的需要,造就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对于龙兴寺佛像毁灭的原因的分析,现在普遍存在三种认识:一是宗教仪式论。从这一点上出发可以看到当时佛教教徒对于佛像的处理方法,将损坏的佛像通过一种仪式埋入地下,但佛像出土时,许多完好的彩绘的存在似乎使这个认识变的并不明确;二是战乱的原因。这点上我们可以比较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的威胁,使许多佛像毁灭;三是历史上的灭佛运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战乱的原因以及统治阶级的支持,促使佛教的发展、扩大,同时伴随佛教的发展,寺庙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寺庙占有大量的农田,这样就使影响到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样便刺激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压制,这也成为一种相对合适的认识,但从其佛教埋葬的不同年代的佛像来看又显得不是特别的具有说服力。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