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四】钧瓷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宋钧台窑






[日期:2012-01-21]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5)钧台窑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树立了典范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时间比较长的朝代之一。宋王朝建立后,由于采取宽减赋税,鼓励农业、手工业,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从而使科学进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据史料记载: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在宋真宗赵恒的治理下,国家变得平稳、富足。在经历了澶渊之战后,以每年30万贯的岁金和辽国达成协议,以此换回了百年和平,让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攀上了空前的高峰。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曾讲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历史上雅好名瓷者仰慕的对象。虽然宋代的龙泉、磁州、吉州、耀州以及景德镇等瓷区确实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却丝毫不能撼动五大名窑在陶瓷历史中的主导地位。五大名窑中河南有其三(钧、汝、官),河南陶瓷业于北宋时期在全国所处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钧窑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相釉的创造;二是铜红釉的创造。唐代花瓷的创烧成功是在陶瓷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分相乳光釉,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从出土的民窑钧瓷标本可以看出,北宋初期对分相乳光和铜红釉的应用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钧台窑的建立,必然要选聘优秀工匠,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计成本,烧造精品供奉宫廷,使得钧窑匠师对分相乳光釉和铜红釉的应用在民窑的基础上逐渐成熟,他们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为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青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于器外,即清代陈浏《陶雅》中所说内青外紫,也有少数是内外皆施青蓝釉的。但钧台窑的青蓝釉不是宋代早期那样纯粹单一,而是在蓝色背景上布满月白色的流纹,或者在紫色背景上遍布其它多种色彩,亦即古籍所说宋钧之紫汗漫全体。从钧台窑遗址中发掘出来大量的钧瓷标本中可以看出,窑变釉色极为丰富。但陈浏独具慧眼,他认为钧窑有紫、青两种,还说钧窑以紫胜,钧紫最浓丽,古今皆称绝。同时,他指出,钧窑有异光者才是佳品。所谓异光实际上是钧窑釉液滴纳米结构对光线散射所造成的乳光(物理学名词),散射效应越强烈,则钧釉散射出天蓝的色彩,即他的所谓非普通之青也,紫就是红紫或紫蓝之色,亦呈乳光,由紫、红到紫蓝是由于加入适量的铜使钧釉产生红色。2

从釉的艺术风格看,钧台窑的和宋代早期的宋钧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是大自然中晴空万里和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无限遐想,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因为是宫廷所用,钧台窑在造型方面与民窑完全不同,品种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尊、炉、鼎、洗、盆、奁、瓶、钵等。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方形、长方形等。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隐隐约约的蚯蚓走泥纹,非常耐人寻味,成了区别于其它窑口的重要标志。钧台窑的精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不能在民间流传和收藏。从1973年开始发掘至今的数十年间,宋官窑区内出土了大量残器,却没有见到一件完整器物,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数量最少而价值也极高。

钧台窑的匠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就,主要是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技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从选料、加工、成型、配釉、施釉,一直到烧成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是字当头,特别是青釉和钧红釉的配制和烧成,可谓匠心独具、游刃有余。经科学检测,钧台窑的青釉料不加任何着色剂,全采用当地土矿配制,完全靠液相分离而产生乳浊感,铜红釉料内除铜外也是采用当地土料配制而成。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对都有一份特殊深挚的感情,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熟知捏土成形,焚土为器,并在烧制的陶器上施以刻绘和彩绘,表现出早期人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智慧,并历千古而不绝。经考证,宋代钧瓷匠师对当地各种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他们不但在成形、釉料配制等方面用,而且在烧成方面也离不开。从发掘出土的窑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窑炉建造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所有窑炉均系在地下深挖的土质窑。这种窑炉不只省工、省料,成本低,最重要的是保温性能好,升温降温柔和,烧出产品釉色温润,无耀眼浮光。如双火膛窑炉的建造结构构思非常巧妙,对还原焰烧成十分有利,中外陶瓷界的专家学者都为之叹服;匣钵、锯齿状垫圈都是用泥土做成,做工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这些都要求钧窑匠师们不但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要有较强的应变和改进能力,所以钧台窑才能生产出如此这般的绝代佳品,使钧窑成为我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名窑,而且历千载而不衰,迄今仍给予后人无尽的灵感和启迪。

(6)钧台窑独特的艺术成就对国内外所产生的影响



钧台窑的发现和发掘,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和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文化一旦产生,它必须要交流,文化一旦发现,人们感到对他有好处,他就必须来学习,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钧台窑自1973年发掘至今30余年间,教之忠先生一直驻守在钧台窑区内,为保护钧台窑区立下了不朽功勋。凡来此参观、考察的国内外著名陶瓷界、考古界和其他国际友人几乎多由他陪同和接待。据他讲述,几十年来,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工程系主任金格里教授、美国古陶瓷专家帝詹博士、大英博物馆馆长柯玫瑰、新西兰陶艺家阿兰梅杰及美国密西里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加拿大瓦诺斯科技艺术设计院陶艺系主任等。其中以日本、韩国来参观的人次为最多,如日本的金子量重曾数次来参观,日本陶瓷专家原太乐先生来时还带着他的作品与我们进行技术交流。国内(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有关陶瓷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自不待言,他们几乎都来现场参观过,有的还不只来过一次。国家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以及国内的著名书法家、画家等也皆慕名而来,他们都对钧台窑的艺术成就赞叹不已。特别是不少外国专家学者对双火膛窑炉非常关注,都要亲自到窑内仔细观察。对这座不用耐火材料砌体,直接就地挖建的大型(约40立方米)双火膛三烟囱窑炉感到神奇、奥妙,对窑室结构设计匠心独具感到不可思议,对我国宋代陶瓷匠师的聪明睿智大加赞赏。当他们看到出土的标本(钧窑瓷片)时,更是爱不释手,反复抚摸,细心品味,为标本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有位美国经营电子软件的老板一拿到钧窑瓷片,当即被瓷片的艺术魅力所震撼而不忍释手,随即拿出自己心爱的相机取出胶卷,要求用他的相机换走一块钧台窑瓷片。瓷片因是馆藏文物,他的请求被教之忠先生婉言谢绝,这位商人因得不到一块钧台窑瓷片而深感遗憾。

在钧台窑的影响下,国内外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对钧窑产生了很大兴趣,对禹州的璀璨文化和古老文明有了深刻了解。有的开始亲手仿制钧瓷,有的为其著书立说,有的发表论文,对钧台窑的学术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禹州陶瓷界的匠师近水楼台先得月,从钧台窑出土的文化层中,寻找到很多宝贵的标本和珍贵的实物资料,解决了很多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和学术方面的悬疑。不少钧瓷厂家投资仿建双火膛窑炉,为了重现钧窑传统釉彩,甚至用木柴烧制钧瓷,在烧制天青釉、白底黑花、天目等釉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钧台窑的器物造型更是被各钧瓷厂家仿制得惟妙惟肖。

7)钧台窑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发掘钧台窑,出土了无数宝藏,价值无量,片瓷千金之说更是让人深有体会。很多人都把钧台窑瓷片视为珍宝,不少人为能得到一块好瓷片而感到非常荣幸。人们不但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世人都知陶瓷是中国首创,钧台窑的出现,又给中国陶瓷锦上添花。如今,钧瓷已名扬中外,成为祖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和知名品牌,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多年来对钧窑遗址的发掘和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先人为了祖国的钧瓷事业,历尽艰辛,薪火相传,经过千余年的艰苦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可谓功德无量。我们应当常发思古之幽情,在传承物质财富的同时,把先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把他们留下的高超技艺,创新精神像读名著一样细细研读,像学习武林高手绝世的功法一样琢磨他的一招一式,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们要有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可贵的爱国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决心生产出精品,努力发展钧瓷事业,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能跨越时空,并能得到国人和世界人民的赞许,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也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遗产,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 

参考文献

1)《禹州钧台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大象出版社出版;

2)《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卢嘉锡总主编、李家治主编,科技出版社出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